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貴港市港北區慶豐鎮覃山小學“13232”勞動教育模式為例,論述該校從學科融合、三方協作、兩級聯動、三種評價、勞研結合等方面,把勞動教育納入育人工作全過程,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探索農村小學開展勞動教育的有效方式,最終達成“以勞養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農村小學 勞動教育 五育并舉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8-0012-03
勞動教育是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近年來,基礎教育課程迎來了新一輪改革,勞動教育受到高度重視,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相關文件,使勞動教育體系趨于完善。隨著勞動教育改革的推進,探究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推進“五育”并舉,成為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改革的重點。在此背景下,貴港市港北區慶豐鎮覃山小學按照上級關于開展勞動教育的文件精神,結合農村小學特有的資源優勢,以實踐育人為基本途徑,把勞動教育納入育人工作全過程,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開設豐富多樣的勞動課程,讓學生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終達成“以勞養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的育人目標,形成了農村小學“13232”勞動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一、“13232”勞動教育模式的內容架構
教育部2020年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勞動教育主要內容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中的知識、技能與價值觀。在學段要求方面,小學低年級以個人生活起居為主要內容,注重培養勞動意識,使學生懂得人人都要勞動,感知勞動樂趣,愛惜勞動成果。小學中高年級主要以校園勞動和家庭勞動為主要內容,讓學生體會勞動光榮,尊重普通勞動者,初步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按照《綱要》要求,我校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探索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13232”勞動教育模式。
由圖1可知,我校探索構建的“13232”勞動教育模式以《綱要》為指導,按照“五育”融合理念,注重科學評價,凸顯勞研結合。“1”是指勞動教育與多個學科融合,如勞動教育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學融合;第一個“3”是指學校、家庭、社會三方作,共同推進勞動教育;第一個“2”是指“兩基”聯動,即校內紅領巾勞動實踐基地和校外紅領巾勞動實踐基地聯動教育;第二個“3”是指三種勞動教育評價方式,即展示評價、分享評價和競賽評價;第二個“2”是指勞研結合,即勞動教育與課題研究相結合。我校通過構建上述勞動教育模式,推動勞動教育向前發展,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二、“13232”勞動教育模式的育人目標
按照《綱要》要求,結合本校實際,我校明確了“13232”勞動教育模式的育人總目標:以勞動基地為載體,以實踐探索為手段,融勞動教育于各學科教學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內外勞動實踐,建立完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掌握必備的勞動技能,形成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在總目標的指引下,我校將“13232”勞動教育模式的育人目標進行細化,以更加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契合小學各學段的培養要求。
低年級目標包括:參加勞動實踐基地的勞動,認識植物、觀察植物,學習澆水、拔草等;參加教室清潔勞動,如掃地、擦黑板、擦桌子等;參加日常家務勞動,能夠陪伴家人、關心長輩;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認真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中年級目標包括:參加勞動實踐基地的勞動,會拔草、澆水、施肥、捉蟲,學習種植栽培技術,認識和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并能進行一些簡單的生產勞動;參加學校清潔勞動,如掃地、擦黑板、擦桌子、擦窗戶等;在家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如到村道撿垃圾、清除路邊電線桿上的垃圾廣告等;形成專心致志、有始有終的勞動習慣,培養充滿好奇、勇于探究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
高年級目標包括:參加勞動基地的勞動,學習簡單的勞動生產技術,如常見蔬菜的種植、護理、采摘等,了解農作物生長的特點及營養價值,學習簡單的園藝設計等;參加學校清潔勞動,如打掃樓梯、擦窗戶、掃天花板等;積極參與家務勞動和生產勞動,如和父母一起大掃除、洗自己的衣服、整理自己的房間、為家人做簡單的飯菜、種植農作物等;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如參觀電子廠、打掃村道、清潔鄉村公共設施、幫助村委宣傳鄉村振興政策、充當村屯衛生志愿者等;在勞動過程中形成主動克服困難、積極解決問題的勞動態度,能夠自覺遵守勞動紀律,形成艱苦奮斗、積極探索、追求創新的勞動精神。
三、“13232”勞動教育模式的實施途徑
(一)學科融合,引領育人
我校構建的“13232”勞動教育模式打破學科界限,有效融合語文、數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內容,開設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融合課程,落實“五育”并舉。
“生態勞動課程”是我校學科融合的特色課程,內容涵蓋植物種植、植物觀察、種植技術、創意設計等。我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置不同年齡段的“生態勞動課程”。低年級以觀察和認識為主,由科學教師帶領學生到勞動基地觀察植物、認識植物,使學生對植物生長有初步的認識。例如,教科版一年級科學上冊第一單元《植物》一課可以融入勞動教育,設計“有趣的植物”“多彩的葉子”等課程,由科學教師指導學生認識植物,觀察植物的結構,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中高年級以種植和管理為主,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動手種植和學習科學管理,在種植實踐中實現知識遷移與運用,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勞動實踐中,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快樂,提高動手能力。例如,五年級開設蔬菜種植生態課程,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測量“蔬菜綠園”的面積(我校“蔬菜綠園”板塊的設計體現了圖形概念,設計成圓形、三角形、四邊形等形狀),計算蔬菜種植的株距和行距等,將勞動教育和數學教學融合,把數學問題的解決融入勞動實踐中。再如,六年級以校園美容為主題,引導學生種植花草、維護草坪、學習剪枝等,其中融入了美術課程知識,為學生開展勞動與美術融合實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二)三方協作,合力育人
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協作,是推進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我校充分發揮三方協作在勞動教育中的作用,不斷完善三方協作推進勞動教育的運行機制,在校內外營造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良好氛圍。學校是開展勞動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勞動教育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重視學生勞動能力的培養,尤其應重視學生勞動品質和勞動精神的培養。為此,我校一直將體驗式勞動教育置于學校、家庭、社會的真實場景中,讓學校成為勞動實踐育人的主陣地,同時盤活家庭、社會的勞動資源,形成了“三位一體”勞動育人新格局。
在學校,引導學生爭當校園勞動小模范。校內勞動實踐基地、綠化帶、清潔區、教學區等地方都是學生參與勞動實踐的陣地。依托這些陣地,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校內勞動實踐,包括“我是垃圾分類小能手”活動、“我是勞動小達人”活動、“我是種植小能手”活動、“我做校園美容師”活動、“我做校園園藝師”活動等。學生們在上述活動中獲得深刻的體驗,鍛煉了勞動能力,培養了主人翁意識。
在家里,鼓勵學生爭做家庭勞動小幫手。勞動教育要持續、深入開展,離不開家庭的積極參與。家庭勞動教育是指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長以勞動觀念、勞動習慣、生產技術知識、勞動技能為教育內容,培養孩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的好習慣,促使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為了讓學生能將在學校獲得的勞動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我校向家長們發出倡議,號召家長擔任家庭勞動實踐導師,用心指導孩子參與家庭勞動,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家務勞動、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我校開設的家庭勞動教育主題有“我是自理小達人”“我是小小美食家”“我是制作小巧手”“感恩父母小榜樣”等,讓學生從中培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鍛煉意志力,增強責任心。
在社會,倡導學生爭做家鄉公益小衛士。新課程改革作為一項系統的教育教學改革工程,不僅要有教師和學生參與,更要求社會參與其中。為了發揮社會協同育人的作用,我校與村屯合力開展豐富多彩的公益性、服務性勞動,包括組織學生打掃村里的道路、清理道路兩旁的垃圾、給村里的綠化帶拔草、清除道路旁電線桿上的垃圾廣告、維護村里的公共設施等,讓學生在社會勞動實踐中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三)兩基聯動,強化實踐
開展勞動教育必須有相應的實踐場所。在這方面,我校充分發揮農村學校優勢,創建了校內“三園”(花園、果園、菜園)紅領巾勞動實踐基地、校外紅領巾勞動實踐基地,二者的面積達7 000多平方米,能夠滿足我校全體師生開展勞動實踐的需要。我校通過校內外紅領巾勞動實踐基地聯動,強化實踐育人、基地育人。
我校因地制宜對兩個基地的基礎設施布局做出合理規劃,融入節能減排、生態環保理念,對學生加強專業技術教育,提高基地的示范作用。按照“育人為主、創收為輔”的理念,校內勞動基地以種植時令蔬菜為主,校外勞動基地以種植玉米、花生等農作物為主,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學生通過自己種植,自己管理,自己收獲,了解植物生長規律,豐富課外體驗,體會到勞動的艱辛與快樂,養成珍惜糧食、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提高勞動技能,培養統籌規劃意識。
為了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和多學科融合育人的功能,我們將勞動課程設為必修課,把勞動教育和其他學科有機融合,為不同年級的學生設計了不同的勞動課程,引導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開展適合自己的勞動實踐。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我們對學生的勞動出勤、勞動紀律、勞動態度、勞動安全和勞動技能等情況進行考察和評估。同時,制定勞動實踐基地管理辦法,通過加強組織管理,引導全體少先隊員積極參加各種種植和管理實踐活動,實現“做中學、學中做”,手腦并用,切實讓勞動實踐基地發揮作用,成為少先隊員們成長的樂園。
(四)效果評價,提高素養
有效的勞動教育評價可以增強勞動育人效果,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我校把勞動教育評價貫穿于勞動教育的全過程,以“勞動清單”為評價依據,從勞動意識、勞動習慣、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四個維度,采用三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勞動情況進行評價。一是展示評價。在校內設置學生勞動實踐展示臺,通過展示學生的勞動照片、勞動案例文字描述、勞動成果實物等呈現學生的勞動實踐成果。二是分享評價。引導學生以日記、勞動習作、勞動手抄報等形式分享勞動感受和經驗,提升勞動獲得感。三是競賽評價。學校有計劃地開展各項勞動技能競賽、成果展評、演講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生掌握基本勞動技能的積極性,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打好基礎。
(五)勞研結合,促進發展
為了促進我校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解決勞動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我校申請了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義務教育學校勞動教育實踐研究”專項課題“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小學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并獲批立項。隨后,我校按照課題研究的要求,結合學校的實際,堅持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驗證理論,把各項研究成果及時運用到學校勞動教育實踐中,促進了我校勞動教育的發展與創新。
綜上所述,我校通過探索構建“13232”勞動教育模式,有效提高了學校的特色辦學水平,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在這一模式的引導下,學生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打扮校園,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勞動習慣,樹立了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了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形成了主動克服困難、積極解決問題的勞動態度,主動在勞動實踐中探索美、創造美,有效提高了自身的勞動素養。
參考文獻
[1]王葉婷.讓勞動教育真正回歸生活[J].現代教學,2019(增刊2):27-29.
[2]郝志軍,哈斯朝勒.家庭、學校、社會協同是推進勞動教育的根本渠道和途徑[J].人民教育,2020(8):23-26.
[3]王素霞.淺談小學生勞動教育校內外資源的開發利用[J].新課程(上),2018(9):106.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義務教育學校勞動教育實踐研究”專項課題“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小學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2021ZJY463)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黃木蓮(1978— ),廣西貴港人,本科,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勞動教育。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