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曼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創新辦學體制機制,打造了“三六”產教融合育人新機制,形成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創新創業、服務培訓為一體的“校企命運共同體”。
關鍵詞 產教融合 六方協同 機制創新 教學模式改革
“六方協同·六共聚力·六維對接: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機制創新與實踐”是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和國信藍橋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主要參與方合作探索的教學成果。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地處西部地區的瀘州市,化工等傳統產業亟待升級,電子信息等新產業發展迅速,急需一大批具有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013年,學校經深度調研發現,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與傳統產業亟待升級和新產業發展迅速對接不準,而要解決對接精準的關鍵是職業教育相關主體協同不夠,而相關主體的緊密協同需要創建起利益共同體。當年,學校通過對“地方高職產教融合平臺建設及實施路徑優化研究與實踐”“基于高端產業鏈對接的地方高職產教融合集團建設研究與實踐”等項目進行研究探索,構建專業群對接產業鏈的生態圈,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動態匹配,實現“六維對接”;建設學院校內校外雙產業園,政府統籌行業指導園區系統集成,實現“六方協同”;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充分發揮成果轉化技術市場機制作用,實現“六方聚力”。2017年,創新形成“六方協同、六共聚力、六維對接”全方位推進產教融合模式,并開始實踐驗證。
“我們在本屆教學成果獎評選中獲得較好成績,主要得益于近幾年產教融合的深度實踐。”瀘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何杰表示,五年的深入實踐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效果,較好地解決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傳統產業亟待升級和新產業迅速發展對接不準問題,以及高職院校辦學和人才培養相關主體緊密協同創建利益共同體的機制問題。
為培養區域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2014年,學校依托“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自動化定向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省級教改項目,以及“四川省高等職業院校省級重點專業建設項目”進行研究探索、項目設計;2017年依托“四川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項目,與國信藍橋等5個單位合作,開始實踐檢驗,最終形成“六方協同·六共聚力·六維對接: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機制創新與實踐”成果,并推廣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國信藍橋緣何會參與到該項成果的研究中?國信藍橋CEO張志勇表示,國信藍橋于2019年和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合作成立了藍橋現代產業學院,合作建設軟件技術、大數據應用技術、人工智能、計算機應用與技術4個專業,形成了立體化專業布局。
張志勇介紹,4年來,國信藍橋在合作建設產業學院的過程中,圍繞“如何不斷創新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這個時代命題,先后在雙師隊伍建設、高水平資源建設、教學模式改革、搭建就業服務體系等方面,不斷研究和探索。
在雙師隊伍建設方面,國信藍橋派出一支資深工程師隊伍,與學校組成混編師資,提供部分核心專業課程的授課、實習實訓指導、畢設指導等服務。
在高水平資源建設方面,作為1+X職業技能培訓評價企業,國信藍橋引入了“大數據應用開發(Java)”和“物聯網單片機應用與開發”兩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一整套書證融通體系,聯合學校合作編寫1+X配套教材。建設包括專業課程資源、競賽課程資源、證書課程資源、項目案例資源庫在內的具有行業特色的數字化資源體系。
在教學模式改革方面,國信藍橋依托自主開發的數字化教學實訓平臺,創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式,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全流程教學數據無感采集,構建學生畫像,規劃個性化學習路徑,提供教學評價和改進建議,賦能院校改進教學組織方式,為學生提供智能教學及實訓環境,實現從標準化培養向個性化培養的系統性變革,適應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和人才多樣化成長需求。
在搭建就業服務體系方面,藍橋依托依靠與產業緊密連接的優勢,提供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素養培訓、就業咨詢服務、就業技能培訓、企業對接服務等一整套就業服務,助力培養的學生高質量就業。
除了將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最新技術、標準、行業案例、真實項目等技術和產業資源引入外,學院還注重提升合作院校的內涵式建設水平,支撐建設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并取得了首批國家“十四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高質量就業率等一系列重要成果,為取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校采用行動研究,在育人實踐中不斷地進行‘調研—探索—改革—反思,嘗試走一條‘內生性與外生性結合的產教融合發展道路。”何杰表示,2017年以來,學校根據國家推進產教融合的有關政策,依托“四川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項目,與國信藍橋等5個單位合作開始實踐檢驗,最終形成了“六維對接、六方協同、六共聚力”的立體式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經過5年實踐檢驗推廣,形成了系統性的理論與實踐成果。
成果堅持問題導向,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核心內容。一是構建校內“產業園”和校外“產業園”,發揮“產業園”系統集成作用,形成政府支持、學校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科研院所技術引導、產業園區集群配套“六方協同”的多元合作辦學新路徑,解決了產教融合多元協同辦學路徑不暢,人才培養難以有效融入區域發展的問題。二是建成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和創業孵化服務平臺,發揮成果轉化技術市場機制作用,構建起平臺共建、人才共用、標準共研、成果共創、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六共聚力”的多元合作辦學長效聚合新機制,解決了產教融合多元協同長效機制乏力、人才培養難以形成合力的問題。三是創建學產研轉創育人生態,精準實施專業群對接升級產業鏈崗位群、教學標準對接新技術標準、課程內容對接新技術內容、教學過程對接產研轉創過程、學習情景對接新技術環境、學業評價對接升級企業考核的實時性“六維對接”,實現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動態匹配,解決了學生技術技能難以滿足職業崗位新要求的問題。
“此次獲獎是國家對國信藍橋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模式探索的一次高度肯定,校企雙方將繼續深化合作,在應用型、技能型大數據人才培養方面不斷拓展合作深度和廣度。”談及成果獲獎體會,張志勇稱,國信藍橋將始終秉承“全人教育、軟硬雙能”的理念,外塑職業技能,內育職業素養。每個學生都不一樣,學習方式、成長路徑有著顯著的個體差異。因此,他建議,無論是對教材、教學內容的創新,還是對數字化教學手段的探索,參與產教融合的企業要更加注重對人的綜合性培養,尊重個體差異,與學校一起精準教學,因材施教,而不是簡單的生產“標品”。
關于下一步規劃,何杰表示,在此次成果基礎上,學校未來將圍繞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川渝滇黔結合部中心城市和川南區域中心城市等重大戰略,在發展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綠色建筑等新產業領域,強化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動態匹配,著力培養具有創新意識與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同時,建設國家技術轉移西南中心瀘州分中心等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省級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等創業孵化服務平臺,發揮成果轉化技術市場機制作用,錨定區域產業升級,產學研合作開展技術引進、轉移轉化、創新創業,創設學產研轉創生態,將企業生產、人才培養、科技研發、技術轉移、企業孵化融為一體,真正實現專業群對接升級產業鏈崗位群、教學標準對接新技術標準、教學過程對接產研轉創過程、課程內容對接新技術內容、學習情景對接新技術環境、學業評價對接升級企業考核。
張志勇同樣表示,國信藍橋也將進一步加大產教融合投入,賦能院校內涵建設,進一步幫助院校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在建設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產實踐項目等方面持續發力,助力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希望校企雙方形成更深層次的命運共同體,企業要從產業角色、產業邏輯出發,向教育角色、教育邏輯邁進一步,加深對教育的理解,在校企雙方成果建設方面承擔更多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