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楠
摘 要:自從我國提出普惠金融的發展政策之后,普惠金融理念深度融入到其他領域,尤其是在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之下,利用普惠金融理念深化精準扶貧效果成為加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有效措施。在普惠金融前提下,加快普惠金融與精準扶貧協調的路徑創新研究,可以同時加快普惠金融和精準扶貧的發展速度,全面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步伐。從某種角度上講,普惠金融和精準扶貧在理念方面有一致性,因此兩者協調發展是具有可行的,但是從具體表現來看,兩者還是存在一定的差別,所以在協調發展時需要注意一些事項。確保普惠金融和精準扶貧的良性發展,搭建多層次的金融扶貧體系,以此增強金融扶貧效果,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為精準扶貧奠定基礎。
關鍵詞:普惠金融;精準扶貧;路徑創新
一、基礎理論
(一)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最早是在2005年被提出的,自從普惠金融這個名詞被提出之后,受到各國普遍的重視。普惠金融最開始是強調銀行信貸可持續性,后來經過不斷發展,涵蓋了存貸款業務、證券保險、支付業務等多個方面,成為了一個比較成熟的多功能組織體系。目前在金融界和經濟學界對于普惠金融一致的認知是強調建設和諧金融生態環境,完善金融設施條件,以此促進貧困地區發展,為貧困人口提供低成本、多層次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確保貧困地區居民可以享受和城區居民同等的金融服務權利。普惠金融的對象主要是針對弱勢群體,確保弱勢群體可以享受金融改革的成果,但是也不是說要將優勢群體排除在體系之外,普惠金融需要實現多層次、多領域的發展,利用金融扶貧措施構建完善程度的普惠金融體系,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多金融服務項目。
(二)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我國提出的基本國策之一,主要是要求認真分析貧困地區和貧困對象的真實情況,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對象的差異性運用科學的手段進行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從標準和要求上講,精準扶貧主要是針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對象,秉持的原則是“誰貧困就扶持誰”。在精準扶貧方面,需要落實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的工作內容。首先,精準識別是精準扶貧的前提,要求采用科學有效的措施精準識別貧困居民,落實到村到戶建檔立卡的要求,完成精準識別任務,確保精準識別公開透明;其次,精準幫扶是精準扶貧的關鍵。在精準識別之后需要對識別的貧困戶執行幫扶策略,主要就是通過堅持黨和國家的基本方針、落實到村到戶、因戶施策、資金到戶、干部幫扶等政策要求,幫助貧困戶制定切實可行的扶貧策略;最后,精準管理是精準幫扶的保證。扶貧工作人員建立農戶信息管理系統、扶貧資金使用制度等,保證扶貧工作在陽光下運行,嚴格按照國家規定使用扶貧資金,明確扶貧各部門的責任和權限,保證權責分明。
二、習總書記七一講話及十九屆六中全會有關共同富裕等講話、政策出臺的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提出:“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在十九屆六中全會中指出要創新發展理念,秉持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政策要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著力改善民生環境,確保實現人民共同富裕。黨和國家之所以如此在意共同富裕,主要是因為共同富裕是我國優化分配制度、提升綜合國力的基本要求,可以引領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定發展,促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同時,共同富裕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目標,是社會大眾的共同期望,實現共同富裕可以充分滿足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我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共同富裕等于是在做大“蛋糕”的基礎上分好“蛋糕”,讓人民享受到更多改革的紅利,進一步推動人民全民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三、普惠產業金融與精準產業扶貧工作協調的重要性
金融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從性質上看,普惠金融的對象就是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將這些人作為普惠金融服務的重點對象,可以充分體現出普惠金融的作用效果,加速精準扶貧工作。同時,精準扶貧工作也會側面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加快我國金融改革發展進程,擴大金融改革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金融扶貧的范圍。在當前信息時代的背景之下,普惠金融發展融合了很多信息技術手段,普惠金融的創新性也可以從理念、工具、模式和體系方面不斷提升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通過不斷吸收先進的服務理念,提高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感,促使金融機構自發加強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承擔精準扶貧任務。金融機構通過普惠金融項目為貧困居民不斷研發新的金融產品,滿足貧困地區和貧困居民的需求,貫徹落實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金融扶貧政策要求,根據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分析金融扶貧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金融扶貧服務體系,推出“雙基聯動”“銀稅互動”“銀稅保互動”“網格服務”“政銀保合作”等金融服務項目,為貧困居民提供更多更優質的金融服務,進一步增強精準扶貧發展活力和動力。
國家發展普惠金融就是為了讓每一個社會群體都享受到金融改革紅利,由此可見普惠金融具備對象的普遍性和覆蓋范圍的廣泛性,國家利用普惠金融將信貸資源調配到貧困地區,實現精準扶貧金融政策轉換。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還是比較傾向于向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貸款,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貸款力度不強。在政府的倡導下銀行普惠金融業務將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納入到服務范圍,提升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為貧困地區精準扶貧提供服務,鞏固扶貧成果。商業銀行在服務精準扶貧、銀行自身盈利和貧困地區經濟增長三者之間尋求平衡,銀行在保證自身收益的同時,給予貧困地區一定政策優惠。除此之外,加強普惠金融政策在貧困地區的宣傳力度,提升貧困人群金融素養,幫助貧困人群掌握致富經驗,改變之前粗放式扶貧政策,實現扶貧致富“輸血”和“造血”并行。
四、完善金融扶貧機制的政策建議
(一)擴大貧困地區的金融供給
政府需要認真研究當前我國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金融需求,針對這些需求創新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提供更多金融服務支持,滿足當下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需求。政府需要認真研究貧困地區致貧的原因,根據這些原因了解貧困地區居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進行針對性改革,提升貧困人口獲得資金的可能性,并且通過政策調整保證金融機構資金供給能力與貧困人口的資金需求能力之間有效銜接,確保金融機構為貧困人口提供高效便捷、低成本、可持續的金融服務產品,滿足貧困地區人口對于增長收入的期望,為了完成上述目標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其一,金融機構需要針對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推出新的金融產品,延長貧困人口的貸款期限,進一步簡化貸款流程,方便貧困人口申請和處理貸款事宜,在此基礎上還應該擴大貧困人口的貸款擔保物范圍,給予貧困人口更多貸款機會;其二,金融機構應當針對貧困地區的產業特點和政府扶貧項目的金融需求,創新融資業務,開展多樣化的信貸業務,比如農機抵押、林權抵押、應收賬款質押等。為了盡快幫助貧困地區脫貧,金融機構可以針對貧困地區的特色產業予以資金支持,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盡量增加貧困地區資金支持力度。
(二)創新和推廣金融扶貧新模式
加快貧困地區信息化數據系統的建設力度,搜集貧困地區信息數據,為普惠金融提供數據支持,同時利用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技術升級普惠金融信息化水平,為金融扶貧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扶貧工作人員可以利用信息化信用評估系統,將零散的信用信息轉化成有效的金融信用信息,幫助工作人員充分利用農村屬性順利完成建檔立卡和評級等問題。另外,工作人員可以利用先鋒榜樣效用營造良性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調整優化精準扶貧模式,形成“互聯網金融+黨組織引領+精準扶貧”的新模式。例如,在扶貧工作人員的帶動之下,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引導貧困人口建設信用體系,傳遞信用價值,并且加強普惠金融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貧困地區人口了解普惠金融的相關概念,并且鼓勵貧困人口通過互聯網嘗試進行小額貸款,激發貧困人口創業干事的積極性,避免產生扶貧依賴,讓貧困人口掌握致富“密碼”。與此同時,扶貧工作人員也可以綜合互聯網技術、電子商務技術以及銀行金融業務等形成新的精準扶貧模式,開發“互聯網金融+當地物流”、“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等扶貧新模式。依托多技術合作以及平臺信息共享的手段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提供更多金融服務。
除此之外,政府需要給予中小型商業性金融機構更多政策扶持,確保企業在普惠金融服務精準扶貧方面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助力我國扶貧工作深度開展,憑借技術優勢和信貸機制幫助貧困地區農戶調整產業結構,發揮內生動力和互助優勢,助力農戶成功脫貧鞏固脫貧成果,將資金流入到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人口手中,為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扶持。同時,利用微型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其他金融扶貧模式提升貧困地區交通基礎設施、教育基礎設施等環境條件,并且發揮扶貧合力幫助解決政策性金融精準扶貧方面產生的問題,加速貧困地區異地搬遷項目建設的發展,有效消除金融機構和貧困地區居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根據貧困地區居民的需求設計金融產品。另外,商業銀行也可以和微型金融機構開展合作,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全面有效的幫助。
(三)努力改善西部貧困地區的金融經濟生態環境
西部貧困地區是我國精準扶貧的重點之一,為了盡快完成扶貧任務,需要著力加強西部貧困地區的金融經濟生態環境建設,為精準扶貧營造良性生存環境。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搭建金融扶貧平臺。政府對扶貧手段和資源進行整合,在此基礎上搭建包含金融信用系統和財政稅務系統在內的統一征信數據信息庫,實現各部門信息共享,避免產生信息壁壘。政府倡導多方合作,共同搭建“數據庫+服務信息網”融資新模式,融合電子商務、物流、產業基金等平臺系統,根據貧困人口的信用評價結果,完善貧困人口信息共享,以此優化金融環境,根據這些數據為貧困地區人口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二,搭建扶貧信用體系,完善貧困人口的基本數據,包括貧困人口的經濟情況、家庭情況以及個人信用記錄等。將扶貧信用體系和社會征信系統相結合,實現信息共享。三,強化貧困地區支付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貧困地區支付環境條件建設力度,提升金融信息支付平臺的覆蓋范圍,擴大支付結算渠道,為貧困地區提供更多和支付結算相關的金融服務項目,提升金融硬件基礎水平。四,聯合政府作用和機構優勢,為精準扶貧提供保障,促進扶貧工作有序開展。普惠金融是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需要遵循市場化運作機制為精準扶貧提供保障,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有效協調普惠金融和精準扶貧政策。激發金融機構精準扶貧的積極性,幫助貧困地區實現短時間脫貧的目標并且有效遏制返貧現象。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鼓勵之下,金融機構順應市場化發展趨勢開展普惠金融業務,遵循市場規律實現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之間金融機構的金融合作,利用金融機構之間優勢互補和資源調配全力保障精準扶貧工作有序開展,充分幫助貧困地區人口通過自身努力和政府的幫助樹立起脫貧意志,發揮精準扶貧正能量作用,提升普惠金融服務在扶貧工作中的作用效果。利用精準扶貧政策以及金融機構的普惠金融服務提升貧困地區人口脫貧的意志力,徹底改變貧困地區人口“等、靠、要”的心理,為貧困地區注入發展活力,幫助貧困地區人口強化自力更生的理念,確保貧困地區也可以享受到社會主義發展的紅利。
(四)著力發揮金融扶貧政策
要盡快實現精準扶貧任務目標,需要營造良好的金融扶貧政策環境。首先,要通過相關政策加強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中央銀行充分發揮自身價值,在貧困地區支農、惠農以及扶貧貸款等方面給予更多金融優惠政策支持。另外,政府需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商業銀行積極參與金融扶貧戰略規劃,提升商業銀行對貧困地區的金融支持力度,進一步發揮普惠金融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和價值。另外,政府還可以制定專門的政策,進一步降低貧困地區的金融準入門檻,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扶貧建設,激發社會資本的附加價值,有效緩解貧困地區信貸問題。針對貧困地區的具體情況實施差異化信貸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放寬金融監管條件,為貧困地區提供更多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允許金融機構在國家政策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扶貧貸款利率,提高扶貧貸款的作用效果。一般來說,我國精準扶貧工作主要的資金來源是財政扶貧資金、金融扶貧資金以及社會扶貧資金等,其中金融扶貧資金是開展精準扶貧工作的主體、其次是財政扶貧資金、社會扶貧資金只是作為精準扶貧的資金補充。為了充分發揮扶貧資金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作用效果,我國各級政府需要按照精準扶貧工作的具體要求設置財政扶貧資金預算標準,發揮出財政扶貧資金的積極作用有效落實精準扶貧計劃。政府需要真正認識到精準扶貧的目的是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而不是單單解決貧困地區居民的溫飽問題。對此,政府需要利用政策扶貧資金以及普惠金融扶貧計劃幫助貧困地區人口提升自我發展能力,真正落實內生性扶貧的工作目標,在開展普惠金融精準扶貧的過程中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鼓勵貧困地區人口通過自身能力擺脫貧困狀態。同時,政府需要和銀行保險公司合作解決對普惠金融精準扶貧計劃的風險補償問題,動員更多金融機構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中,為精準扶貧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發揮金融扶貧的積極性。
五、結語
普惠金融和精準扶貧都是國家現行的基本國策,為實現共同富裕、進一步提升我國國民經濟收入,國家在精準扶貧方面花費很多人力物力。為了盡快實現精準扶貧的任務目標、鞏固脫貧成果,國家倡導普惠金融積極參與精準扶貧工作,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針對貧困地區實際情況推出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為精準扶貧提供更大的支持。另外,政府也需要不斷制定金融扶貧政策,加快信用體系建設,為金融扶貧營造良性金融生態環境,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精準扶貧建設活動,為金融扶貧提供更強勁的政策支持,全面加快精準扶貧工作進展,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要求,發揮金融機構社會責任,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周孟亮.普惠金融與精準扶貧協調的路徑創新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149-156+162.
[2]柳曉明,黃利文.普惠金融視角下我國金融扶貧的路徑優化[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9(8):74-78+133.
[3]周才云,李偉.普惠金融助力精準扶貧的適應性、瓶頸制約與創新路徑[J].理論探索,2017(6):95-99.
[4]黃河.普惠金融背景下甘肅省金融扶貧問題研究[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