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娟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它承擔著培養學生德育素養和法治觀念的責任,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意義深遠。生活案例是一種優質的教學資源,不僅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認知經驗,也能通俗易懂地呈現道德與法治知識,有利于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整體質量。文章重點分析了生活案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的優勢及策略,旨在加強理論和實踐的聯系,推動道德與法治教育回歸生活本真。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案例;優勢;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2—0097—03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在新時期的教育改革中倍受推崇。生活案例是連接課本和生活的橋梁,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說服力,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空間非常廣泛,教師應該發揮生活案例的教育價值,在道德與法治教學設計中找準切入點,科學地引入生活案例,開展豐富多彩的探究和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透徹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從而為課程改革提質增效。
一、相關研究概述
現階段針對生活案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持續深入,經過對相關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特選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論點展開闡述。李春霖認為案例教學法是道德與法治教學改革中需要關注的重點,分析了案例教學法的作用和原則,提出以生活案例輔助講解的教學建議[1]。廉霞認為將生活案例融入課堂,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促進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主要從生活情景的設計入手,研究生活案例的創新應用策略[2]。宋東梅認為將道德與法治教學和生活案例相互整合,能夠從各方面豐富學生的思想,使其得到視野的拓寬和內心的觸動,較為順利地進入學習狀態[3]。以上研究所提供的問題域和論點,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和借鑒價值,但是存在立意過大,理論與實踐研究結合得不夠緊密等問題,由此,本文側重于探討生活案例的教學應用優勢,從新課導入、問題設計、合作探究等方面入手,結合教學實例展開研究,以期增強生活案例引入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
二、生活案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的優勢
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作為課堂上的主體角色,他們內在興趣的強烈程度,直接決定著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實現。然而從過往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來看,對于課程學習,學生普遍都缺乏積極的心理動因,歸根結底,是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論性較強,而小學生的認知理解能力尚未完善,加之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夠生動,一味地進行理論灌輸,無疑加重了學生的認知阻力,進而引發學習興趣不濃的問題。著名心理學家盧布姆曾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生活案例就是一種富有趣味的學習材料,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點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十分緊密,大多數理論知識透過學生已經具備的生活經驗都能夠有效地呈現,將生活案例運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最突出的優勢就是能夠解決學生興趣不濃的問題,應用切合實際的生活案例,能為單調的講解注入活力,使枯燥的理論變得簡明易懂,從而化解學生的認知障礙。
2.有利于豐富課程資源。優渥的資源是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從學科特點來看,道德與法治課程對拓展資源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在課堂教學的各個階段,都要具備足夠的資源支持,才能全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現階段的教學而言,道德與法治課程存在資源匱乏的問題,雖然教材中選編了一些優質案例,但是數量畢竟有限,更新速度也比較慢,無法充分滿足教學的實際需求,教師反復地使用,很難帶給學生新鮮感。而生活是部百科全書,包羅萬象,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所需,從學生的身邊以及互聯網平臺精心選取多樣化的生活案例,全方位拓寬資源開發的渠道,一方面滿足學生求新、求奇、求趣的需求,另一方面對教材案例能起到良好的補充作用,確保教學案例量足質優、常換常新,從而使道德與法治教學資源變得更加鮮活。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小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和法治意識都處在建立階段,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不能只局限在理論層面的認知,還要轉化為實際的行為,使學生對課本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但是從教學現狀來看,學生恰恰缺乏把知識融于實踐的意識和能力,他們通常采用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機械地識記教材理論,無法感悟其中的道理和深意,導致出現理論和實踐脫節的情況,在這種條件下,學生很難運用所學知識規范自身的言行。而生活案例是引領學生實踐的重要工具,具有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將其引入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培育學生的實踐意識大有裨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案例輔助學生理解道德思想和法律知識,使其明德惟馨;在課堂之外,教師可以借助生活案例,設計實踐性的任務,鼓勵學生結合理論認識,付諸實際行動,促進學生躬行踐履,從而更好地發展學生的實踐意識和能力。
三、生活案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運用的策略
1.用生活案例導入新課,喚醒學生的認知體驗。新課導入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首要環節,在學習新課之前,學生的思維缺乏活力,注意力不易集中,教師如果直接把學科理論作為導入語,學生難免會感到晦澀難懂,無法產生自主探索的興趣。而生活案例是實現高效導入的“法寶”,不僅能迅速拉近學生與新課之間的距離,還能起到凝聚感官、揭示課題等作用。因此,教師應該根據課程內容,巧用生活案例導入新課,從而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喚醒學生的認知體驗。例如,在講授《上學路上》一課時,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最基本的交通標志,了解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交通安全常識,樹立自立、自衛的安全保護意識。在導入環節,教師就可以播放錄像類的生活案例,案例內容是學生從不同的道路來上學的畫面,熟悉的生活景象,瞬間引發了學生的觀看興趣,這時教師便可引導交流:同學們,大家每天都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來上學的?你認識上學路上的交通標志嗎?學生相互分享自己的上學方式,反饋對交通標志的認知程度。然后,教師再順勢引出新課主題:交通標志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重要,認識它們是掌握交通規則的第一步,直接關系到大家是否能安全上學,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交通標志的名稱和作用。這樣在生活案例的帶動下,學生的認知體驗和學習興趣都得到喚醒。
2.用生活案例設計問題,激活學生的思考動力。在傳統的灌輸型教學模式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互動性較差,師生之間缺乏交流,學生的獨立思考空間不足,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浮于表面。對此,教師應該根據教學所需,優選具有思辨性的生活案例素材,利用案例設計導學問題,激活學生的思考動力,使其從中感悟道理、受到啟迪。例如,在講解《校園里的號令》一文時,課程目標是讓學生認識校園鈴聲,懂得遵守學校生活規則和紀律的重要性,形成規則意識。教師用錄像展示預先收集的生活案例,案例內容是上課鈴聲響起后學生的活動情況,看完錄像之后,教師提出導學問題:同學們,案例中響起的是什么鈴聲?它告訴我們什么信息?聽到鈴聲后,錄像里的同學是怎么做的?哪些做法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學生聯系生活深入思考后作答:鈴聲是我們學習和生活的好伙伴,遵守它的指揮,能讓校園生活變得更加有秩序,也能讓我們在生活中樹立良好的規則意識。
3.用生活案例開展角色扮演,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合作探究是新課改所倡導的新型模式,主要是為了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互動交流,深化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角色扮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具有良好的合作性、互動性,有益于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因此,教師應該進一步擴大學生的互動學習空間,借助生活案例開展扮演活動,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地選擇和分配角色,把案例內容用表演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其代入角色、感同身受,體悟案例所蘊含的思想和道理,從而創新學生的合作探究模式。例如,在《花兒草兒真美麗》一課中,教師展示生活中“踩踏草坪”“摘公園花”的案例資料,同時創設角色扮演情境:同學們,假如你是那棵草或那朵花,被踩或被摘后是什么心情?下面,請大家同桌合作,一人扮演破壞花草的人,另外一人扮演花草,根據案例內容,把它們的心情和感受演繹出來。接下來,教師把花草頭飾分發下去,學生佩戴頭飾后,參與合作表演活動,扮演小草的學生作痛苦狀:啊,誰踩了我,我的腰好疼!扮演花朵的學生傷心地說:唉,我馬上就要枯萎了,離開了花枝,我再也不能美化這個城市了……學生的表演非常生動,教師引導案例總結:花草是有生命的,它們美化了城市環境,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我們應該愛護花草、遵守社會公德。這樣基于生活案例開展角色扮演,學生就順利地養成了愛護花草的社會公德心,合作探究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合理地運用生活案例,不僅能促進學生自主思考和學習,還能深化對道德與法治理論的認知,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和行為取向,從而全面發揮生活案例的教學和育人價值。作為教師,要時刻將生活源頭活水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我認知,在課外的生活實踐中外化為自己的行為,真正發揮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李春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案例教學法應用[J].新課程(上),2019(12):137.
[2]廉霞.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案例的創新應用[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0(03):60-61.
[3]宋東梅.生活案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試題與研究,2020(19):94.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