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色文化屬于語文核心素養中“文化自信”的內容范疇。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紅色文化的滲透,引導學生不斷積累紅色文化資源,賡續紅色血脈,在心中根植紅色基因,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問題設計環節、文本延伸環節和實踐活動環節引導學生體悟紅色文化的內涵,激勵學生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紅色文化;核心素養;文化自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文化自信”這一核心素養。紅色文化屬于“文化自信”的范疇,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應該受到語文教師的重點關注。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只關注文本的基本內容和情感,忽視其內在的文化淵源。紅色文化主題的課文主要圍繞偉大建黨精神,注重反映理想信念、愛國情懷、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頑強斗爭和英勇無畏等革命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有引導學生不斷地積累紅色文化資源,賡續紅色血脈,才能在學生心中根植紅色基因。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紅色文化,讓學生體會紅色文化的精髓,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問題設計環節、文本延伸環節和實踐活動環節引導學生體悟紅色文化的內涵,激勵學生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
一、在課堂導入環節滲透,“紅”在課始
教師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應積極發掘紅色文化的衍生元素。認真備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很多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知道要備什么,習慣于完全依賴教材,機械式地照抄備課。這樣備課容易導致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出現偏頗,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首先,在備課的時候,教師要關注文本中的精神元素,重視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積極探索文本中能夠拓展與滲透紅色文化的教學內容。
其次,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聯系紅色文化內容,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從中找出相關的文化屬性和所傳達的精神力量,為學生學習指明方向。
最后,教師要根據文本和拓展材料的內容,巧設教學導入環節,引導學生在課始就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使學生通過積極探索和自主感悟,真正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體悟老一輩革命家的高尚人格,提升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朱德的扁擔》一課時,教師應該先研究文本中的紅色文化內涵,然后將其作為課堂導入,引入這節課的教學中。這篇課文講到了朱德同志帶領隊伍到達井岡山根據地的故事。由于很多學生對這個時代發生的事件了解得不夠深刻,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紅軍在井岡山戰斗和生活的相關視頻,讓學生了解那個年代生活的艱難,也讓他們感受紅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軍愛民、民擁軍的優良群眾關系,干部戰士人人平等、相互關愛的優良作風。在導入環節中,教師用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于學生與文本中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認真閱讀文本內容,深入理解文本情感。
在課堂導入環節滲透紅色文化不僅是一種教學策略,還是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導入紅色文化的同時,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走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闊世界,使他們在上課伊始就感受到紅色文化的力量。
二、在問題設計環節滲透,“紅”在心中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關注問題設計。問題設計既能促進學生提高思維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抓住重點。同時,問題引導也是教師向學生滲透紅色文化的有效途徑。在問題設計環節,教師可以將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蘊藏其中,引發學生對文本的深刻理解,提高其對紅色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認同,培養核心素養。問題的設計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性,要引導學生自發地對紅色文化產生情感認同;問題設計也要有開放性,要引發學生對紅色文化的關注,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個性化見解,增強學生自覺用紅色文化進行自我提升的意識。
例如,在學習統編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上冊《難忘的潑水節》這篇課文時,學生通過文本了解到周恩來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的美好情景。教師可以在這堂課中以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紅色革命文化。
師:同學們,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來自誰的無私奉獻和勇敢奮斗?
生:來自我們的革命英雄,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師:我國有多少個民族?結合周恩來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的美好情景,說一說你有什么感悟?
生: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在當前各民族大團結的美好日子里,我們要牢記先輩們的優良傳統,熱愛祖國。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于這篇文章的創作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體會到民族團結的重要價值,也感受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發了勇于拼搏的斗志和團結奮斗的決心。在問題引領學生思維成長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紅色文化的內涵滲透其中。問題回答的形式也要靈活多樣,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也可以開展師生互動交流,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積淀文化底蘊。
三、在文本延伸環節滲透,“紅”在生活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在小學階段,讓學生在紅色文化的引領下生活和學習,對于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積極的意義。紅色文化在當今和平年代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這既是一種歷史的積淀,又是一種精神的延續。
教師要不斷更新觀念,讓紅色文化以更豐富的內容和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對文本中的紅色文化內容進行延伸與拓展,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使紅色文化成為學生的精神引領,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生活的真諦。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延伸教材文本內容,品味紅色文化,將紅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師:我們看到了雷鋒叔叔“愿做革命的螺絲釘”的奉獻精神,看到了他做好事不留名的美好品質。同學們,在生活中你看到過“雷鋒”嗎?將你看到的“雷鋒”講給我們聽。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斷發現身邊的好人好事,想方設法地將其挖掘出來,同時也將紅色文化進行生活化延伸。在發現和思考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身邊眾多普通人以“雷鋒精神”為人民服務的美好品質,也體會到這些普通人身上蘊藏的強大精神力量。這樣,教師就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善良的種子。
文本內容是有限的,語文學習卻是無限的。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感悟紅色文化對生活的指導意義。紅色文化應成為學生精神成長的“向心力”,助力學生文化自信的形成。
四、在實踐活動環節滲透,“紅”在行動
語文課堂應該是靈動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活動要能促進學生語文綜合學習能力的發展。實踐活動作為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重要載體,在培養核心素養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并在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優良的思想道德品質,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紅色文化可以作為優質素材,融合在實踐活動的主題和內容中,并通過學生的實踐,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維和言行。在實踐活動環節,教師要結合教材文本和學生的學情布置實踐類作業,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悟紅色文化,培養良好的精神品質。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語文教材二年級下冊《鄧小平爺爺植樹》一課時,教師就可應用此方法引導學生感受偉人的高貴品質。
師: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源自無數人的奮斗。學習本節課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這篇文章中的鄧小平爺爺雖然已經83歲了,但他仍然不怕辛苦,為我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所以,我們應該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可貴精神,在生活中也要做一個對后世有價值的人。
師:同學們,在學習了這篇文章之后,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做一些對后世有意義的事情?如愛護環境,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今天就讓我們走出課堂,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吧。
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的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了垃圾分類,有的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了污染問題。這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對文本內涵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實現了紅色文化的傳承。
只有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才能真正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在設計活動內容的過程中,教師要選擇能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內容,還要關注活動與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
綜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紅色文化的滲透應具體到每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要思考如何讓紅色文化以豐富的形式和內容走進語文課程,可設計精彩的紅色文化導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設計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將紅色精神入腦入心;在課堂中延伸文本內容,使紅色文化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可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教、學、做合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發自內心地認同紅色文化、理解紅色文化,在生活中應用、踐行紅色文化,在心中根植紅色文化的種子。
參考文獻:
[1]楊九俊.讓紅色之光照亮兒童精神世界:談小學語文的紅色教育[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2(1).
[2]王迎春,王瑜.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紅色文化融入小學語文課程的政策變遷分析[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21(12).
[3]劉家祎,史仁民. 紅色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價值分析與實現路徑研究[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3(2).
[4]程雄飛,江平萍,洪雅萍. 論小學階段“紅色基因”的習題化傳承[J]. 教學與管理,2018(27).
[5]朱麗云,黃翠華.百色紅色文化融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2(34).
[6]郭艷,劉偉.層級發展視角下語文課堂的革命傳統教育:以毛澤東詩詞微專題研討教學為例[J].甘肅教育研究,2021(5).
(責任編輯:李晶)
作者簡介:孟思楊,遼寧省實驗學校赤山校區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