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瑞
摘? 要: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這要求人們要用自己的客觀思考能力來評判,要敢于質疑權威,要有自己的見解。但是,目前的教育情況卻并非如此,在高中的課堂上,教師因為課程緊張,受應試影響大,只重視學生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生物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一切生物學的理論提出都要經歷發現一個事實、給出一個猜想,然后經過無數次的試驗,最終得出一個結論的過程,這個過程和批判性思維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基于此,文章就如何在高中生物課堂上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方法進行探討,旨在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中生物;批判性思維;生物教學
創新要求質疑,質疑要勇于批評。批判性思維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根本,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關鍵。批判性思維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學術界對它的認識也不盡相同。學習源自思考,思考來自懷疑,在新課改下,各學校都在積極推行素質教育,在目前的高中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學生開展的批判性思維訓練,對提高他們的自主性和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意義
生物學的一切理論都是由表象到理論的過程,研究者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假設、做大量的試驗,最終得出結論,這是一個嚴謹求真的過程,而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生物實驗探究,能夠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并引導其通過現象觀察本質,從而可以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基于此,該思維訓練過程能幫助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并進行深入的探究,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例如,在生物實驗中,許多考題都會涉及顯微鏡知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親身操作。許多學生在使用顯微鏡時,都會碰到“隱形”現象,此時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是哪一步出了問題?是操作方法的問題,還是這臺顯微鏡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自主思考、實踐。這種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讓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并且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這也是當下這個時代的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
二、影響學生批判性思維形成的因素分析
(一)學生思維固化
批判性思維要求學生在學習時能夠求同存異,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這種方法需要學生不斷地打破常規,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敢于創新。目前國內大部分的高中都是以學生的學科知識為基礎,按照教材開展教學,很少會有其他的突破,這就造成了學生固化的思維模式,缺乏創造性和批判力。例如,在蛋白質的講解中,教師通常會把蛋白質的作用、種類、分類、特性、結構等知識傳授給學生,讓他們了解蛋白質。對學生而言,這種教育和訓練方法既不能讓他們質疑,也不能鍛煉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學生不能否認,也不能批評,這不利于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形成批判性的思考。
(二)教師父母缺乏重視
在開展教育時,教師和父母會更多地關注學生的人際關系和學習能力,而忽略了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和批判性思維,這會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失去獨立的人格。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教師和父母通常更看重的是學生的“懂事聽話”,但這種做法會讓學生缺乏獨立思考,難以形成批判性的思維。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會被一種強烈的“跟風”所左右,他們的思維方式也會變得模棱兩可,在面對問題時,他們不會去質疑別人,而是順著別人的意見去做。基于這樣的現狀,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法,更深入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他們能夠更全面地發展。
三、高中學科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培養的現狀
高中生正處于個性發育和心理發育至成熟的關鍵階段,其思維方式和行為都有較強的可塑性。以學科為基礎,以系統化的方式培養思維模式,是學生終身受益的關鍵。同時,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思維能力,為了使學生的思維更好地發展,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及創造力。在高中生物學課堂上,教師要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的積極性,努力營造開放民主的課堂教學生態,尊重學生的個性,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在包容、公平的學習氛圍中培養學生質疑與批評的能力,使學生由消極地接受知識轉向積極地探究學習。
然而,就當前而言,雖然新課標的實施已經有了一段時間,不少一線教師也接受了新的課程觀念,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卻很難真正做到知行結合,依舊沿用以往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的理性思考、探究、表現、平等交流,都受到了抑制,學習處于表層。許多學生的邏輯和理性精神存在著顯著的缺陷,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較差。因此,要想真正貫徹新課改的思想,促進學生的深層學習,達到課程的目的,教師必須不斷地完善教學手段,探索有效的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方法。
四、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措施
(一)深度挖掘生物教材
高中生物教科書中包含了大量的實驗,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知識,通過對實驗過程和結論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在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提到了“細胞的生成”,在細胞學中,有一種說法是,新的細胞是從舊的細胞中誕生的。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人對此產生了懷疑,并進行了大量的試驗和假設,得出了“細胞是由分裂而來”的結論,這一觀點打破了以往生物學界的看法,此后又有許多人對此進行了論證。以此作為教學案例,教師可以在教學設計階段向學生講解這個過程,或者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這些細胞來自哪里?”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猜測,讓他們嘗試自行解釋問題答案,同時鼓勵學生提出其他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敢于表達和強調自己的觀點,而這個案例也能讓學生看到質疑的作用,促進了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二)充分利用生物實驗開展教學
教科書中呈現的很多經典的科學發現,都是經過了無數次的質疑和批評。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實驗中,需要經過假設—質疑—驗證—推翻—質疑—驗證,最終得出結論。目前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教材對實驗對象、實驗器具、實驗材料、實驗步驟等各個環節都有明確的規定。所以,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做一些小的改動,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批判性思考。例如,在“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恢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相關的實驗探究問題:“為什么要用紫色洋蔥的葉子作為原料?不能用別的原料,也不能用洋蔥根?要是沒有蔗糖呢?如果沒有0.3克/毫升的蔗糖濃度會有什么影響?”然后,在剩下的教學時間里,可以讓學生做一些探索和總結。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學生的學習行為,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從而使他們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搭建平衡交流平臺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即便是擁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也很難和教師進行溝通,并且師生之間的關系也會出現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發表自己觀點的平臺,從而不斷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知識體系。例如,學習“基因的本質”這堂課時,學生的興趣比較濃厚,所以在學習時,他們會有很多的問題,比如基因是什么?基因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么關系?每個人的基因有什么區別?基因是不是DNA?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好奇心,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自我學習,然后教師也可以及時通過網絡和學生進行溝通,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問題,促進他們更好地掌握這方面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解答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指導學生,從而使其形成批判性思維。
(四)優化課堂互動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優化教學互動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建立獎勵機制,對敢于提問和回答正確的學生給予獎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批判性思維融入課堂,激發學生主動地發現自己的知識缺陷,并通過參與提問以及互動來彌補自己的缺陷。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在課堂作業的批改中,教師將作業的答案公布出來,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和批改。這樣既能凸顯作業中常見的問題,又能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還能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此時,如果教師出現錯誤,要及時糾正,指出自己的問題,并表揚那些能找到教師問題的學生,并鼓勵其他學生向他們學習。通過對交互方法的優化,教師只需指出問題,而后讓學生互相糾錯、共同進步,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充滿積極、互動的氣氛。
除此之外,課堂上的交流活動也可以擴展到課后活動,教師鼓勵學生敢于質疑與批評,并把課堂上的優秀學生作業與其他學生共享,讓他們始終保持嚴謹的態度,不要盲目思考。此外,如果學生在互相批改作業時,發現同學的解題方式很麻煩,可以提出合理的意見,讓學生有所提高,教師應鼓勵這種友好的批評,并利用這個機會,表揚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讓他們互相學習。在這種良好的交互環境下,學生會逐步形成批判性的思考方式,能夠正確處理錯誤和質疑,從而提高學習的能力。
(五)適時引入課外知識
學生獲得的生物學知識大多來源于教科書,缺少教科書之外的知識,因而思想局限,知識范圍狹隘,質疑時缺乏信心。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適時地導入一些課外的知識,以拓寬他們的視野和思路。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促進學生了解和分析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從而鍛煉和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思維。例如,“基因在染色體上”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相關紀錄片,讓學生能夠通過課余時間的學習,獲得更多的信息,從而認識到教科書知識的真正含義。對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基因是一種神秘而又熟悉的東西,他們可以通過對自己和周圍人的分析,來比較遺傳的影響,觀察和分析是后天的影響更大,還是遺傳的影響更大。通過讓學生了解更多知識,能夠讓他們從多個視角進行分析,并發現分析問題的各種方法,有利于培養其批判性思維。
教師通過引入課外知識,能夠讓學生的知識系統逐步健全,并能自覺獲得課外知識,很好地彌補知識的不足,形成自主思維的能力。教師要在課堂上安排思考題目,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分析克隆技術、病毒的變異等問題,對所學問題提出合理的疑問,并收集有關材料進行批判性的研究。只有把教學和課外知識相結合,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學會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知識應用能力。
(六)教師自我不斷提高
想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教師自己也要具備強大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才能引導和培養學生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在目前的教學中,教師大多都是照本宣科,根據課本上的內容,或者是其他教師已經制作好的PPT開展教學,只是讓學生正確地完成,而不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不允許學生有任何的疑問。高中生物的很多知識,都需要在實驗室里親身摸索,但為了節省考試時間,教師一般都不會親自到實驗室里進行探究,也不會帶領學生進行實驗,而是將實驗的結果直接告訴學生,這樣不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實驗過程,也缺乏提問的機會。因此,教師要加強自身的批判思考能力,在課件制作和課堂活動中,合理設置教學環節,不斷提升個人的實驗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培養批判性思維是高中階段教育的關鍵,它直接關系到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學生需要用正確而客觀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一切,所以生物教師可以基于學科特點,深度挖掘教材,把學生帶入實驗室,讓學生自主探究,從質疑到得出結論,以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促進其形成批判性思維。
參考文獻:
[1]肖安慶. 高中生物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 教育與裝備研究,2021,37(01):58-61.
[2]肖安慶,顏培輝. 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內涵與培養策略[J]. 中學生物學,2017,33(03):71-73.
[3]李自欣. 核心素養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研究[D]. 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7.
(責任編輯:廖? 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