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嚴娟
摘 ?要:在新時期的高中地理課程中,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逐漸成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文章對地理實踐力培養相關的內容進行了整合,并利用教學觀察的方法進行了研究,具體闡述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原則與策略。
關鍵詞:高中地理;實踐力;教學策略
地理作為一門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逐漸對高中地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更加關注以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的目標。而地理實踐力作為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也隨之成為教學中的培養重點。地理實踐力的發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使學生實現學以致用。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師要調整教學重點,并根據地理實踐力的培養要求組織教學活動,逐步推動高品質地理課堂的構建,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實效。
一、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原則
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需要遵循一定的指導原則。具體來講,這些原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科學性原則
地理學科兼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性質。也就是說,地理知識具有嚴謹性的特征,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會對最終的教學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需要遵循科學性原則,教師要統籌設計和實施每一個教學步驟,這樣才能逐步推動各項教學措施的落實。
2. 主體性原則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一切教學活動的開展都需要圍繞學生。因此,在以地理實踐力培養為導向的高中地理課程中,教師要明確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學生為中心實施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自身水平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與提高。
3. 開放性原則
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開放性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需要以一定的學習材料作為載體。除了教材內容,教師還要合理選擇與之相關的學習材料,以此來豐富教學內容。二是教學環境的開放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避免局限于理論知識的學習,而是要組織豐富的課堂活動,要對課堂活動進行拓展,給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活動時間和空間。
二、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策略
1. 完善知識體系,夯實實踐基礎
無論采用哪種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都要以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為前提。在組織地理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運用一些相關工具。為此,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認識一些地理工具,掌握比較實用的地理工具的使用方法,幫助學生更加順利地參與實踐活動。
例如,在教學湘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必修第一冊(以下統稱“教材”)“地球表面形態”這一章時,對于地質構造基本類型的判斷及對構造地貌的分析,都需要通過讀圖的方式實現。毋庸置疑,地形圖是地理實踐活動的重要工具,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更加熟練地使用地形圖。一般來說,在地形圖的學習中需要掌握以下幾項內容:第一,地形圖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圖名、比例尺、框圖、圖例等具體要素。第二,典型地形的等高線形態。山峰、盆地、山脊、山谷、山坡、絕壁是幾種比較典型的地形,教師需要重點講解相關地形的等高線形態。第三,地形圖的繪制方法。在地理實踐中有時要根據實際需要繪制地形圖,教師要有意識地講解一些地形圖的繪制方法,如測線和測點的布置、高程點的確定、地形圖的勾繪、整圖是地形圖繪制中的幾個關鍵環節。第四,地形圖的基本閱讀步驟。閱讀地形圖時通常需要依據先圖外、后圖內,先整體、后局部,先略讀、后詳讀,先水系、后山系的順序。總之,在高中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中,合理滲透與地理實踐有關的知識和工具是極為必要的。
2. 引導自主探究,鍛煉思維能力
正如前文所述,主體性是地理實踐力培養中所需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這一原則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學中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權,以此來提高學生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參與度,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良好的地理思維無疑是提高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前提。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引導性問題,以此來幫助學生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教材“海洋與人類”這節課時,主要內容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海洋中的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空間資源;二是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影響。第一方面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普遍沒有親身體驗。為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提供一些相關的資料,并據此設計一些探究問題,如開發海洋資源有怎樣的意義?需要注意哪些問題?而第二方面的內容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已經初步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知基礎,如捕撈、養殖、人類生活的污染等。在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背景布置探究任務,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鼓勵學生據此分析人類活動會對海洋環境產生的影響,以此調動學生的認知經驗。通過這一過程,可以使學生的資料整合能力、問題思考能力等素質得到有效鍛煉,而這些素質也是學生地理實踐力發展中所必需的。
3. 組織課堂實驗,培養操作能力
地理實踐活動的開展有賴于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為了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有效鍛煉,比較直接的方式就是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實驗。同時,課堂實驗的進行能夠在課堂中構建一種開放性的地理學習環境,從而幫助學生從課堂學習逐步向課外地理實踐過渡。
例如,在教學教材“大氣受熱過程”這節課時,從地理實踐力培養的視角來看,教師要避免直接利用圖示的方法說明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的運動,而是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實驗中。在本次實驗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所需的實驗器材和比較寬松的空間,鼓勵學生按照基本環節進行實驗探究:第一,把小電爐與冰塊放在玻璃缸的兩端,點燃蚊香,放在小電爐一側。隨后,將玻璃缸上方封閉,觀察玻璃缸內的現象。第二,調整蚊香的位置,將其放在冰塊的一側,重新觀察實驗現象。借助實驗,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鍛煉,還可以使學生對地理現象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
4. 拓展課外活動,強化實踐能力
課外實踐是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發展的直接途徑。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參與到地理實踐中,使學生利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以此來強化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通過課外實踐,可以進一步增強地理學習的開放性,使學生在更加廣闊的平臺中鍛煉自身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教材“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這節課時,通過課內學習,學生對大氣環境問題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事實上,學生在各類新聞中已經對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有所了解,但這種熟悉只是停留在觀念層面上。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課外實踐。在實踐過程中,首先,學生要圍繞“全球性大氣環境問題”這一主題搜集更加豐富的資料,從整體上了解大氣環境的情況。其次,學生要在周圍生活環境中進行實地調查,從而結合生活實際加深對大氣環境的認識。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可以經歷“搜集資料—實地調查—獲取證據—分析問題”的全過程,從而使學生的地理實踐力得到鍛煉。
總之,在新時期的高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實踐力作為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培養目標。為此,教師要準確把握具體的教學要求和學情,以此為基礎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并隨著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及時對教學策略加以調整,以此來適應學生學習需求的變化。唯有如此,才能保障教學活動的實效性,從而逐步促進學生地理實踐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蘇金源. 高中地理核心素養視域下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培養策略分析[J]. 高考,2023(11).
[2]劉晶茹. 高中生地理實踐力培養策略[J]. 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3(3).
[3]張秋霞. 培養高中生地理實踐能力方法的研究[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