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虹
摘要: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要求培養學生利用運算法則與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尋求最簡潔運算途徑的能力。為科學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促進學科核心素養全面提升,文章總結了對小學生計算能力發展與提升有影響的因素,進而探索了有效培養計算能力的路徑,提出了以情境激趣夯實計算原理、以方法指導加深算理理解、以趣味練習加強能力鍛煉、以培養習慣提升計算能力等策略,旨在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夯實數學基本技能,養成良好計算習慣,從而為核心素養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能力;培養路徑
計算能力是數學學習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也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在小學階段,計算貫穿整個數學知識學習過程。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算理、熟練運用計算方法、準確解決數學問題,并能夠利用運算知識找到最簡便算法,對數學學習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但一直以來,計算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多在機械式地訓練中完成,過程枯燥,導致學生盲目追求結果的對錯,而忽視了計算思維、糾錯意識、良好習慣的形成。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核心素養的要求調整教學策略,科學地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
1? ?影響小學生計算能力提升的原因
在面對數學計算時,不少學生出現畏難情緒,表示計算過程復雜、麻煩、枯燥。教師布置的計算作業,學生的完成度與質量也不高。從表象上來看,存在學生態度不端正、計算能力偏低等情況,但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其中存在更為復雜的原因,涉及教法、理念等多個方面。
1.1教師對課程理念理解不透徹
在計算相關知識的教學中單一地利用習題演示算理知識,忽視知識形成的滲透以及學生的感知與體驗,導致學生參與度低、思考不足,與課程理念要求不符,因未能向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帶領學生深度學習,而嚴重影響其計算能力的形成。
1.2忽視計算思想與方法的培養
核心素養中對運算能力內涵的闡釋是: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規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運算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目前教師使用的計算能力培養方法陳舊,使學生未能參與算理框架的構建,而是直接利用教師構建的算理框架與知識結構套用題目,看似掌握了運算的技能與技巧,實際上并未真正掌握計算的思想與方法。
1.3忽視學生良好計算習慣的培養
由于教學中對于計算知識學習的評價標準較為單一,主要以解題正確率評估學生算理知識的理解情況、計算能力水平,導致學生過度關注解題正確與否,而忽視過程、技巧的應用。在計算中形成諸多不良習慣,容易造成計算能力無效發展。例如,為了保證計算準確、快速,學生利用計算器、依靠電子產品幫助計算,在解題中并未真正動腦思考,也未梳理計算步驟,根本無法實現計算能力的提升。
2?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有效路徑
2.1情境激趣,夯實計算原理
數學計算以算理知識為支撐,雖然具有實踐性,但理論知識部分仍然具有抽象性與枯燥性的特點。大量學生反饋在學習算理知識時已經失去了學習興趣。但算理至關重要,失去算理的支持,計算過程中就難以考慮全面,容易出現錯誤,導致計算效率下降、準確率降低。因此,激趣是培養計算能力的關鍵路徑。情境激趣是讓學生快速擺脫畏難情緒影響、感受計算樂趣的有效方法,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能夠激發其計算動力。因此,教師應通過情境激趣引導學生樂于探究算理。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中,學生初遇因數中有“0”的乘法,則需要掌握關于有“0”乘法的特殊算理知識,內容較多,在未能真正理解的前提下,學生會因算理理解錯誤而出現計算錯誤。為此,教師可以從情境引入,幫助學生理解算理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感受算理知識中的樂趣。
教學情境:月末舉行市運動會,我校共有107名運動員參加比賽,現統一訂購服裝,每名運動員需要訂購兩套,共需要訂購多少套服裝?
在此問題情境中,向學生發出請求,幫助后勤部教師完成統計與計算工作。簡單分析情境,利用以往所學知識,學生快速列出算式:107×2,但在計算過程中出現難題,十位上的“0”與2相乘時如何處理。基于此,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乘法的定義。乘法是將相同數字加起來的快捷方式。因此,0×2表示的是兩個0相加,而0+0=0,可以得出:“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
延續情境,向學生提出問題:每套服裝110元,每名運動員需要訂購兩套服裝,那么每人需要交多少錢?
根據已掌握的知識,學生進行理解計算110×2=220(元),計算過程中發現,如果列豎式計算,學生即使知道“0”與任何數相乘得0,也會先計算0×2。當前題目中的計算數字較小,如果遇到140×3、1180×6等更大的數字時,“0”與乘數相乘會使計算更加麻煩。意識到問題后,學生對探索簡易方法產生強烈興趣,并按照常規思路將以上算式按順序排列起來,比較算式形式與計算過程,總結其中規律,得出:因數末尾為“0”的乘法計算中有簡易方法,可以將一位數與多位數“0”前數字對齊,計算后末尾的0直接落下,有幾個0添幾個0。
從生活中常見的情境引出數學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再立足情境引導學生感受算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做到準確、深入地理解,有助于學生內化算理知識,形成堅實的理論基礎,為正確、簡便計算提供支持。
2.2方法指導,加深算理理解
計算能力發展與提升需要同時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良好的數感;二是正確掌握運算法則與規律,做到對算理知識融會貫通。因此,在夯實算理基礎上,要向更深層次引入,建立算理知識之間的聯系,總結算理知識關系,從而既讓學生知道如何算,也要了解為什么。讓學生在理論基礎上掌握方法,從而真正學會運用算理。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中,按照教材內容的順序,先學習同分母分數相加減的算理,繼而學習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算理、分數加減混合運算原則。每部分知識學習結束后,教師均應引導學生總結計算的一般性與特殊性規律,通過算理知識形成系統的計算思維,以掌握正確的計算方法。
2.3趣味練習,加強能力鍛煉
計算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練習,但以往機械化的訓練使部分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尤其是在低年段,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只能短時間集中,高強度的計算訓練會給學生造成負擔。因此,適當增加練習的趣味性,更有助于發揮練習的作用,使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充分鍛煉。
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混合運算”的教學中,掌握了混合運算原則后,學生應能夠靈活、熟練、準確地計算加減乘除同時存在的算式。為了鍛煉學生的反應力,同時使課堂練習充滿趣味性,教師可組織低強度、具有競爭性的比賽活動。4人為一組,借助具有游戲性質的App,組織學生進行計算比賽。比賽過程中,App界面上會呈現出混合計算的算式,上方設置時間,每名學生可以進行60秒的答題,下方有輸入結果的方框及數字鍵盤。每組限時4分鐘,系統會自動統計正確率,正確率最高的小組獲勝。借助便捷的App,保證題目的隨機性、時間控制的精準性,為學生提供更規范的比賽條件;且競爭性的比賽如同做游戲,激發了學生的勝負欲,想要快速、準確地計算,從而在腦海中積極回憶所學知識、準確運用算理,有效鞏固了基礎理論,提升了計算能力。同時,可通過情景模擬,利用錯題資源等鍛煉學生糾錯能力,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全面提升。
2.4習慣培養,提升計算能力
良好計算習慣的養成也是能力培養中的重要內容,但在以往的教學中常被忽視。小學階段是學生計算能力發展的關鍵期,諸多習慣的養成對其未來學習、工作均會產生影響。因此,在教學中發現學生錯誤的計算習慣時應立即糾正,使每個計算步驟規范,形成數學學科嚴謹、系統的邏輯思維,進一步提升計算能力。
首先,應養成規范書寫的習慣。以人教版一年級上冊“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教學為例,學生雖然在進入小學前也學習過數字,并學會了寫數字,但其中會有一些不良的習慣存在,如:1寫得像7,7寫得像1。此類情況一經發現則要立即指出,并向學生演示因書寫不規范而導致的解題錯誤,使學生引起重視。同時,應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日常練習或者作業批改中,由學生彼此交換完成,發現書寫不規范立即為對方指出,既鍛煉學生的糾錯能力,又幫助其養成規范書寫的習慣。
其次,應養成認真審題與分析的習慣。數學習題中均涉及不同程度的計算,其中數據與運算符號或者為直觀的已知條件,或者需要推理獲取,但與推理、提取關鍵信息、尋找解題突破口相比,計算相對簡單,因此,在確定運算符號以及計算數據后,學生往往會忽視對題目的觀察與分析,盲目進行計算,使得計算量過大、計算步驟過于復雜。如未發現乘法算式中有0。面對此類情況,要培養學生認真審題與分析的習慣,將計算題目看作應用題目,觀察題目本身,尋找題目規律,勾畫關鍵信息。
最后,應養成驗算的習慣。隨著學習的深入,進入六年級后運算會更加復雜,不僅有整數、分數,而且有百分數、小數。加之加減乘除混合,計算難度大幅提高,計算法則容易應用錯誤。而計算后重新驗算,可以及時發現馬虎之處,也重新梳理了題目,使加減乘除的關系更加清晰,驗證了有無思考漏洞,保證了計算方法正確、算理知識應用正確、計算結果準確,從而提升計算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計算能力,應具有系統性、復雜性,教師應基于課標要求正確認識培養計算能力對學生核心素養全面發展的重要意義,改變一直以來存在弊端與缺陷的教學方法,繼而開辟新的能力培養路徑,讓學生快樂學習,理解算理知識,實現計算能力的全面提升,為學生日后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海潔.創新計算教學方法? 提升學生計算能力:小學數學如何有效提升計算教學質量[J].小學生(中旬刊),2022(12):73-75.
[2]羅艷霞.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與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J].新課程,2022(43):156-158.
[3]盧嘯.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計算高效課堂的構建[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31):116-118.
[4]張亮亮.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策略[J].數學之友,2022,36(17):55-57.
[5]張琴霞.提高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的策略研究[J].試題與研究,2022(2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