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蓮
【摘 要】小學美術重彩線描課程立足學科核心素養要求,賦予線描教學新的表達與創想,建構“以線賦能、以美育德”的雙線素養目標,以重彩大觀念引領“自然多彩、生活出彩、名作精彩”的主題學習內容,以線為軸、以學段為序組建學習任務群,呈現造型元素的多元綜合探究和多維藝術表現,基于過程與結果的評價反饋,進一步完善素養導向下的課程審美體驗與創意實踐。
【關鍵詞】美術課程 美術教學 主題課程 重彩線描
重彩線描是基于傳統線描的新表達,是對點、線、面在“造型·表現”“綜合·探索”藝術實踐上的新探索,是內容與形式、技法與材質的重合互嵌、重疊拼接、重組創新的多元表達。重彩線描把素養習得和價值觀培育深耕于學科知識與繪畫技能的課程構架之中,通過多技法、多形式、多元素嵌入的創意實踐,提升學生線描表達的內驅動能并遷移形成學科能力素養。
一、素養導向:基于關鍵能力,厘定課程目標
目標作為課程教學的導航系統,是促進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關鍵因素和有效抓手,是教育目的明確化、具體化的呈現手段。重彩線描課程目標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依托藝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厘定“以線賦能、以美育德”課程雙線目標。
以線賦能目標,側重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創意實踐素養培養。運用節奏、重復、對比等形式原理,把黑白灰和絢麗色彩進行重合互嵌,把方法與技能進行重疊拼接,把形式與創想進行創新重組。以美育德目標,詮釋培根鑄魂的觀念,借力藝術表達的共通性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在線描與自然、線描與生活、線描與時代的審美意象和文化理解中內化啟智增慧的學習品格。課程目標“育德”與“賦能”雙線縱橫互嵌,把繪畫知識轉化為技能智慧,把技能智慧轉化為素養德性,有益于學生感悟價值觀與繪畫技能的辯證關系,幫助學生系好以美育德、以線賦能的藝術紐扣。
課程實施的分段目標,依據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從認識到體驗、從運用到理解、從理解到遷移進行分層構建。小學1~2年級“造型·美術”強調觀察、感知的重要性,讓學生利用直觀的視(觸)覺遷移生發具象的審美感悟,初步體驗線條與色相、形式與材質重合互嵌的藝術表現形式。3~6年級引導學生認識點、線、面造型規律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理解并掌握“元素重合、形式重疊、技術重組”的綜合表達。課程目標強化學段間的互通連貫,繪畫形式強調技法與材質的互嵌融合,學業效果呈現“線描+綜合”的互易創想,學生在線描傳承與繪畫創新中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實現學科素養能力的提升。
二、邏輯“理路”:基于觀念任務,建構內容框架
內容作為課程教學的硬核系統,構成形式決定課程目標的達成,是知識技能、教學目標與實踐創意的系統化、結構化的組織和構成。重彩線描課程內容著力培育學生的關鍵能力,大主題的學習內容和大觀念的學習任務是基于學科素養的課程結構和內容的新樣態。
重彩作為線描教學大觀念,蘊藏著素養習得的方法與手段,是知識與技能概念性、知識性和價值性的總體概括。內容設計回歸真實的問題情境,重視持續推進知識本位到素養本位的學習遷移,形成培育個體終身發展的素養格局。內容選擇要以發現真實世界中美的立意為目的,讓學生領略藝術表現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拓寬線描創意實踐的內涵形式。從自然與生活的特定情境、藝術與文化的特定氛圍中構建主題性的學習內容,有利于整體規劃學段要求,形成遞進的學習任務。重彩線描“自然出彩”“生活精彩”“名作精彩”的主題內容,以線為軸、以學段為序串聯起“散步的線條”“靈動的線條”“精細的線條”等學業要求,工具與方法前后關聯,形式與創意互為補充,情感與價值滲透始終,使目標和主題、任務和素養一體化的課程設置更加優化。
重彩線描是基于傳統線描的創新表現,課程內容采用大主題帶大任務、大任務帶多技法表達的方式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自然出彩”主題結合“認識與感受元素”“體驗與再現造型”的學習任務,帶領學生通過點、線、面認識天地自然之美,理解點、線、面造型語言的排列組合和表達方式之美,運用對稱、重復、節奏等形式原理不斷豐富造型語言的生動性、趣味性。“生活精彩”主題立足從生活中發現美,在情境中表現美,學習任務“用線表達想法”和“點、線新構想”強調實踐過程對線描基礎知識的掌握與傳承的促進作用,同時側重引導學生體驗“重合、重疊、重組”的重彩表達新方式。“名作精彩”主題內容對應“傳遞我們的創意”“應用我們的創想”學習任務,是基于經典藝術作品的深刻解讀,學生能感受經典與創新的碰撞,體驗技法與形式的變革,是基于點、線、面的知識與技能、表現方法和創意思維的價值呈現。
三、實施策略:聚焦素養提升,尋找有效路徑
策略作為課程教學的驅動系統,是理解與運用的實踐操作,是可以加以批判性驗證的假設。重彩線描課程是概念性、方法性和價值性的美術表達綜合體,其線條與色相的融合、畫面組織與構成關系需要在“練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的實踐中去應用、去遷移,做到化之于心、踐之于行。
課程實施以杜威“做中學”理論為引領,融入學校美術常規教學之中,社團工坊幫助拓展提升。“練中學”立足對顯性知識如線條的粗細、疏密、長短等概念的認識理解,通過練習線條的排列組合技巧達成舉一反三的學習目的。“用中學”是個體在藝術實踐操作中呈現的點、線、面探究體驗。通過分析、觀察、理解線條的形式語言,以及反復多次地驗證與再現實踐,促進個體美術表達語言的提升,傳承線描繪畫的造型技巧。“創中學”融知識與技能、經驗與理論于繪畫的綜合探索和創意實踐之中,從畫面的細節和創意實踐等方面著力提升造型語言,主要針對個別學有余力、學有創意的學生個體。不同層次的學習策略面向不同的學生群體,催生出學生對重彩線描課程學習的持久興趣,提升其繪畫技能的表達素養。
心理學家認為,讓兒童具身體驗和真實感受現實世界和作品,能提高兒童對藝術的感受和表現能力。從學生主動運用畫筆來描繪作品開始,其身體的感官就開啟了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的發現、探究和實踐之旅。重彩線描以大主題帶大任務的實施方式,堅持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由一維到多維的循序漸進原則,促使學生在“練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的實施策略中,找到運用點、線、面刻畫生活、表達情感、解決問題的樂趣。這一策略構成了“輸入—練習—內化—輸出”的課程實施路徑。教師可以利用繪畫造型語言、材質肌理特征和形式多元表達的持續性視(觸)覺刺激,豐富并強化學生對重彩線描藝術表達的認知、理解和體驗,繼而促使其生發出對造型元素、繪畫形式的共情。通過即學即用的點、線、面練筆,活學活用的線描新構想實現重彩線描課程綜合性的創意表達。
四、評價創新:過程結果互嵌,聚焦成長價值
評價作為課程教學的反饋系統,是提升美育課堂質量的關鍵,是檢驗課程實效的有效途徑,在課程實施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重彩線描課程評價借力過程評價與課程實效評價,對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和課堂整體教學質量提升起著導向和促進作用。
重彩線描課程評價秉承促進學生發展的原則,從教學賦能和學程增值兩方面展開多元的課程實效評價。教學賦能側重評價教學中課程內容、學科知識、方法技能是否融通,注重情感態度在實施環節或教學情境中的傳遞與關聯,結合學業質量效能指標評估教師的課程建構力和實施力。學程增值評價尊重每個學生的不同差異,是素養導向下的學生活動表現和實踐操作評價。觀測學生的學習品質,記錄其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起點,分析其參與實踐活動的情況和學業進階狀態,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力、研究力、意志力和創造力的嬗變提供依據。
過程評價是對藝術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行為表現、思維表現和學業表現等情況進行質性分析或價值判斷。側重觀察在學習情境中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注藝術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典型行為態度。學習態度折射出個體對待學習任務時產生的內驅力、自控力和耐受力品質。圍繞“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后”的學生行為表現,定量分析評價維度,擺脫用一張作品評判成績的定性評價弊端,幫助教師厘清課程實施與學生實踐的辯證關系,有利于調整和優化課程學習活動的內容,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過程評價的實施,有利于學生發現自我價值,建立自信,產生積極的學習認同感,從而快樂地參與課程學習活動。多元的課程評價實施,最終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的能力提升。
重彩線描課程的建構推進了學校美育課程向特色化和多樣化發展。學科基礎素質和繪畫基礎技能等關鍵能力的培養滿足了學生多元化發展的需求,課堂實踐和操作活動的反饋性評價持續推動教師群體的專業化成長。課程內容創新的技能培育和育德滲透助力學生綜合素養提升,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可持續性發展。
注: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學會第十屆基礎教育科研重點課題“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小學重彩線描學習單元研究”(課題編號: XH2021A29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