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英語教學與中國文化的多元融合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率,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幫助學生提升文化自信,感受中國文化的價值與魅力,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诖?,本文對中國文化與初中英語教學之間的適配性進行了探究,在此基礎上,探究了如何將中國文化有效融入初中英語教學。
關鍵詞:中國文化;初中英語;有效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馬曉蕾,甘肅省蘭州市第八中學。
在傳統的英語教材和英語教學中,對于中國文化相關內容的有效融入存在諸多不足。這不僅會導致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學習與理解不足,還限制了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全面了解和體驗。而中國文化與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融合不僅能夠解決以上問題,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英語知識和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知。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教師要選用合適的融合策略。
一、中國文化與初中英語教學之間的適配性
(一)促進中華歷史和文化背景知識的融入
1.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傳統文化,通過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歷史和文化背景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和價值觀。教師可以通過介紹中國的傳統節日、歷史人物、文化藝術等內容,激發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
2.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學生對本民族文化擁有認同感和自豪感,可以增強學習動力和興趣。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解中國傳統價值觀,如孝道、禮儀等,引導學生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到中國傳統文化實踐活動中,如制作手工藝品、學習傳統樂器等,以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
(二)增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理解
1.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語學習不僅是學語言本身,也要學習不同的文化。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正確地認識和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避免文化沖突。
2.加深對中西方價值觀的認識。中西方文化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引入相關內容,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師可以通過設置熱門討論話題,引導學生思考中西方價值觀的不同,培養學生的文化包容感和思辨能力。
(三)為學生創設語言應用環境
1.提供情境化的語言學習環境。中學英語教學著重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如商務、旅行、社交等,能夠讓學生在情境中應用學到的語言知識與技巧。教師可以設計各種情境對話,讓學生進行口語交流,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
2.鼓勵學生參與文化體驗活動。除了創設語言應用的實際場景之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文化體驗活動,如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角等。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提供給學生展示自己英語能力的機會,還能讓他們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增強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二、中國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以初中英語教材為基礎,多方面挖掘中國文化元素
學習和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和能力。通過挖掘初中英語教材中的中國文化元素,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和價值觀。學生可以通過學習中國文化中的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規范,學會尊重他人,具備包容文化多樣性的態度,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因此,教師應該立足實用性以初中英語教材為基礎從多方面挖掘中國文化。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1“Can you play the guitar?”為例,教師可以挖掘單元內容中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單詞,如chess、Erhu、Kungfu、drum、Pipa、Guzheng、Dizi、Guqin、Yangqin等。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與中外樂器相關的詞匯。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5“Why do you like pandas”為例,教師可以分析教材中的插圖,挖掘其中的中國文化元素。插圖展示了熊貓。熊貓是中國的國寶,也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動物之一。教師可以搜索與我國其他動物有關的圖片。在教學此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講述蚩尤與熊貓之間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夠激發對此單元的學習興趣。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6“I'm watching TV”Section B中2b部分的閱讀文本為例。這一閱讀文本介紹了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也被稱為龍舟節。這個節日與中國歷史人物屈原有關。屈原是中國古代的一位愛國詩人,他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閱讀文本中提到了端午節的傳統食物粽子和傳統習俗龍舟賽。以此內容為基礎,教師可以挖掘與端午節相關的歷史人物和文化知識。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屈原與端午節的故事,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培養他們的文化素養。
(二)依托初中英語閱讀內容,引導學生進入文化情境
閱讀材料是初中英語教學中的綜合性學習內容之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綜合性英語知識,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中國文化知識,還能夠豐富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理解。因此,教師可以依托初中英語閱讀內容,引導學生進入文化情境。
教師應立足教材內容,選擇融合中國文化,且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閱讀材料。通過提問、講故事等方式,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
在閱讀文章之前,讓學生預測滲透文章的主題、內容或結局。設計分層任務,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并理解滲透中國文化的文章。完成閱讀理解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相關的中國文化知識。
教師應創設教學情境。以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9“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 ”為例,本單元的主題與博物館有關,介紹了杭州的中國茶葉博物館以及長城、兵馬俑、鳥巢和故宮等中國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立足這些內容,教師應該選擇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且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文章。以中國茶葉博物館為例,教師可以選擇一篇介紹中國茶文化的文章,通過展示茶葉的圖片、播放茶文化相關的視頻等方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和體驗中國茶文化。
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講故事等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和理解中國文化知識。以介紹長城的文章為例,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中國有一座世界著名的建筑你知道是什么嗎?它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象征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壯麗的景色。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后搜索與長城相關的故事。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自主了解長城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還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
在閱讀文章之前,可以讓學生預測文章的主題、內容或結局。以介紹兵馬俑的文章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兵馬俑的圖片,讓學生猜測和預測兵馬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然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例如:“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兵馬俑?它們是用來干什么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和已有知識進行猜測。
在閱讀理解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相關的中國文化知識。以介紹國家體育場“鳥巢”的文章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分析“鳥巢”的結構和設計特點,了解“鳥巢”的背后的文化意義。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搜索相關的資料,了解“鳥巢”的建造過程和使用情況。然后,學生可以進行演講,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和觀點。通過這樣的探索和分享活動,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和體驗中國文化。
以介紹故宮的文章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有關故宮的紀錄片,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和體驗中國古代宮殿的壯麗和神秘。學生可以通過觀看故宮的虛擬導覽、參觀故宮的網站等方式,深入了解故宮的建筑、宮廷文化和歷史故事。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參加與故宮相關的展覽活動,體驗中國文化的魅力。
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中國文化,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三)以初中英語聽讀能力培養為重點,在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形成開展多樣化聽讀實踐,從中感受中國文化。
以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全一冊Unit 9“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Section B中的2b“Sad but beautiful”為例,這一文本內容講述了《二泉映月》與阿炳的故事,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介紹《二泉映月》與阿炳的故事來融入中國文化。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二胡這種中國傳統樂器,并簡要介紹《二泉映月》這首曲子的產生背景和歷史意義。同時,教師還可以向學生講述阿炳這位二胡演奏家的故事。通過這樣的介紹,學生可以了解到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教師可以播放《二泉映月》這首曲子,幫助學生感悟其表達的情感。學生可以通過反復聽曲、分析曲子的結構和演奏技巧,進一步了解中國音樂的獨特魅力。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內分享自己對《二泉映月》的感受和理解。學生可以用英語表達自己對這首曲子的喜愛之情,并嘗試用英語描述曲子所表達的情感。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小組內探討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音樂的異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和文化自信背景下,探究中國文化如何有效融入初中英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立足這一背景,本文從實用性、引導性、生活化、互動性、綜合性、拓展性角度出發,對中國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策略進行了探究。這樣的探究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健全價值體系,還能夠幫助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感,推動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媛媛.中國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策略探究[D].湖北師范大學,2023.
[2]姚露偉.核心素養下中國文化融入初中英語課堂的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2023(9):96-98.
[3]袁麗娜.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初中英語教學的實踐研究[J].校園英語,2023(8):136-138.
[4]丁逸.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的有效途徑探究[J].知識文庫,2022(19):157-159.
[5]胥偉.初中英語課堂中融入中國文化的教學研究[J].教育藝術,2022(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