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近年來,該理論的哲學和心理學研究成果不斷被引入教育領域,為語言的有效教學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探尋具身化教學的構建路徑,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具身認知;大學英語;構建
作者簡介:李丹(1980.09-),女,上海人,上海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教學法。
一、引言
具身認知最初是一種哲學思辨,它試圖突破笛卡爾的主客二元論,把物質和精神看作統一體。20世紀80年代,這一概念被應用于心理學研究領域。具身認知理論認為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強調心智、身體和環境是一體的,對認知過程具有交互作用。近年來,教育領域也開始重視身體的重要性,教學正在經歷一場具身化變革。具身認知倡導生成式教學,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通過身體與環境互相作用過程中產生的知覺情緒和形象思維主動建構知識結構,并在知識的理解應用中,促進素質養成和發展。本文在具身認知視角下結合英語演講課程,探究具身認知教學的構建過程。
二、具身演講教學的構建
構建具身化教學,至少有五個環節,即理念、目標、環境、活動和評價。其中,體驗式教學理念筑好前提,全面發展教學目標指引方向,具身化教學環境提供保障,具身化教學內容是內核,身心統一的教學評價反撥教學,五個要素相輔相成。
(一) 秉持體驗式教學理念
1.身體在場。身體在課堂教學中的在場回歸是具身化教學的基礎。在具身化教學中,學生的身體統合各感官的信息,結合內在心理,通過實踐活動與環境交互,將外部繁雜信息進行統整,從而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
演講是一種口語輸出的活動,但不同于我們日常進行的口語活動,它要求演講者去除一般講話中的雜亂、松散和隨意因素,以凝練、富有表現力和創造力的方式呈現,這是演講的藝術性。同時,演講是實踐性很強的技能性活動。技能的提升,需要學生投入時間練習,不斷精進,將技術性的力量提升到藝術性。有技巧的呈現演講藝術勢必需要演講者身體的參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擺脫傳統的被動聽課習慣,讓身體融入演講學習和演練中。
教學觀的具身化變革不僅呼吁把學生的身體從一直被規訓教導要坐正不能隨意動的傳統中解放出來,也鼓勵教師從三尺講臺上走下來,豐富肢體語言,有效糅合授課內容。
2. 以學為本。教學是有目的、有計劃培養學生的活動。以學為本,就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為本,在認識和行動中切實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有別于離身教學重灌輸和知識的記憶,具身認知教學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體驗和對認知過程的理解。教師作為引導者、促學者要適度合理地把控課堂。葉圣陶先生提出“教育即農業”的比喻。教師給予學生良好的土壤、養分和陽光,讓學生自己成長。
演講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理論講授和練習實踐兩大環節的比例,在準確、精練的呈現理論體系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精心設計和組織課堂活動,給學生提供理解理論、應用理論的實踐機會。
(二)確立全面發展的教學目標
1. 精心預設,有效生成。目標屬于方向的范疇,是對活動預期結果的主觀設想,具有預設的特質。教學目標是學生在與教師交互作用下,通過與教育情境相互作用,可能達到的身心發展結果。預設需要教師熟悉教材、學生和課程。精心預設目標使教學不隨意、不盲目,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同時,教學是多種因素實時交互的過程。教學不是戲劇表演,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案來實施,教學活動本身具有復雜性。作為教學對象的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在生活經驗和成長經歷等方面是獨一無二的,教師不應以終結性眼光設定教學目標。教師在預設目標的同時為生成式教學預留空間,才能使教學煥發生命力,學習得以真正發生。
2. 知情意行全面發展。人的發展是一個復雜多樣化的過程,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成長和進步。具身認知教學關注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得,更有情緒的體察、情感的體驗、思維的培養和行為的指導等。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師范特色的綜合性大學,“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示范高校。學校的人才培養理念是“厚基礎、重實踐、國際化”。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筆者從四個維度設定了英語演講課程目標。知識目標:學生能系統掌握演講理論體系,包括演講選題立意、受眾分析、謀篇布局、論證觀點等知識點。能力目標:有效傾聽、概括演講;撰寫符合學術規范的講稿;發表富有表現力的演說。素質目標:展現、提升自信和思辨創新力;加強有效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強化時間管理和自主學習意識。育人目標:重視溝通禮儀,尊重他人勞動成果;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三)創設具身化學習環境
具身認知理論強調知識來源于個體與環境的互動,具有情境化特征。具身化學習環境是一個廣義概念,除了傳統的教學場所、設施等物理環境,還包括資源支持環境,人際關系、學習氛圍等組成的情感心理環境。各子環境之間產生復雜而重疊的交互作用與動態變化。
1.構建虛實結合的物理環境。物理環境是指教學活動得以進行的物質基礎和條件,主要包括自然環境、教學設施設備和時空環境等。靈活開放的空間布局有利于學生的自由活動和探索,便于身體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傳統的教室桌椅一排排對齊,學生面向講臺。這樣的布局直觀反映出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僅僅調整桌椅的布局就可以為開放式、研討式學習創設有利空間。林曦的關于大學英語演講教學效能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學生在普通教室上課,但座位以馬蹄形排列,方便學生彼此之間或與教師進行互動。
虛擬現實和系統仿真技術給學生提供了身臨其境的體驗場,為學生提供了類似于真實場景的交互,使其獲得直接經驗,從空間和現象的內部觀察事物、理解原理,增強對所學事物的表征能力,從而鍛煉抽象思維。借助技術設備,學生可以置身于座無虛席的會場,成為即將上臺發表主旨演講的專家。虛擬現實等具身技術的運用可以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高度沉浸在學習環境中。
2. 打造交互場域。技術的更新迭代拓展了師生交互的渠道和形式,呈現出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多模態趨勢。創設社會場域的關鍵在于塑造師生的社會存在感,即個體與他人“共在”的具體表現。共在即主體間性,強調通過各主體之間的相互理解與溝通,實現認同、達成共識。教育的本質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教師的身體姿勢和語氣口吻等都可能和學生產生良好的互動。教師不能被講臺束縛住,在授課的不同環節可以適時走下講臺,融入學生中。看到教師主動走進他們,學生會更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教育技術的革新發展有效賦能教學和課堂中的互動。例如,智能學習平臺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夠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實時互動。這種在線教學互動是即時的,可視化的。 筆者所在學校已投入使用三座多屏研討型智慧教室。這是借助物聯網、云計算和智能技術等構建的新型教室,具有無線投屏、多屏聯動、廣播、示范和對比等交互功能。技術的加持使得組內成員的深度互動、組間的實時交流和師生的聯動更順暢高效。
除了師生互動,教育場域的互動還有生生互動,主要形式有交流討論、小組合作、小組競爭和自主互評等。課堂就是一個微型社會。生生交互是實現學生社會屬性的重要途徑,在維持自身與他人的社會關系過程中,學生可以依據社會規則和他人反饋進行自我調控,逐步融入社會群體。
(四)設計具身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和活動的設計是實施具身化教學的核心。在課程內容設計環節,雖然由教材提供的可能是一種書面的、分科的知識,但課程的實施者卻可以圍繞學生的身體性活動,在知識內容的重構與設計的統整、多感官參與、創設逼真的問題情境等三方面進行課程教學的實施。
筆者教授的演講混合課程力圖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學習革命,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該模式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實現翻轉課堂。線上學習主要通過學校專有線上課程平臺SPOC進行,內容包括微課自主學習、論壇發帖互動和線上練習測試。學生在線上學習過程中有更多的自主權,在任務開放窗口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學習進度。其核心價值在于能夠讓學生有更多自主規劃、自我管理和發展的機會。線下課堂教學包括自主學習匯報、經典賞析和演講實踐操練等環節,融入了播音主持和心理學等相關內容。配合課程內容,讓學生身心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力求演講效果最佳。比如,課程前期學生就開始進行發聲訓練,以腹式呼吸、哼鳴和聞花香等練習調動學生的發聲器官和聽覺嗅覺等多感官參與,提升課程體驗性的同時也為演講呈現出抑揚頓挫的效果打好基礎。
每年5月份,筆者所在學校會舉行民族文化節特色活動。各族學生會穿上民族特色服飾,在精心搭建的攤位前向駐足體驗的師生介紹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美食。有了這個校園內的真實場景的驅動,筆者會為學生布置選定某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和文化象征,用英語向留學生進行介紹的產出任務。總之,具身學習的內容應是源于生活、歸于現實的實踐智慧。
(五)落實身心統一的教學評估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傳統的應試教育正逐漸轉向素質素養教育。培養目標和形式的變化勢必呼喚相應的評估體系。《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20版)明確建議教師綜合運用各種評價方法與手段,處理好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之間的關系,實現從傳統的“對課程結果的終結性評價”向“促進課程發展的形成性評價”轉變。作為具身化教學的重要一環,評價環節從傳統的他者評價變成“我-他”評價相結合,評價的維度從知識擴展到情感、能力和價值觀層面。
英語演講課程期中小組演講任務的評價項之一是小組合作自評。各小組需簡述成員任務分工、小組研討紀要和評價合作是否愉快順利。以下是部分小組提交的自評表中的陳述:“輪到上臺演講時,我們用眼神鼓勵組員,大家都盡力完成好演講任務”;“大家分工協作,合作愉快”。合作中出現問題的小組在自評中如是寫道:“盡管在準備過程中產生了一點分歧,但我們及時調整狀態,通過合作共同完成小組演講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進一步了解了中國手游行業,更切身體會到包容和合作的重要性。”
學生的自我評價體現了具身化教學的要義即身體參與學習過程。能力素養的發展不僅是知識理性上的,更需要基于身體和體驗以及由此而激發的情緒與情感等非理性因素,這些正是構成個體調動知識、能力和態度解決復雜問題的基礎和前提。
參考文獻:
[1]曹瑞霞,高靜.具身認知教學的內涵、意義及構建路徑[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2-78.
[2]陳麗,仝艷蕊.遠程學習中社會性交互策略和方法[J].中國遠程教育,2006(8):14-17,78.
[3]勞倫斯·夏皮羅.具身認知[M].李恒威,董達,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
[4]李暢宇,張威.具身認知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2(3):65-66.
[5]梁迎麗.人工智能的理論演進、范式轉換及其教育意涵[J].高教探索,2020(9):44-49.
[6]林曦.大學英語演講教學效能影響因素之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9):267-269.
[7]宋嶺,牛寶榮.論素養本位的知識教學:從“離身的知識”到“具身的知識”[J].現代基礎教育研究,2020(2):81-88.
[8]汪明春.預設與生成:關于課程目標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
[9]尹艷秋,葉緒江.主體間性教育對個人主體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75-78.
[10]鐘柏昌.中小學在線教學的根本問題與教育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21(6):15-22.
[11]鐘柏昌,劉曉凡.論具身學習環境:本質、構成與交互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22(5):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