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梅
摘?要:經濟學是我國文科專業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專業,其專業課程融入思政教育是新文科本科教育創新發展的基本要求。本文以經濟學的核心基礎課程財政學為例,從多個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教學體系,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4個維度探索教學設計思路。以財政學的思政教學改革為抓手搭建經濟學各專業課程的思政資源,促進教師之間共同挖掘思政元素,實現各專業課程之間思政資源的共建共享。
關鍵詞:課程思政;財政學;思政元素;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3.068
隨著地方本科高校對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性的關注,很多地方高校在制定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作為專業改革重要方向,卻忽視了德育教育。新文科專業建設的深層次含義是要堅持德育教育為引領,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重要目標,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培育體系。經濟學專業要適應新時代新文科的創新發展,其專業課程思政就應該以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價值引領”3個方面為培養目標,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課程建設要發揮育人功能,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價值觀和精神追求能夠統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現實中,經濟學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的講授并不能做到完全的“零過度”和“無縫對接”。
1?經濟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地方應用型高校的經濟學專業課程教學中,實施思政教育面臨諸多問題,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1?“知識培育”與“思政培育”有機聯系不足
目前經濟學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缺乏,部分教師對于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理念沒有及時更新。一方面,大多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在對專業知識講授過程中更多強調的是經濟學專業理論知識以及相關的理論觀點,對于學生價值理念的引導是不足的;另一方面,部分高校雖然在進行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但是方式單一,有的教師只是簡單將思政教學與專業教學“勉強融入”,?導致“課程+思政”建設走向形式化,最終造成兩者有機聯系不足。
1.2?經濟學專業課程中思政資源“挖”與“融”不足
經濟學專業課程中的思政資源是比較豐富的,教師可以從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的中國經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與經驗去挖掘思政資源,這也符合新文科課程體系建設的要求,能夠向學生介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但在實踐中,思政元素“挖什么”和“怎么挖”是經濟學專業課程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但教師缺乏思政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課程思政教育無法在經濟學專業課程教學中真正扎根。
1.3?思政教育脫離學生生活實際,難以與學生產生共鳴
大多專業課程教師教學方式依然以傳統教學為主,在授課過程中過多強調經濟學專業理論知識以及相關理論觀點,忽視實踐部分教學,這使得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對脫節,而且也缺乏有效的方式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兩者不能實時形成互補,學生無法在實踐中體會相關理論的現實價值,從而對思政培養缺乏實踐基礎。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很難獲得認同感。
2?財政學“多維”思政元素的挖掘
目前,經濟學專業的主流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財政學”等。財政學作為經濟學專業基礎核心課程,通常在大二開設,該課程思政的實施在全程育人體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先,它是經濟學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同時也是經管類專業的基礎起點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發揮著基礎性、原理性和引領性的作用;同時該課程是用黨的理論全方位指導政府財政實踐的一門課程,是一門蘊含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政課程。在本論文中以財政學課程為例,探討經濟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中的相關問題。
深入挖掘專業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是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基礎性工作。財政學思政元素的內涵非常豐富,要實現財政學“課程思政”教學?“零過渡”,需要授課教師結合課程特點對思政元素進行剖析、挖掘。筆者所在教學團隊依據在財政學課程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體會,并結合學科屬性、專業定位、教學內容特點分別從“責任擔當、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將思政元素劃分為“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之間是辯證統一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其中經世濟民是德法兼修的內在必然要求,德法兼修指導著誠信服務,而誠信服務又貫徹著德法兼修的要求,它們有機結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多維度思政元素體系。如圖1所示。
2.1?經世濟民
經世濟民意思是使社會繁榮,百姓安居,這是古代賢士的立世準則。具體到課程思政,它指的是新時代下財經類大學生需要面臨的責任和擔當,這是將個人的價值追求與國家經濟發展、服務民族復興的責任緊緊聯系在一起形成的內在品格。同時也要求財經類大學生將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和社會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形成的職業素養。它包括國家認同、制度認同、社會責任等內容。
財政是國家公共發展之政,對它的認識過程包含著對國家制度和改革發展成就的理性認同,以此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經世濟民的擔當意識。
2.2?誠信服務
誠信是人的基本素質,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它指的是從“如何做事”的角度指導新時代財經類大學生以誠實和正直的態度為人民服務,包括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愛崗敬業和奉獻的職業道德。
財政學“理公共之財,管公共之事”的公共特性也可以引導學生樹立公共意識、服務意識。
2.3?德法兼修
德,即是道德;法,即是法度法制。德法兼修是一個人對自我品格的約束要求,它是從“如何做人”的角度對新時代財經類大學生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的約束。它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信自愛、人格的健全。
財政也包含對財政監督等方面強化的法律教育,以此樹立學生的法律意識。
3?思政元素融入財政學課程教學設計
多維思政元素融入課程體系的教學設計是財政學進行課程思政改革的關鍵。教學設計應包含“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學得怎樣”,從而將“財政學”課程體系整個過程劃分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四個維度,分別探索思政元素融入的教學設計。
3.1?“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目標的教學設計
財政學基于市場失靈的現實問題出發,分析政府的經濟活動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包含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財政管理、財政政策等基本財政理論。其課程屬性不僅能體現非常鮮明的意識形態,而且包含的知識還能體現出重要的應用性。思政教育融入財政學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財政學專業理論知識、具備宏觀經濟分析能力以及經國濟世的社會責任感的復合型人才,也就是從知識、能力、價值引領三個方面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2?“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
根據財政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從“點、線、面”這三個方面進行思政要素融入的教學設計。
3.2.1?“點”的教學設計:從知識點挖掘思政要素
財政學的思政要素資源非常豐富,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具體知識點挖掘思政元素。比如在介紹“外部性”的含義時,可以引申至食品安全問題等社會想象,通過負外部性的理解,引導學生要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誠信服務的人。
3.2.2?“線”的教學設計:從課程內容中體現價值模塊
教師在每個章節的教學中會總結出本章節的思政元素體現出的價值共性,通過對章節內容的思政元素價值共性整合為價值模塊。比如,在講到“公共產品”這一章,可以引入新冠疫情暴發后我國政府的相關部門致力于疫苗的研發,并于2021年1月9日,在居民知情自愿的前提下,享受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費,所產生的疫苗費用和接種服務費用由醫保基金和財政共同負擔這個案例。并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實行全民免費,以此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信心及自豪感。
3.2.3?“面”的教學設計:從整體教學目標體現價值引領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具體的知識點的思政元素的融入,將多個章節體現出的價值模塊結合起來,使之滲透到整個財政學的課程目標。比如財政收入這個理論模塊講授完之后,可以引入個人所得稅稅法改革,這是將減稅降負落實到老百姓,是我國個人所得稅發展史非常重要的一次改革,同時也表明了我國政府將民生發展擺在政府工作的首要層面。整個理論模塊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了理論知識的價值引領教育。
3.3?“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方法的教學設計
財政學課程內容復雜、理論性強,傳統的講授法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針對傳統財政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滿堂灌”方法、偏重對理論知識的講授等問題,充分考慮“滿堂灌”教學方式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為了在教學中更好地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在教學方法設計中,更多融入案例講授法、課堂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式,把豐富多彩的思政知識融入其中。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成“興趣導入、知識講解、案例研討、實驗項目”形成“引—講—研—辯”一體的多元化財政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3.3.1?引:財稅新聞分享,激發興趣
在現實社會中發生的財經新聞蘊含了大量的思政資源,教學團隊在教學過程中,會提前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關注財經熱點新聞,以此驅動學生主動收集、查找資料,提煉出新聞素材中體現的財政觀點并主動意識到新聞素材中的思政元素。一般在課前以PPT、視頻等方式和同學們一起分享,激發大家對財政學相關知識學習的興趣。
3.3.2?講:講解新知,傳授知識
財政學研究政府收支活動及其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相應的課程內容包括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財政管理、財政職能、財政模式、公共產品、公共選擇、財政預算和財政政策等理論和知識,課程內容復雜、理論性又強,這些內容在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環境中,如不進行詳細的挖掘、細致的介紹,學生根本就感受不到相應理論的價值及其對實踐的指導作用。為了能使學生將這些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學懂、吃透,教學團隊在教學中選取典型的財政理論要點重點講解,讓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深入的理解,然后將該理論要點在實踐中進行應用分析,以此鍛煉、培養學生對現實的財政問題分析的能力。
3.3.3?研:案例研討,引導思考
教師在講授完知識點之后,通過選擇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既貼近時代背景又具有多樣性的案例,以合適的引入方式(口頭、文字材料、圖片、視頻等),為避免討論內容分散,向學生強調案例的討論框架等相關問題,然后設置有效的提問激發學生討論、探索的興趣。結合經濟學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突出經濟分析能力的培養,強化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
3.3.4?辯:實驗項目開展,貼近生活
財政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需要實訓項目的開展才可以讓學生真正理解,筆者所在高校進行了財政學實訓室的建設,學生在財政學決策仿真系統平臺模擬地方政府運作過程,學生扮演招商局、發改局、土地局、財政局、人保局與公共事業局的一員,面對統一的外部經濟環境和國家政策法律環境,通過招商引資、發展工業和商業服務業、投資公共事業,提升就業率、增強當地居民幸福感。讓學生體驗政府決策的最終目的是增強居民幸福感。實驗教學過程體現的思政教育不言而喻,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政府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
3.4?“思政元素”融入考核方式的教學設計
眾所周知,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就是對教學質量的評價,大多數的學生也非常關心考核方式以及最終的學習成績。所以,在設計考核方式時教師不僅應考慮到對學生專業知識的考核而且還應對學生的德育教育進行考核。筆者在教學實施中,以從多個角度的綜合考核為目的,建立了多元化考核機制,在對專業教學效果考核的同時,還對學生德育教育效果納入考核體系。整個考核包括過程評價(考勤、作業、課堂表現、討論、財政新聞分享)+案例分析評價(理論教學內容結束之后進行的案例口試)+實驗結果評價(對模擬區縣政府決策后的政府績效評價)+研究報告評價(實驗完畢后,根據實驗中的現象及數據記錄等,應用財政學知識分析相關決策數據、決策步驟等問題而撰寫的實驗報告)。多元化考核機制量化了考核評分要求,強調參與過程重要性。
4?結語
筆者所在的教學團隊在財政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教學體系設計等方面進行了有益地探索,并獲得了一定的經驗,但是在今后對于思政案例的選用、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高校專業教師要“種好責任田,守好一段渠”,這是值得每一位高校教師奮斗終身的課題。教學團隊要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和摸索,不斷地為學生知識傳授、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的統一做出努力,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喬榛,吳艷玲.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經濟學專業創新發展研究[J].黑龍江教育,2021(5):3738
[2]黃瓊.新文科背景下經濟學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分析[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21(10):8889.
[3]茆曉穎.新文科背景下“財政學”課程融合思政元素的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1(1):7879.
[4]樊麗明.財政學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個重點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20(9):45.
[5]宋翔.多維思政元素融入的“傳感器”課程改革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21(10):7476.
[6]李偉.新商科背景下一體化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索[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21(4):3436.
[7]楊英英.轉型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改革模式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22(8):167168.
[8]張梅.思政教育融入經濟學原理的課程體系創新研究[J].高教學刊,2021(20):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