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是教育改革對廣大小學數學教師提出的全新要求。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是從整體出發,對學科知識及學習資源進行整合,基于教材進行的一系列教學實踐活動,能使知識系統化,便于學生理解與應用,對學生核心素養形成具有積極作用?;诖髥卧虒W價值,提出設計大單元教學目標、創設大單元教學情境、創新大單元教學活動、補充大單元教學資源等實踐策略,旨在提升學生情感體驗,助力學生全面發展,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核心素養;實踐策略
作者簡介:周安凡(1979—),男,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云湖實驗小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廣大教師應著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滿足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方面的培養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及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以核心素養為重心開展教學實踐活動。
大單元教學是近年來被廣泛應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以大概念統領的大單元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讓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對其核心素養形成也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可以應用大單元教學優化教學形式,幫助學生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構建數學知識體系,為學生后續學習數學奠定基礎。
一、大單元教學的實施價值
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是學生了解和鞏固有關數字、符號、公式、算法的基礎知識的重要途徑,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整合能力與教學設計能力,根據新課標和學生的情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將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整合,刪繁就簡,注重對教學內容的深度分析、前后銜接和對學生分析能力、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的培養[1]。在大單元學習模式下,學生不僅能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和數學學習方法,還能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與思維能力,提升自身核心素養。大單元可以是教材中已有的單元,也可以是對教材內容重組形成的新的單元。教師實施大單元教學,能讓學生通過教師所提供的學習內容,快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構建更加完善的知識架構,實現從淺層學習向深度學習的過渡。與此同時,教師在大單元教學中根據大單元主題,整合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與生活相關的實踐活動,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指導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運用。這也有助于增強教師教學的有效性,促進教師的自我發展與提升,讓教師成長為優秀的骨干教師[2]。
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大單元教學實踐策略
大單元教學不能盲目地依據教材來開展,而需要教師充分結合知識之間的內部聯系來實施。下面筆者將結合案例闡述教學實踐策略,期望能為廣大教師提供借鑒、參考。
(一)設計大單元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向
大單元教學旨在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大單元教學需要教師在課前深度研讀教材,加強對整體內容的把控,明確大單元主題,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為后續活動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3]。
例如,圍繞蘇教版三年級上冊“千克和克”組織教學期間,教師可以發現相關內容與質量單位關聯緊密。因此,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教學內容,講解三年級下冊“千米和噸”中有關“噸”的知識,從“質量單位—克、千克和噸”的角度開展本次大單元教學,并根據學生學習能力設計如下大單元教學目標,以保障學生學習難易程度適中,避免影響學生學習狀態:1.讓學生通過稱量實踐活動,了解使用電子秤測量物體質量的基本方法,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對克、千克、噸的感受,掌握1千克=1000克,1噸=1000千克。2.讓學生閱讀“曹沖稱象”這則故事,建立克、千克、噸之間的聯系,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3.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嘗試解決問題,為不同物體選擇合適的質量單位,強化自身應用數學的意識。4.讓學生自主搜集材料,了解生活中常用的其他質量單位,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以上目標涵蓋大單元的各個知識點,學生通過目標的達成能順利掌握所學內容,深化對質量的理解。
在開展大單元教學活動前,教師需要感知大單元教學的優勢與價值,依靠有效的教學目標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最終落實核心素養。
(二)創設大單元教學情境,豐富課堂活動內容
教學主題是大單元教學的設計重點。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化設計,能在突出本課重點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內化所學知識。在指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為避免他們產生對學習的消極心理或較大壓力,教師可以適當結合生活情境,指導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這樣既能豐富課堂活動的內容,也能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其之后進行知識遷移與運用提供助力。
例如,開展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將小數加法和減法、小數乘法和除法作為延伸內容,并將本次大單元教學的主題確定為“小數的計算”。在課程教學開始前,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十分熟悉的購物場景,向學生展示火腿腸、餅干、巧克力、牙膏、氣球、水彩筆等不同商品的價格,并指導學生進行觀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從商品價格中獲取的信息,引發學生對小數的思考。在這一環節中,所展示的商品可以讓學生回想起在超市、文具店購物的經歷?;趯W生的反饋,教師可以選擇將情境中提供的商品價格作為線索,總結小數的基本特征,指導學生讀小數、寫小數,為學生學習小數的計算做好鋪墊。在之后講解小數計算方法、帶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創設更多相關的情境,為學生提供整數加減乘除的計算公式,讓學生以對比的方式找出小數計算與整數計算之間的差異,進而了解小數的重要價值,學會運用本課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教師借助情境創設的手段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能養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的良好習慣,發展核心素養,學生的情感體驗也能得到提升。
(三)創新大單元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與運用
組織大單元教學期間,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可以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學生設計豐富且具有創新性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合作,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通過解決問題,掌握數學知識的具體應用方法,做到學以致用,在活動中獲得發展與提升。
例如,對于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一)”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整合五年級上冊“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二)”、五年級下冊“折線統計圖”以及六年級下冊“扇形統計圖”等有關統計圖表的內容開展大單元教學。教學活動期間,教師為幫助學生順利掌握不同統計圖的應用和數據的統計方法,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依次完成以下實踐活動項目任務,并在完成任務后分享本組實踐成果。
活動1:嘗試用同一品牌的保溫杯與陶瓷杯做對比試驗,測試兩種保溫杯的保溫性能,利用統計圖表的相關知識整理數據,描述在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
活動2:請體育老師提供本班體質健康測試項目數據資料,選擇整理某一測試項目的數據,借助統計圖表呈現班級內男生、女生的成績并進行對比,提出問題,然后嘗試解答。
活動3:在大人的協助下,利用互聯網搜集資料,了解我國四大海域面積,并采用統計圖表進行直觀展示,找出面積最大的海域。
在上述活動中,學生需要結合大單元核心知識,與小組成員一起搜集、整理、分析數據,通過實踐深刻地認識到:要想直觀地看出數量的多少,可以選擇條形統計圖;要想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可以選擇折線統計圖;要想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數量與總數之間的關系,可以選擇扇形統計圖。這樣,學生能夠借助活動積累經驗,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學生在合作中可能會存在分歧,因此教師應告訴學生在合作時需統一意見,不可與小組成員發生沖突,以免影響合作的順利進行。
(四)補充大單元教學資源,加強課內外的有機結合
擺脫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全面發展,是新課標對小學數學教師提出的要求。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圍繞大單元主題拓展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加強課內外的有機結合,從而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教學目標。
以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為例,教師可以依據大單元教學中整合方面的要求,圍繞“平面圖形”這一主題,選擇以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及五年級下冊“圓”為補充學習資源來開展大單元教學。其間,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以及圓的周長、面積計算,進一步了解平面圖形的特點。為進一步發揮大單元教學的優勢和作用,在借助課內資源拓展大單元教學內容的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拓展課外學習資源,向學生分享多邊形在生活中的應用等資料,讓學生對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之間的共同點進行分析,進而發現它們均是在一個平面內由一些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線段依次首尾相連組成的封閉圖形,歸納出多邊形的基本概念。另外,為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可以在補充資源的基礎上,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練習題,幫助學生通過課內外知識的學習、鞏固與拓展,不斷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大單元教學的實踐反思
在大單元教學活動結束后,為保障核心素養培育質量,教師需要利用有效方式評價學生對各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判斷學生能否找出所學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能否基于具體情境靈活應用知識點。除了對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表現進行合理評價,教師還需要及時進行復盤,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
筆者通過反思及調查,發現部分教師的教學或部分學生的學習仍存在如下不足。第一,為搭建知識架構,部分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增加了過多的學習內容與學習任務,導致部分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無法完全吸收相關知識,他們的學習效率受到影響。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后續調整階段可以適當精簡內容,去掉重復的知識,并適當增加教學活動的趣味性,保障學生能以高昂的熱情投入活動當中[4]。第二,有效的問題設計和提問是大單元教學的關鍵環節,能激活學生思維,保障其核心素養得到發展。但部分教師會將重點放在設計問題的內容、呈現形式上,并未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訴求,導致部分學生解題的積極性不足,課堂變成只有少數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巧妙運用分層的方式,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合理設計問題,保障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解決問題積累經驗,獲得能力發展。第三,增強知識點綜合性和整體性是十分必要的。對于部分學生在大單元學習中出現的“難以順利完成知識遷移與運用”這一問題,教師應善于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注重結合知識點的本質特征,引導學生從大單元視角發現問題,剖析問題,順利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重要目標組織教學活動,結合大單元教學的整合性等特征,突出知識的結構化特點,保障大單元教學的順利開展。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學生不僅能了解更多的數學知識,還能建立知識內部的聯系,掌握知識蘊藏的內在規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成核心素養,為后續開展深度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創新教學路徑,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課程改革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寒.“四步走”,落實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
[J].四川教育,2022(24):36-37.
[2]趙生明.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中促進深度學習的實踐研究[J].名師在線,2022(34):52-54.
[3]曹江峰.大單元: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新視角[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2(11):16-19.
[4]郭金華.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J].數學大世界(中旬),2022(10):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