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蘭
【摘 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探索“雙減”背景下的編演課本劇,促進學生適合發展。將課文改編成劇本,學生自主總結劇本寫法,分工合作,品評完善,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發展;角色選擇,節目排練,促進學生多方面素養發展;個性展現,各盡其能,舞臺表演,促進學生素養的適合發展。
【關鍵詞】“雙減” 課本劇編演 語文素養
“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育人功能”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首要理念。其實現需要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環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然而,囿于教室環境和課時數規定,“增強語文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實施“雙減”政策后,延長了學生在校時間,課后服務時段彈性實施為突破局限提供了條件。
編演課本劇是將學生喜聞樂見的課文改編為劇本,在舞臺上進行表演。此種學習方式很好地契合了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學生參與熱情很高。改編劇本需要對課文進行深度理解和寫作表達,這有助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舞臺表演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涉及表演以及相關的道具、背景、燈光、音響等多個方面,這為學生的多方面才藝發展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提供了機會。
探索“雙減”背景下的編演課本劇,促進學生適合發展,是當前語文教學中一項具有價值的工作。下面以《小英雄雨來》課本劇編演為例探討具體的做法和價值。
一、案例:《小英雄雨來》課本劇編演
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少年雨來為了掩護革命干部,與敵人英勇機智地斗爭,最后獲得勝利的故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飽滿,心理活動豐富,情感飽滿激昂,特別適合課本劇的表演。改編劇本和舞臺演出的主要做法如下:
1.師生討論:課文如何編成劇本
課本劇演出需要劇本,將課文改編成劇本需要深入研讀課文,還要學習劇本寫作。盡管學生對劇本寫作所知不多,但是他們的積極性很高。所以,我們展開討論,讓學生自主總結出劇本的寫法。
師:同學們,我們要將課文內容搬上舞臺演出,你們認為首先要做什么?
生(七嘴八舌):搭舞臺,確定演員,制作道具、服裝,編寫劇本……
師:你們說得都對,其中編寫劇本最重要。你們知道怎樣將課文改寫成劇本嗎?
通過網絡查找和師生討論得出:劇本主要由臺詞和舞臺提示組成。臺詞主要是角色相互對話,表現其心理活動。舞臺提示主要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以及人物表情、動作、說話的語氣、上下場等。
然后,教師板書第一場的劇本:
第一場? 調皮的雨來
時間:夏天的午后
地點:還鄉河畔
人物:媽媽、雨來、鐵頭
幕布打開
媽媽:雨來,你怎么又去游泳了!多危險,看我怎么收拾你!
(媽媽拿笤帚,要打雨來)
雨來見了撒腿就跑,邊跑邊喊:哎呀,媽媽不要打我!
鐵頭:雨來,往河沿跑!趕快往河沿跑!
媽媽(追著):看你往哪兒跑。
(跑出舞臺)
幕布關閉
2.分工合作:編寫劇本,品評完善
這篇課文篇幅很長,共有六個部分。大家認為“五”部分內容很少,可以和“六”部分合并,因而進一步概括出每場的標題,即第一場“調皮的雨來”、第二場“我們是中國人”、第三場“智藏交通員”、第四場“勇斗日本兵”、第五場“雨來還活著”。這些標題揭示了每一場的故事情節,同時也讓長課文的脈絡清晰起來。
為了提高效率,大家對余下部分進行分工,分組改編劇本。然后選取作品進行品評、完善。下面以第四場“勇斗日本兵”為例。
(鬼子進村搜索,橫行霸道,氣勢洶洶地)
鬼子兵:小孩,問你話,不許撒謊!
雨來(倔強):哼!
鬼子兵:小孩,你想想,剛剛有沒有什么人跑進來過?
雨來(脖子向上一揚):什么人?我什么也沒看到。
鬼子軍官(從口袋里摸出一塊糖,哄騙):小孩,這糖大大的甜,說!那人在哪?我的糖,給你。
雨來:哼!我不要!
鬼子軍官(抓狂):你的不說,死啦死啦的,槍斃,扔河里的干活!
雨來(堅決地):怕死就不是中國人。
鬼子軍官(惱羞成怒,跺腳咆哮):給我拉出去,死啦死啦的,槍斃!槍斃!
雨來(急中生智,扭頭):看!八路軍來了!
雨來趁鬼子不注意閃身一溜,跳進河里。
鬼子兵1(惱怒):我們的,上當了,這小兔崽子跳進河,逃跑了!
鬼子軍官(惱羞成怒):開槍!開槍!
(槍聲)
劇本創作的過程,是學生深刻理解課文的過程。通過劇本創作,學生對課文中的時代背景、人物特點、語言風格和人物心理活動的體會都比單純的課文閱讀和教師講解要深刻得多。相互品評作品,可以讓學生的才智互補,提高劇本編演質量。
這場戲里,大家一致認為雨來的形象體現了機智勇敢、堅定不移的革命精神,日本兵陰險狡詐、詭計多端、兇殘蠻橫的形象也描寫得很生動。容易忽略的語氣詞、象聲詞、標點符號,都被學生的火眼金睛尋找出來。
3.自薦他薦:角色選擇,適合發展
表演是兒童的天性,學生都很想參與表演,且大多數學生都想表演主人公雨來。為了公平,我們設立了一個選角色環節:從課本劇中選擇一小段,讓報名的學生自主排練,然后表演給全班看,由同學品評,共同決定參演者名單。
生1:××演得好,他的神態表現了雨來作為兒童團團員的正義和堅定。
生2:我也認為他演得好,他的臺詞說得好,態度堅決,目光堅定,而且雨來的機靈勁兒被他演繹得活靈活現。
生3:××演的日本兵比×××強,演出了鬼子的兇惡可怕。
生4:對對,他的臺詞、語氣和電視里日本兵的腔調很像,動作、神態都表現出了日本兵的兇殘和詭詐,效果非常好。
……
“演員”基于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表演展示才華,在同學們的品評中深化理解,受到啟發。觀看、品評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也積極調動情緒體驗,設身處地想象,每個學生的個性及才能都得到了盡情的釋放。
4.排練節目:個性展現,各盡其能
排練是一項系統工作,不僅涉及演員的表演,還需要做好舞臺道具、服裝、音響、燈光、背景等布置工作。把劇本文字變成舞臺表演,抽象變形象,有許多的空隙需要填補,細節需要推敲。大家既要各司其職,又要精誠合作。排練中,飾演雨來的學生是全班選出來的,大家公認他演得最好。但在正式排練的過程中,依然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雨來”在和鬼子周旋時,一直梗著脖子,犟頭犟腦的一個腔調,顯得不屈有余而機智不夠。如何既體現雨來的機智又體現其勇敢呢?學生各出奇招,有的從影視劇作品中選取小八路和鬼子周旋的片段,揣摩語音語調,肢體動作,讓其模仿。一個學生干脆自己跳上舞臺做示范,他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做出思考的樣子,若無其事地回答鬼子:“我在屋里,什么也沒看見……”
5.沉浸演出:紅色教育,藝術感染
該節目在學校第十五屆校園閱讀節正式演出。音樂響起,旁白的學生聲音清脆,字正腔圓,娓娓向師生們介紹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小演員們一一上場,堅毅勇敢的雨來、奸詐兇殘的日本兵、大義凜然的李大叔、機智活潑的兒童團員……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出現在大家眼前。演員們投入的演出,現場聲光、道具的渲染將全校師生帶進那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年代。
學生看到“日本鬼子”的丑惡嘴臉和殘暴行徑時,都氣憤地握緊小拳頭;聽到“日本兵”夸張的語音語調發出哈哈大笑;看到“雨來”在危急關頭從容掩護交通員時都鼓起掌來。他們跟著臺上的“雨來”一起念“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他們為“雨來”跳進河中而緊張,為他勝利歸來而歡呼。
整場演出,臺上臺下互動一致,學生在受到藝術熏陶的同時,接受了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教育,將革命的紅色基因根植于心靈深處。
二、解析:課本劇編演促進語文素養的適合發展
(一)進一步促進語文素養發展
課本劇編演是語文學習的深化和補充,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首先,能有效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發展語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改編是基于課本進行的二度創作,其基礎是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準確理解及對課文意義的深度把握。排練和演出及觀賞則是對其進行的品鑒、完善,這一提高是在具體的故事情節和演出場景中進行的。為了讓故事更加生動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突出,需要對文本中的人物、語言進行補白和潤色,對情節中的旁白以及順敘、倒敘、插敘等再設計。排練和演出的過程是將文字語言轉化為口頭語言的過程,能增強學生語言表達的感染力??梢哉f,一次成功的課本劇編演,就是學生語言能力有效提高的過程。
其次,能有效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改編課本劇的過程,包含以下三個學習階段:第一個階段為理解、探究文本,通過學生自己解讀、通過生生合作、通過師生共研等方式,不斷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第二個階段是在充分理解文本后,基于課本內容進行的創編,以此來把握主旨、思考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反復推敲研究故事情節、結合文本內容揣摩人物內心等;第三個階段為劇本的最終形成,根據劇本來排練、打造相應的舞臺效果,結合演員的實際演出效果對劇本進行再次修改??梢?,改編課本劇的過程,能極大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最后,能提升學生審美創作能力。通過改編課本劇,學生對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感悟和文本情感的體會更加深刻。同時,還能品味語言、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發現語言文字之美,激發審美想象。在原有語言基礎上適當創造,通過改編,語言、神態、動作均體現學生的獨到見解,反復排演不斷完善,學生能體悟到創作的藝術魅力,形成審美情趣。這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的過程。
(二)促進學生多方面素養發展
課本劇編演是一種以語文素養發展為主促進學生多方面素養發展的好方式。
首先,課本劇編演是一種綜合性學習方式。它綜合了文學、戲劇、繪畫、音樂、美學等多個領域,創設了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實踐方式。課本劇題材廣泛,童話、寓言、記敘文、詩歌、科普文章都可以編演。在編演課本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學生通過反復實驗、勇于質疑、探究論證的表演,培養了實踐能力及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其次,編演、觀看課本劇,可以豐富學生的人文底蘊,健全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注重立德樹人,同時努力做到潤物無聲,淡化說教,這是統編版語文教材的特色與追求。選取課文進行編演很好地落實并深化了這一精神。比如,編演《豐碑》這篇課文,臺上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精彩的演出讓課文中的軍需長從課本中“走下來”,鮮活地出現在大家面前,大家真切地感受到革命軍人的崇高偉大。
最后,編演課本劇涉及多項工作任務,有助于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學生通力合作,全員參與,根據興趣自主報名,有服裝組、道具組、表演組、導演組等。毋庸置疑,編演課本劇促使傳統教學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變,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潛能,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讓學生獲得我行、我棒的情緒體驗。
(三)促進學生素養的適合發展
適合的教育體現了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傳統教育思想與時俱進的發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能力差異、喜好特長,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促進其適合發展。
課本劇編演是一項整合了語文學習、戲劇表演、道具制作、音像錄制等多方面知識技能的綜合性活動,為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創設了空間。學生有的適合編寫劇本,有的適合表演,有的適合制作……每個人都有事做,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做的事。這樣的活動還能充分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幫助他們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參考文獻】
[1]王九紅.學科教學智慧的課堂模樣——基于適合發展教學的顆粒研究[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
[2]海峽.以演促悟 以演引讀——小學語文課本劇教學淺探[J]. 青海教育,2023(3).
[3]張素玉.多維“透視”劇化基因——編演課本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多樣路徑探析[J].小學教學研究,2023(9).
[4]張正霞.創編課本劇 演出語文味[J]. 山西教育(教學),2023(3).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立項課題“雙減背景下‘適合發展教學系統建構與實施研究”(批準號:D/2021/02/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