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教育背景下,現代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成為主要的教學發展趨勢。小學英語教師應持續探索多元化教學、精準教學、智慧教學新模式,構建靈活、開放、個性化的小學英語教學新生態。
【關鍵詞】小學英語;信息化教學;創設情境;數字素養
作者簡介:劉一黎(1994—),女,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牛塘中心小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進入“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英語教師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隨之發生了轉變,英語課堂教學的形態與模式也發生了深層次的變革。如何推進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的深度融合?如何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之處?筆者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6
“At the snack bar”的教學為例,在實踐中探索小學英語信息化教學的新樣態與新模式。
一、信息技術賦能,多元化教學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需求,應試導向下的被動式、接受性學習模式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長遠發展。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加快課程改革的步伐,以學生為中心,豐富課程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教師可將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與e-Learning—網絡化學習方式相結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趣味性。
(一)多管齊下,視聽說結合
英語教學是一門將視、聽、說融為一體的實踐活動。視—視覺支持能提高聽力理解的程序,說話者的非語言線索和環境線索能幫助學生理解所聽到的內容;聽—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聽懂說話者真實意圖、態度和所表達的內容的能力;說—視聽教學材料大多要求學生對所聽到的或所看到的內容做出及時的、恰當的反應。傳統英語課堂教學往往以“視聽”為主,以“說”為輔。小學生正處于以具象思維為主導的階段,基于此特征,教師可借助豐富的多媒體資源,有效地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以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6“At the snack
bar”為例。教學時,筆者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了相關的教學情境。首先,筆者播放了英文歌曲Food,讓學生一起唱跳,營造了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接著,筆者引導學生一起談論各自喜歡的食物。師生教學對話如下。
T:What a nice day. Let's sing a happy song!
(師生齊唱英文歌曲 Food,在唱的過程中加上自己的動作。)
T:What's this song about?
S1: Nice food!
T:Yes.They looks delicious. I'm hungry. I'd like a hamburger.What about you?
S2:I'd like some orange juice.
S3:I want to go to the KFC.
T:Who do you want to go with?
S3:My friends.
...
在開放性對話過程中,教師充分給予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自由,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表達所思所想,既提高了語言輸出的流暢度,又提升了思維的靈活性。
最后,筆者創設了一個餐廳情境。在情境中,筆者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三明治等食物的文化背景。比如,三明治的由來是,13世紀一位英國伯爵沉迷于玩紙牌,他的仆人便將蔬菜和香腸夾在兩片面包中,伯爵很喜歡這個食物,便稱之為“sandwich”。
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課堂教學更富有生命力和趣味性,傳統教學模式中課程資源不足、學生學習內容單一、學習環境封閉、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不高等問題得以解決。在這種活躍的氛圍下,學生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所見所思,學習和交流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也大幅提升。
(二)創設情境,實踐出真知
Unit 6“At the snack bar”的其中一個學習難點是區分cup和glass。“cup”主要指的是帶手柄的茶杯或咖啡杯等,“glass”則主要指的是由玻璃做成的杯子。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教師可結合和運用多媒體資源,創新教法,使學生能更為直觀、深刻地掌握這一知識點。
筆者先是以播放音頻的方式,讓學生做到聽懂、會讀、能寫,初步感知這兩個單詞。接著,讓學生在學習平板上玩一個小游戲,學生要正確地將牛奶和咖啡倒在相應的杯子里,做完選擇后,會有圖標與音效提示學生選擇正確與否。師生教學對話如下。
T:Now we've known that they would like a glass of milk and a cup of coffee. Do you kn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Let's play a game! You can choose“a glass of”or “a cup of” . Game on!
(學生在各自的平板上完成小游戲并提交游戲結果。)
T:Time is up,have you got it?
Ss:Yes!
(大屏幕上展示關于cup與glass區別的知識點講解。)
T:Can you try to evaluate yourself according your work?
(學生根據剛剛自己的游戲情況進行自我評估,完成學習評價。)
“At the snack bar”圍繞“點餐”這一主題,通過對話呈現了Mr. Brown一家去快餐店點餐的過程。因此,筆者創設了餐廳點餐的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借助學習平板完成小游戲,既切實地貼合了學生的日常生活,豐富了學生的活動體驗,又不失趣味性,能夠讓學生在學中玩,在玩中用。游戲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玩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理解了相關知識點,并加深了印象。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二、大數據加持,實施精準教學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要通過智能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探索差異化教學、個性化學習、精細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的典型途徑,強調要通過大數據采集與分析,將人工智能切實融入實際教學環境中,實現因材施教、個性化教學。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精準教學是指通過記載、統計、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構建科學教學結構的一種教學手段。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情分析法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問題,比如,教師經驗分析法不夠嚴謹,缺乏數據支持;測驗法易造成教、學、評分離;調查研究法需要對調查內容進行梳理和匯總,工作量巨大……在信息化教學時代,在大數據的助力下,這些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一)以測助學,扶放有度
在教學Unit 6“At the snack bar”時,筆者設置了一個測驗環節,學生需要在看完Mr.Brown一家去餐廳點餐的動畫后,在各自的學習平板上選擇Mr.Brown一家所點的食物。學生完成選擇后,筆者可以在自己的教學平板上立刻看到學生答題情況的條形統計圖,圖表顯示答對的有46人,答錯的有1人。這說明大部分學生達到了該項學習任務的目標,筆者就無需再進行過多的講解。
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大數據的便捷和精準。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學生提交作業后,系統會自動統計數據,形成圖表,教師無需花費大量的時間逐個批改學生的作業,就能迅速得到直觀、詳細的數據,達到“減負”的目的。教師可以根據反饋,對學生錯誤率高的練習題展開精讀精講,實現“教—學—評”一體化,提高課堂效率,達成“增效”的目標。
(二)以學定教,精準教學
在完成“At the snack bar”文本內容的教學后,課堂進入朗讀課文的環節。學生要在各自的平板上跟讀課文,完成跟讀后,學生可以立刻得到朗讀評價反饋。反饋分為兩部分:1.以分數的形式顯示學生的總體朗讀水平;2.將每一句話中學生讀得不標準的詞句以紅色字體進行標注,學生可以根據反饋進行精準練習。
這些數據也會及時匯總到教師的教學平板上,分為三個部分:1.顯示班級學生的朗讀平均分,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到班級學生的朗讀效果;2.顯示全班學生的個人朗讀情況,教師可以請讀得好的同學進行展示,激發學生的積極性;3.顯示班級中大部分學生讀得不標準的地方,以紅色字體標注,以便教師展開精準指導。
具體的教學情景如下。
T:It's time for reading. Use your pad, read and you can get scores. Pay attention to your pronunciation and emotion.Go!
(學生使用平板自行朗讀課文,完成后提交。)
T:Now I've received your work. These students did a really good job! Can you show your reading to us?
(筆者挑選個別朗讀優秀的學生進行展示。)
T:Wow, I love your pronunciation. But it seem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with these sentences. Let's read again.
(筆者根據數據反饋情況,針對學生讀得不準確的地方,進行精準教學指導。)
T:You have a great improvement. Maybe after class you can listen more and practice more.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誦讀情況和收到的反饋,在課后有針對性地進行自主練習。)
在大數據的支持下,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有了顯著提升。精準、直觀的數據反饋能幫助教師客觀、動態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展開有針對性的、分層的、個性化的精準教學,科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最終切實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三、提升數字素養,開展智慧教學
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的《2022年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工作要點》提出,要全方位提升學校數字教育教學水平,促進全民終身數字學習。
(一)開闊視野,提升數字素養
在前面的教學環節中,筆者發現學生偏愛漢堡包、可樂等快餐。基于這一情況,筆者對學生展開引導,讓學生意識到應該少吃快餐,多吃健康食品。為了幫助學生樹立健康飲食觀,筆者布置了一個任務,要求學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使用平板查閱和搜集營養金字塔的相關信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
筆者結合單元主題,設計了具有挑戰性與趣味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自行查找資料,拓寬知識面,為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數字素養等綜合素養奠定了基礎。
(二)分層作業,促進自主學習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以及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鞏固課堂學習成效、檢驗教學成果的有效手段。在完成“At the snack bar”的教學后,筆者為學生布置了分層作業,將作業內容分為“必做”與“選做”兩個選項,以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進步。
“必做”作業要求學生熟讀課文。學生要朗讀課文,并結合平板上“語音小老師”的一對一指導不斷提高朗讀水平,做到正確、熟練、流暢地朗讀。自我評價是自我診斷、自我調節與自我完善的過程。通過評價反饋,學生能發現自身的問題并及時調整學習方法、思路、策略等,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選做”作業推薦學生閱讀繪本Time to Eat和Why Should I Eat Well,并要求學生在閱讀完后完成相關習題。這兩本繪本與“At the snack bar”的主題具有一定關聯,有助于激發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提交作業后,學生會從教師處得到單元學情報告,內容包括課堂習題正確率、課文朗讀情況分析、單元學習的不足之處等。在大數據的幫助下,學生能夠對照學習目標,評價和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調整學習方法和策略。與此同時,教師也能夠基于教學反饋進行反思和總結,激活教學智慧,逐步提煉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教學方式和方法。
結語
現代信息技術為小學英語課堂提供了多模態的手段、平臺和空間,還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跨時空的語言學習和實踐機會,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深化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的融合教學,努力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平臺,使學生樂學善學,切實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魏建生.“雙減”背景下基于大數據驅動的區域精準教學模式應用:以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2,28(4):99-103.
[2]周露琪.基于“智慧導學”的小學英語精準教學試論[J].讀寫算,2022(1):34-36.
[3]崇慶月.“互聯網+”背景下“五段式”混合學習模式要點分析[J].小學教學參考,2022(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