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摘要:為順應經濟發展新態勢,推進大眾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高職院校應積極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探尋人才培養新突破口。文章在梳理當前復雜嚴峻就業形勢與互聯網產業升級轉化大環境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構建了“三階三主體”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助力高職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獲得全新突破。
關鍵詞: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時代價值;人才培養
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調整,尤其在科技強國戰略部署實施之后,我國諸多產業的結構升級、轉型發展都受到了嚴重影響,加上百萬擴招戰略的實施,大學畢業生數量上升趨勢明顯,而大學畢業生數量的增多加劇了社會就業創業的競爭,提高了社會對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衡量標準。高職教育亟須培養出高素養、高能力的復合人才,以實現產業拓寬、崗位擴充,穩定就業率,推進產業結構轉型。
因此,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趨勢下,高職院校如何以質量提高為核心,以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為突破點,挖掘自身社會價值,實現內涵式發展,是當前教育領域關注的重要命題。
一、高職開啟創新創業教育的時代價值蘊含
(一)創新創業教育與國家戰略接軌,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基本需求
自大眾創業、萬業創新(以下簡稱“雙創”)提出之后,國務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推進和落實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意見與文件,明確了“雙創”的社會地位和教育重要性。實施“雙創”教育計劃既是國家發展的內在需求,又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實際需要。“雙創”教育的落實,以及相關實驗訓練基地的建設,完善了“雙創”教育體系,強化了“雙創”師資隊伍培養,為學生創新創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培養“雙創”人才既是順應時代發展,又是推動產業升級的必然選擇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思維習慣,也為社會產業升級帶來了諸多難題。比如,新媒體經濟、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服務模式,拓寬了服務需求,提高了對新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且對社會崗位擴充、產業結構升級提出了新要求。這樣一來,懂技術、會管理、能創新的復合型人才成為企業緊缺人才,也成為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三)“雙創”教育是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措施
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了長達二十年的探索和發展之后,完成了基礎建設,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因此,樹立形象、打造口碑是職業教育當前的主要發展任務。作為對接社會諸多企業的綜合類教育基地,高職教育應把握時代需求,對接教育發展要求,迎合教育發展規律,深化校企合作,研發新產業、新項目,積極探索“雙創”教育新形式。
(四)“雙創”教育是滿足學生家長需求,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的前提條件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長有能力、有條件為孩子提供創業支撐,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能更好地滿足家長的愿望。另外,在網絡時代下,利用網絡工作、學習成為學生的基本訴求,而實現興趣與愛好的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二、“三階三主體”“雙創”教育理念的提出依據
(一)“三階三主體”“雙創”教育理念的理論依據
馬斯洛從人的需求角度出發,將人的全面發展總結為個人需求、價值發揮、心理滿足等。人的全面發展包括自我因素,即人自我價值開發、能力提高,也包括教師因素,即教師引導、教育等,在教師與學生雙向互動下,學生個人潛力得到挖掘,能夠用知識獲取更高質量的生活。綜合上述內容可知,“雙創”教育指向的是情感、技能、素養的培養,教師要依據教育發展規律、學生認知經驗,推進“雙創”教育指導,實現教育指導的不斷外延和擴充,以構建新職業教育理論體系。
另外,我國出臺的一系列條款意見等為“雙創”教育理念的提出提供了政策依據。《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教辦〔2010〕3號)的出臺,表明高職教育正式邁向了全面支持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新時代。2014年,“大眾創業、萬業創新”將“創業創業”推向制高點,高職院校對學生“雙創”能力培養進行了全面研究。《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國發〔2018〕32號)的提出,創新創業教育被賦予了時代建設的意義,“雙創”教育因此成為高職教育的主要內容。《關于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要深化新時代教育改革要求,全面提高職業教育綜合質量與發展內涵,將創新創業教育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有機結合,提質增效,為大規模培養富有創新意識且能力卓越的復合型應用人才持續努力。
(二)“三階三主體”“雙創”教育的原則
1.人本原則
高職院校應以人的成長成才為基本原則,根據學生個性提供合適的創新創業指導。如在實施指導過程中,高職院校應依據學生的心理需求制訂基準方案,跟蹤學生的認知和經驗發展,及時調整相關指導措施,最終根據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評估人才發展的實際情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層級培訓原則
“雙創”教育需要采取優勝劣汰的培訓機制,根據學生課堂參與、實踐練習等情況,對學生個人素養進行跟蹤評估;通過不同形式的專業考核、技能大賽,選擇優秀的人才與項目,篩選出一批高質量的創新創業人才。
3.“專創”融合原則
“雙創”以專業課程為依托,以職業教育為平臺,以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高為目的。“雙創”教育的實施要將職業教育理論課與實踐教育訓練有機結合,從專業中尋找創新項目落腳點,通過專業的教師指導,使創新項目成為可落地的研究項目,通過基地實踐和孵化,推向市場。
三、“三階三主體”“雙創”教育體系的構建與落實重點
(一)“三階三主體”“雙創”教育模型基本架構
“三階三主體”“雙創”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不同于傳統直線人才培養模式,面向不同學生構建了教育體系基本構架,如圖1所示。
“三階三主體”“雙創”教育體系是遵循高職院校學生的發展規律,構建一階基礎通識模塊、二階項目化專業模塊、三階創新創業模塊。一階模塊基于創新創業等相關基本理論課程學習,面向全體學生,加強校企合作實習、工學交替等實踐性活動訓練。該階教學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形成一定的創新意識,能夠實現最基本的技能與思維發展要求。
二階是開放式課程教學模塊,面向主體為具有一定創新創業意向的學生。一階教學活動主要是將“雙創”實踐體驗項目與專業課程相結合,構建以“雙創”教育為核心的自主性項目課程,包括微項目規劃、項目模擬情景體驗等活動項目。三階是創新創業強化課程教學模塊,面向主體為具有較強創新意識與創業技能的學生。三階教學模塊主要是在一階與二階教學基礎上,積極引入優秀的創業合作伙伴,以及具有投資意向的校友等,積極為學生搭建創新創業平臺,使學生有機會豐富“雙創”實踐經驗,提高實戰技術技能,從根本上提高經營管理能力與創新實踐能力。
(二)“三階三主體”“雙創”教育體系的落實重點
首先,建立“三層遞進式”一階基礎通識模塊。由于一階基礎通識模塊是面向全體學生,所以在一階體系構建中,高職院校要以“全體學生”為主線,以職業素養、專業技術技能、人文綜合素養、道德品質、身心素質五大維度為關鍵內容,基于選修與必修兩大形式,形成遞進式課程模式。
此外,考慮到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可以綜合自身發展歷史、特點優勢、專業設定等情況,增設生命安全教育、區域文化、戶外技能訓練等更具特色的選修課程,真正做到學校與企業、學生與實踐、素養與技能的全面結合,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差異需求,為學生實現全方位綜合發展作好鋪墊。
其次,開展“能力遞進式”二階項目化專業模塊。高職院校可以依照“基本能力培養、職業能力開發、綜合能力提升”構建遞進式能力培養模式,并以不同學期、不同項目、不同階段設置教學課程,提高課程設置的彈性與靈活性。
此外,高職院校可以設計多層次、多項目的教學情境,建立依托項目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模式,開展社團活動、實踐調研、頂崗實習等形式的實踐體驗活動,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創新創業內涵價值,實現專業學習與“雙創”教育的“專創”融合,做到學生發展與人才需求的同頻共振。
最后,建設“平臺遞進式”三階創新創業課程模塊。第一,項目實踐平臺,即基于不同項目,綜合學生實際水平,創設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創新創業技能比拼大賽和項目訓練等,通過個人或小組評比形式,選拔高質量人才,以良性競爭方式促使學生不斷成長。第二,高階實踐操作平臺,即整合校內外資源,基于創新創業項目構建活動區域,包括專業實訓基地、導師工作室等,使學生靈活掌握各項儀器設施的使用,積累更多的創新創業經驗。
總而言之,職業教育對接社會科技、工程建設、醫療民生,涵蓋社會多個領域,承載著為社會輸送各種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與互聯網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探索基于職業教育特點的“雙創”教育模式,推進職業教育改革,促進學生創新創業意識與綜合能力素養的全面發展,成為職業教育的必然趨勢。基于“三階三主體”的“雙創”教育體系,能實現專業與職業、學業與創業的有效互通,從職業教育服務學生、服務社會的角度提高“雙創”教育的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馬磊.新時代下創新高校雙創教育體系的有效策略:評《學校創業教育引論》[J].中國高校科技,2023(3).
[2]王雅麗,何汶紋.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管理實踐探索:評《創新視角下的高職教育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23(6).
[3]潘柏.高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內涵、困境與對策[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5).
[4]王雄偉,劉瑛.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施重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6).
[5]孫衛興.協同育人視角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模式建構研究[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12).
[6]桂海進.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多元協同路徑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1(12).
[7]崔艷艷.高職院校“分階分類式”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0(15).
[8]張軍紅,王順克,陳吉勝.高職特色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