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課程思政建設,是教育部對高校課程教學實踐提出的明確要求。高職院校必修公共基礎課的公共英語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價值。應該如何依托課程思政,完成“立德樹人”的課程目標,已成為近年來高校教師探索教學實踐改革的熱點話題。因此,本研究以學前教育專業大學英語課程為依托,選擇項目式教學模式,結合成果導向教育理念,進行教學實踐探索,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針對相關項目式實踐課程教學案例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職業教育;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成果導向教育;項目式教學
作者簡介:林瑋,張文慧,廣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一、研究背景
課程思政建設,是教育部對高校課程教學實踐提出的明確要求。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各高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而高職院校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英語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價值。如何將課程思政建設有效融入公共英語課教學中,發揮“立德樹人,三全育人”,樹立文化自信,解決“怎樣培養人”的核心問題,是公共英語課教師必須認真思考、探索的問題。
二、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元素
(一)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大學英語課程的目標不僅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還包括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通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的交際方式和價值觀,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跨文化環境。大學英語課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使他們更具備應對未來職業挑戰的能力。
(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需要培養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和討論一些富有啟發性的英文文章或新聞來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思維。同時,還可以利用英語課堂介紹一些當前社會熱點話題,讓學生充分了解各種信息,展開自己的思維探索和創新實踐。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大學生將能夠培養出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責任和作用。
(三)培養學生豁達和包容的世界觀
世界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觀,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多元大家庭。大學英語課程可以通過介紹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思想,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聯系。這樣的學習有助于拓寬學生對世界各國和文化的認知,培養他們豁達和包容的世界觀。
(四)培養學生文化自信
培養國家意識和文化自信是大學英語課程中引入中文化自信思政元素的重要目標。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掌握一門語言技能,更是為了深入了解和融入不同的文化。通過引入中國的文化自信思政元素,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認同自己的國家文化,培養其對國家的歸屬感和自豪感;還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作為中國公民的責任和使命。同時,也有助于促進國家的文化傳承和發展,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因此,本研究團隊以公共英語課的實踐課程為依托,選取項目式教學模式,結合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探索如何將課程思政有效融入公共英語課堂教學。
三、教學模式甄選:項目式教學模式與成果導向教育理念(OBE)的結合
(一)項目式教學:“課程思政”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項目式教學是現代教育的一種形式,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項目式教學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引入項目式教學,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有助于避免“課程思政”流于形式化、表面化。
(二)成果導向教育(OBE)理念:“課程思政”教學的設計理念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即OBE)最早是由美國斯派迪提出,其核心概念是“在OBE教育體系中,組織一切力量,圍繞‘學生結束學習時,可成功地做什么’來展開教育工作”。這種教育理念注重將實際工作能力作為教學目標,重視學習成果,主要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新模式轉變,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個人發展為中心來安排教學活動。
成果導向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種教育理念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未來的職業發展和社會需求。
(三)教學案例分析
1.學情基礎。本研究選取的教學對象為學前教育專業高職一年級學生。他們主要具有如下特點:
(1)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美術、音樂、手工制作等技能,初步具備學前教育專業職業核心素養,但尚不能將學前教育專業技能與幼教行業英語結合運用。
(2)在學習方法方面,由于缺乏英語學習的經驗和指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可能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缺乏自主學習和實踐的機會。
(3)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文化背景不同,他們可能面臨語言和文化差異的挑戰。這可能導致他們在英語學習中遇到困難,例如發音、語法和語言表達的差異。
針對所選取的教學對象的特征,本研究選取了一次有代表性的實踐課堂教學案例,及一次相關的教學比賽案例,結合《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 (2021年版)》中規定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對課程思政在教學實踐中如何體現、如何落實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2.課堂教學案例分析。
(1)目標導向。從目標導向上分析,本實踐課教學案例通過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的教學目標,結合《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 (2021年版)》中規定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職場涉外溝通”“多元文化交流”“語言思維提升”“自主學習完善”四個維度,從“立德樹人”“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創新精神與社會責任感”方面,貫徹了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具體見下表(表1)。
具體而言,本實踐課教學案例通過掌握基本語言點,運用口語知識,合理運用英語口語詞匯、句型的“職場語言溝通”維度,體現了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幼教英語行業的“工匠精神”的課程思政元素;通過掌握本課的中國文化元素“傳統節日”方面的文化知識,從“多元文化交流”維度,體現了“文化自信”的課程思政元素;通過幫助學生提升文化自信心,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語言思維提升”維度,體現“立德樹人、創新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的課程思政元素。
(2)實施過程。
①課前引導。教師準備好教學資源,包括錄音錄制和冬奧會吉祥物圖片。學生準備手工道具,如卡紙、彩色筆和剪刀等。課前引導,可以確保輸入與產出活動的順利進行。
②課中探討。首先,教師播放北京冬奧村的春節慶祝活動,讓學生明白不同國家慶祝春節的習俗不同。接著,教師播放《來自冰墩墩和雪容融的一封信》進行聽力活動,幫助學生收集信息。
其次,教師布置學生討論如何向幼兒園小朋友們講解春節。學生使用思維導圖收集答案,共同觀看講解員的介紹視頻,概括講解語篇的要素;接著,學生討論并概括講解語篇的信息要素。
再次,學生根據教師的任務要求,結合幼教知識,設計面向幼兒園小朋友的春節講解,并通過立體手工、板報、電子畫等形式直觀展示幼兒園中的春節文化。隨后,學生進行口頭展示,實現美育功能,幫助學生進一步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并活用課程思政理念。
之后,通過與學生共同討論春節文化,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表達他們對春節文化的感受。隨后,教師與學生一起唱兒歌Happy New Year,通過音樂的形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學生進行開放式表達。最后,教師與學生一同總結并再次唱兒歌,將前部分課程與后續課程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從而對學生進行思想升華。
③課后鞏固。課后,教師通過復習鞏固,深化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教師將課堂上口頭講解的內容進行小組互評后加工,形成書面文稿,通過從口頭到書面的轉化,進一步鞏固語言知識,多方面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
④育人效果反思。通過聽力活動、口語展示、小組討論、兒歌表演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教師在實踐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同時,通過對“北京冬奧會”和“春節文化”的講解,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對祖國文化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教師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主動參與能力,使他們成為自主學習者和終身學習者。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學生可以提升英語語言能力,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學前教育實踐中。同時,學生分小組完成通過實踐課團隊任務,在培養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同時,對課程思政中的“工匠精神”有了更為直觀的認識,為將來從事學前教育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課后教學活動案例分析。
為進一步鞏固實踐課的課堂教學效果,并強化“課程思政”理念在教學中的效果,結合“成果導向教育”重視學生學習效果及個人成果的特點,本研究教師團隊在課后開展了面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英語口語技能個人賽”,具體見表2。
作為同一單元的課堂教學補充,結合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本研究的課程教學團隊設計了三個環節:“中國故事”“職場交流”及“職稱描述”。其中,“中國故事”環節主要通過讓學生演講主題鮮明、弘揚社會正氣、傳遞正能量的原創中華文化內容,從核心素養的“多元文化交流”角度出發,進一步補充課程思政理念中的“文化自信”和“立德樹人”;“職場交流”環節主要通過讓學生在與外教(或主考老師)的交流互動中,鍛煉行業英語描述能力,進一步補充課程思政理念中的“工匠精神”;“職場描述”環節主要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行業、企業業務發展或社會、經濟等熱點問題的統計圖表或圖片,提升其行業英語的語言技能,進一步提升其“工匠精神”;并通過分析國內產業的發展,樹立“文化自信”。
(四)課程思政實施效果反思
在公共英語課的教學過程中,中西方文化差異可能對部分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沖擊。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大學英語教師首先應該樹立德育教育的意識。在教學方面,教師還應注重結合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任務法、情景法,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最后,教師不能忽視教學評價環節。評價形式可以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而考核方式可采用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在公共英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中,多種評價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結語
在當前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下,為推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可將項目式教學“以問題作為起點,設計真實任務,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并展現項目結果”的模式融入課堂教學中,通過實踐改善課程設計及具體教學過程,使“課程思政”進一步“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公共英語課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陳丹丹.基于OBE的高職英語閱讀課程教學模式應用研究[J].海外英語,2022(7):198-200.
[2]蔡基剛.課程思政與立德樹人內涵探索: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J].外語研究,2021(3):52-57,112.
[3]佟樂樂.思政元素融入高職英語教學之策略研究[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0(4):67-68.
[4]花月明.談如何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J].英語廣場,2020(24):91-93.
[5]王英慧.“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職英語課程的生成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24):66-67.
[6]張巨武.《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