趙艷芳 趙錚
【摘要】數學與生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為了增加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提升數學學習的效果,文章提出教師應采取“選擇生活化的教學主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環境、設計生活化的教學任務”等策略,將培智學校低年級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學校、家庭、社區生活中,有趣、有序、有效地學習各種各樣的數學知識.
【關鍵詞】培智學校;低年級數學;生活化教學
引 言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論的核心.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培智學校低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一方面,他們對抽象的數學知識普遍缺乏興趣,且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都比較淺顯;另一方面,因為教學缺乏生活氣息,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鑒于此,教師應將教學主題、教學情境、教學任務等生活化,以在數學教學中潤物無聲地滲透“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將枯燥乏味的數學教學趣味化、生活化.
一、選擇生活化教學主題
數學教學中的教學主題,是指現實話題,或現實問題,是教師創設教學情境、設計教學任務的聚焦點.盡管培智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不感興趣,但他們對多姿多彩的現實生活卻有著濃厚的興趣.教師可選擇源于教材,且高于教材的生活化的教學主題,將數學學習與學生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區生活緊密關聯在一起.
(一)與學校生活相關的教學主題
班會、出操、課間活動、文體活動、同學交往、師生溝通、各學科課堂……這些都是學生學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校生活中,處處能夠發現數學的“影子”.生活數學教材內容與學校生活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可選擇與學校生活相關的教學主題.
以人教版生活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教師可以將本單元“上、下、前、后”“比高矮”“比長短”“我學會了”等內容,以“校園生活”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且確定了幾個教學主題,包括“我是一個小學生”“學校里工作的人”“整理學習用具”等.教材只是教學的一種工具,為了讓教材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學情,更加有助于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可基于學生實際學情,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新的教學主題.如:“校園一日生活”“米小圈上學記”等.
以新確定的主題為焦點,教師可將相關的教學內容更巧妙、恰當地關聯在一起,讓學生在真實體驗校園生活的同時,深入學習理解數學知識、逐步發展數學思維、全面塑造文化品格等.
(二)與家庭生活相關的教學主題
家是溫馨的港灣,是孩子成長的源泉.家庭生活是培智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智學校生活數學呈現數學知識的一個重要板塊.為了更緊密地將學生的數學學習與家庭生活關聯起來,教師可對原有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并融入一些更貼近學生家庭生活的內容.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生活數學二年級下冊“3減幾”“4減幾”時,教師可融入“吃蘋果”“打掃屋子”“整理書桌”“整理床鋪”“洗碗碟”等家庭生活內容,且圍繞這些內容,確定新的教學主題,包括:“制作飯后水果拼盤”“周末衛生大掃除”“日常家務總動員”等.以這些主題為載體,教師將“3減幾”“4減幾”等相關教學內容融入其中,不僅拉近了數學學習與家庭生活之間的距離,而且豐富了數學學習的內容,降低了數學學習的難度.
在確定與家庭生活相關的教學主題后,教師還可巧妙、恰當地設計一些家校共育環節,讓家長真實參與到學生多姿多彩的數學學習活動中,以此夯實學生的數學知識基礎,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家庭生活的能力,以數學思維思考家庭生活的能力以及以數學語言表達家庭生活的能力等.
(三)與社區生活相關的教學主題
學生是社區的一份子,社區生活也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同時,人教版生活數學教材中的一部分知識,是以社區生活的情境形象、生動、直觀呈現的.但是,教材中所創設的社區生活情境,往往與學生真實的社區生活情境有所差異,或教材中所呈現的社區生活情境不太全面.鑒于此,教師可基于教材中已有的生活情境,融入更多的社區生活內容,以確定更加貼近學生實際社區生活的教學主題.
以人教版生活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社區生活為例.本單元以“歡度元旦”“保護社區環境”等主題,向學生呈現了“得數是10的加法”“10以內的連加”等數學知識.但是,學生的實際社會生活遠不止“歡度元旦”“保護社區環境”等.為了以更形象、生動、多元、有趣的社區生活情境呈現本單元的數學知識,教師可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確定新的教學主題,包括“社區老人醫療保健服務”“社區迎春節、送春聯”“打掃社區衛生”等.
以這些教學主題為載體,教師可巧妙、恰當地融入相關的數學知識.如:社區醫務工作者為社區內的高齡老人做體檢,上午為8位老人做了體檢,下午為2名老人做了體檢,今天一共為幾位老人做了體檢?……諸如此類的關于社區生活的教學情境,更符合學生的社區生活,能夠更進一步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讓學生在體驗社區生活的同時,理解、掌握相關數學知識.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在確定生活化的教學主題的前提下,教師可以圍繞教學主題,利用繪本、視頻、游戲等媒介,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為學生體驗式、沉浸式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在利用各種媒介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培智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與他們認知相符的繪本、視頻、游戲等.
(一)利用繪本,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圖文并茂的繪本,具有生動、直觀等特征,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圍繞生活數學的教學內容,精挑細選一些與學生實際認知水平相符的繪本,或自主創作一些繪本.教師就能夠利用這些繪本,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使學生通過樂此不疲地觀看繪本內容,學習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生活數學二年級上冊“認識9”“認識10”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超市購物的生活情境,以“周末超市購物”為主題,設計、制作電子繪本.在該電子繪本中,教師可形象直觀地展示超市的“副食區”“日化區”“鞋帽區”等.在超市不同區域的貨架上,擺滿了琳瑯滿目的商品.如:在“副食區”,學生能夠看到9盒蛋糕、10瓶罐頭、9盒巧克力、10根火腿腸、9罐薯片、10瓶酸奶……同樣,在“日化區”“鞋帽區”,學生也能夠看到數量為9或10的商品.
以閱讀該電子繪本為契機,學生能夠通過觀察各種熟悉的商品,持續不斷地強化對數字“9”和“10”的認識.各種副食品、日化用品、衣服鞋帽等,在學生眼中,逐漸變成了抽象的數字,使學生逐漸學會了用簡單的數學眼光觀察超市中的每一件商品,以及用數學語言表達每種商品的數量等.
(二)利用視頻,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可利用形象、生動、動態、有趣的視頻,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在視頻情境中,教師可巧妙、恰當地融入數學知識,讓學生在觀察視頻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知識.以視頻情境為媒介,學生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觀察多姿多彩的生活,更直觀地學習生活中的數學.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生活數學二年級下冊“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時,首先,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學校生活,確定本次教學的主題,即“校園的一天”.其次,教師可以通過拍攝、從學校相關處室拷貝等途徑,搜集、整理一些關于校園活動的視頻資料,包括:學生在早晨起床洗漱的視頻、上午在教室上課的視頻、中午在餐廳就餐、在寢室休息的視頻,下午在戶外做運動的視頻等.緊接著,教師對這些視頻進行了整合、編輯,且配上了生動有趣的解說.最后,在課堂中,教師利用這段視頻,創設了關于“校園的一天”的教學情境.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不僅能夠細致觀察自己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而且能夠對“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等數學知識有直觀、具體、感性的認識與理解.同時,這些視頻能夠引領學生聚焦家庭生活、社區生活,進一步理解“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等數學知識.
(三)利用游戲,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游戲是學生休閑娛樂、喜聞樂見的一種基本形式.鑒于學生喜歡游戲、熱衷游戲的實際,教師可將數學知識、趣味游戲和現實生活融為一體,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如此,教師就能夠寓教于樂,引領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游戲氛圍中快樂學習、高效學習.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生活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8減幾”“9減幾”時,教師就可以將“我們一起玩游戲”確定為本次教學的主題.圍繞該教學主題,教師可創設一些生活化的游戲情境,包括:數格子游戲、爬樓梯游戲、擲骰子游戲等.在數格子游戲中,學生首先需要在格子紙上,分別用自己喜歡的兩種顏色涂出8個和9個格子.緊接著,與同桌一起玩“消格子”游戲,即一名學生任意從涂好的格子中消除幾個,另一名學生觀察格子少了幾個,以此讓學生在游戲中理解并掌握關于“8以內的減法”和“9以內的減法”.在“爬樓梯”“擲骰子”游戲中,教師可借助“樓梯模型”“骰子”等學具,組織學生在游戲中探究數學知識.
主題鮮明、形式活潑、具有生活氣息的游戲活動,能夠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更有趣,讓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積極的態度投入游戲活動中.學生在游戲中樂此不疲,既放松了身心,又學習了數學知識.
三、設計生活化教學任務
各種各樣的課堂教學任務是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是學習探究新知、鞏固知識以及合作交流的主要平臺.為了拉近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教師可結合培智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較弱,理解、掌握、運用知識的過程比較緩慢、艱難,合作交流的意識不強、能力偏低等特點,設計生活化的教學任務.
(一)生活化新知探究任務
基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師可以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為焦點,以學生的實際學情為參考,以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為素材,設計一些趣味化、生活化的新知探究任務,引領學生自主、深入、細致地探究新知.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生活數學三年級上冊“比厚薄”“比粗細”“比寬窄”“比輕重”時,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創設生活化的新知探究情境.在課前,教師可讓學生準備字典、作業本、鉛筆、水彩筆、一條寬圍巾、一條窄圍巾、一塊大橡皮、一塊小橡皮等物品.在課堂中,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本課時相關的數學知識.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教師可讓學生可將自己準備的物品混合在一起,以此豐富學生的探究素材和學習內容.
教師利用這些生活化的物品所設計的新知探究任務,具有趣味性、吸引力,能夠吸引學生積極主動、興致勃勃地完成任務.通過完成這些任務,學生會更形象、直觀、準確地理解本課時的數學知識.
(二)生活化鞏固練習任務
復習鞏固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必要環節.在課堂中,為了引領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內化相關知識,教師可圍繞教學目標,根據基本的認知規律,設計一些生活化的鞏固練習任務.相比普通的鞏固練習任務而言,生活化的鞏固練習更有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生活數學三年級上冊“得數是6的加數”和“得數是7的加數”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生活化的鞏固練習任務,具體如下:1.湊數游戲;2.拼接游戲.在湊數游戲中,教師可為學生提供積木、棋子、彈珠等學具.之后,教師可設計“湊數”任務,讓學生分別用不同數量的積木、棋子、彈珠等湊出“6”或“7”;在拼接游戲中,教師可為學生提供一些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拼接學具,并要求學生用這些學具,拼接總數為“6”或“7”的形體.
在生活化的鞏固練習任務中,學生循序漸進地復習鞏固了本節課的數學知識,逐步形成了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相關數學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數學知識、思維品質等都得到了逐步發展與提升.
(三)生活化合作交流任務
在啟迪、引領、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些合作交流的機會.通過合作交流,學生能夠更廣、更深、更透地理解相關知識.合作交流也是學生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一個過程.為了增加合作交流任務的趣味性,教師可以聯系實際生活,將合作交流任務生活化.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生活數學三年級上冊“認識圖形”時,教師可以在啟迪學生自主觀察、分析、歸納各種圖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設計一項生活化的合作交流任務,即讓學生分享、交流自己所歸納的關于各種圖形的基本特征.有的學生通過觀察長方形的課本、練習本等,發現:長方形有四條邊、四個角;有的學生通過觀察三角形的衣架、三角形的交通標志、三角形的屋頂等,發現: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
在分享交流活動中,教師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物品,指導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分享交流等途徑,對各種基本圖形的特征有了清晰、直觀、細致的認識與了解.如此,學生辨識各種基本圖形的能力也會逐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等也會得到發展.
結 語
總而言之,在培智學校低年級生活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選擇生活化的教學主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環境以及設計生活化的教學任務.同時,教師應圍繞生活化的教學主題、依托生活化的教學環境、借助生活化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學習各種各樣的數學知識,以此培養學生的數學眼光、數學思維、數學語言,進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聞汶.新課標背景下培智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討[J].智力,2023(09):5-8.
[2]朱維娜.培智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11):92-94.
[3]卡毛吉.小學培智教育生活化數學教學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05):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