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4“At the zoo”Part B Let's Learn為例,探討通過以終為始,設置清晰可測的教學目標,明確評價任務;教評交互,設計關注過程的教學活動,堅持評價伴隨,及時進行評價反饋等手段,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開展“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小學英語;詞匯教學
作者簡介:徐舒,浙江省諸暨榮懷學校小學部。
教師要設計并實施目標、活動、評價相統一的教學,體現以學定教、以教定評,使評價鑲嵌于教學之中,成為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自《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頒布以來,教師對“教—學—評”一體化有了初步認識,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將評價貫穿于整個課堂,但其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詞匯教學板塊在小學英語教學各個板塊的教學中呈現給教師和學生的內容最少,語篇、語境等均無法為教師提供充足的資源進行教學設計,許多教師在詞匯教學中過于關注自己的教,而缺乏對學生詞匯學習效果的關注和評價。本文將以人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下冊Unit 4 “At the zoo”Part B Let's Learn為例,探討通過有效設置教學目標,設計評價伴隨的教學活動,及時進行評價反饋等手段,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理念,開展“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的策略。
一、以終為始,設置清晰可測的教學目標,明確評價任務
“教—學—評”一致性是指在課前教學設計中、整個教學過程中和課內外作業評價中,教學目標、教學活動、教學評價三個要素始終協調一致。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有效教學就是圍繞教學目標組織評價任務,開展相應教學活動,反饋相關教學評價結果,證明學生是否學會。因此,在開展教與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秉持“以終為始”的理念,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培養這一目標為出發點,制訂具體可測的教學目標,以目標為統領,逆向設計評價任務,每一個教學子目標都有對應的評價任務。
(一)深入研讀語篇,把握教學主題
本單元主題屬于“人與自然”范疇下的“自然生態”主題群,涉及子主題內容為“常見的動物,動物的特征”。“人與自我”下,子主題內容為“個人喜好與情感表達”。本單元以“動物園里的動物”為主題,以參觀動物園為主題語境,以“Different animals, different features”為話題。A部分通過設置觀察長頸鹿和猴子的情境,讓學生學習運用句型“Look at...”“It's ...”描述動物的整體輪廓和總體體態特征;B部分通過設置跟隨Miss White和Children觀察大象和鴕鳥以及猜動物燈謎的情境,讓學生學習運用句型“It has ...”描述動物的細節體態特征。
本課時教學內容為B部分Let's learn板塊內容,是一節中低段詞匯教學課。通過設置John和Chenjie在動物園觀察鴕鳥的情境,學生學習運用核心詞匯long、short、big、small來描述動物的具體細節特征。通過聽、說、看、讀、寫、演等活動,在有意義的語境中幫助學生掌握并運用核心詞匯和句型,引導學生觀察動物身上的矛盾組合,體會動物的可愛與奇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觀賞、談論和描寫動物的特征,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快樂,升華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二)明確教學目標,匹配教學活動
“學”主要體現為基于教師指導的、學生作為主體參與的系列語言實踐活動。課時教學目標的設定應以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理念為依據,同時體現學生的預期學習結果和綜合素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在本課時教學結束時,學生能夠:
1.能在看、聽、說活動中,獲取、梳理動物的基本信息,理解文本中對鴕鳥特征的描述,感受人物的情緒變化。
2.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能借助語言框架,內化語言,觀察動物身上的矛盾組合,體會到動物的有趣與珍貴之處,樹立熱愛和保護動物的意識。
3.能通過對教師示范撰寫的描述鴕鳥特征的小語段進行分析評價,提升有條理、有邏輯地觀賞、談論和描寫動物特征的意識。
4.能嘗試根據圖片內容及語言框架,完成描寫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小動物的小語段,并向同學有感情地介紹這種小動物,升華對動物的熱愛之情。
二、教評交互,設計關注過程的教學活動,堅持評價伴隨
新課標提出了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將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和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在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學活動為學習目標服務,評價合理嵌入,教學與評價有機整合,交互開展。課堂評價不只是表揚和批評、判斷和下結論,它更應包括教師或同伴對學生的回答問題、角色扮演、課堂討論、小組活動、課堂作業等的評價,以及教師的觀察、問卷調查和個別交流等反饋情況。教師一方面要關注評價內容的設計,一方面要重視評價方式的設計,提高學生任務完成的有效性,并對學生的任務完成效果進行恰當的反饋,調整教學行為和教學節奏。
(一)設計學習理解類活動,在多模態語篇中感知詞匯
在設計學習理解類活動時,教師需要通過感知與注意活動創設主題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使其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從語篇中獲得與主題相關的知識,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感知并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意義。語篇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文字、音頻、視頻等。在熱身和新課導入環節,教師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
1.熱身環節,激趣設疑:通過觀看視頻感知詞匯。
教師播放自制的有關動物園里各種奇特動物的視頻。在尾巴特別長和尾巴特別短的動物、外形特別瘦高和比較矮胖的動物、最大的鳥和最小的鳥以及嘴巴最長的鳥等一系列對比明顯的動物出現時,學生不自覺地發出了驚嘆,不知不覺進入本課探索的主題“Different animals, different features”。視頻畫面最后定格在本單元學習過的動物giraffe、monkey、elephant,讓學生使用已學知識談論這些動物,最后設疑,讓學生猜測接下來Miss White會帶大家去看哪一種動物“What animal are they going to visit? ”同時呈現動物剪影,設置懸念,學生猜測“Maybe panda/ elephant/ostrich/tiger...”。
評價任務:本環節教師采用口頭評價,鼓勵、引導學生盡情表達,以激活學生已知的動物詞匯,激發學生對動物的探究興趣和期待,為下一步的學習作好鋪墊;引導學生從視頻語篇和語境中初步感知“不同動物具有不同特征”,掌握本課的核心詞匯。根據學生回答正確與否,了解學生學情。
2.新授環節,巧思妙談:在聽力語篇中感知詞匯。聽是感知語言的過程,說則是生成語言的過程,聽說訓練在教學中可以交叉進行,以聽促說,聽說結合,培養學生說的能力應以充分的聽為基礎。在觀察和談論了本單元A部分和B部分所呈現的動物后,教師呈現三張特征明顯的動物剪影,學生聽教材文本錄音,選擇正確的剪影并說明理由。如“Because it has a small head and a short tail.”,由此找出John和Chenjie正在談論的動物,聽音識別動物的關鍵特征,教師順勢揭示答案“It's an ostrich. ”。同時,讓學生觀看一段關于鴕鳥的視頻,對鴕鳥有更立體的感知,體會鴕鳥的高大體形和長而大的翅膀,讓學生對鴕鳥進行評價“The ostrich is so______(beautiful/cool/tall/big...)! ”。
評價任務:本環節教師采用學習單評價方式,基于單元文本內容設計延續性任務,借助本課時的文本對話讓學生通過思考猜測、聽音打勾選擇,自主獲取相關信息,匹配相應動物,通過圖文對應,繼續感知和理解本課時的核心詞匯big、small、short、long。利用學習單檢測聽力效果和根據信息圖文匹配結果,并通過提問檢測學生是否理解a short tail和a small head,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評價,引導學生真實表達;同時,通過讓學生表達自己對鴕鳥的直觀評價,加深學生對鴕鳥主要外形特征的印象,掌握形容詞tall和big的用法。
(二)設計應用實踐類活動,在操練核心語言中內化詞匯
應用實踐類活動的目的是內化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鞏固結構化知識,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
1.由扶到放,漸進鞏固。學生聽教材文本錄音并模仿跟讀,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后,教師一邊引導學生說出描述鴕鳥外型的句子(如“It has two long legs...”),一邊畫出鴕鳥的簡筆畫(如:板書long,畫上legs),使學生通過將簡筆畫和形容詞圖文對應,認識并會讀單詞,讓學生對鴕鳥有一個完整的認識。教師在黑板上畫好整只鴕鳥并寫對應的單詞,帶領學生拼讀。
評價任務:本環節教師采用生生互評和集體評價的形式,評價學生是否能夠正確地讀出新單詞和句子。讓學生根據同桌或小組成員在朗讀時是否做到聲音響亮、朗讀流利、語音準確,且附帶感情,設置星級評價標準,展開生生互評。接著,引導學生表達并繪制簡筆畫,梳理已學句型和形容詞,建構和內化語言表達。教師觀察學生是否能夠正確使用形容詞,靈活地運用目標句型,并運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更準確的表達,并及時予以鼓勵。
2.立體呈現,細致示范。本環節情境延續至動物園參觀結束后,學校里開展了一場動物照片展覽,教師和學生都紛紛展示出了自己抓拍到的最有意思或最喜歡的照片。Miss White拍了很多鴕鳥的照片,通過觀看鴕鳥更多有趣的、滑稽的和優雅的照片,讓學生對鴕鳥的感知更加立體化,逐漸對鴕鳥產生喜愛之情,表達欲也被激發出來。教師有效利用課內外教學資源,更多面地展示Ostrich的特征,學生通過對教師示范撰寫的描述鴕鳥特征的小語段進行分析評價,形成有條理、有邏輯地觀賞、談論和描寫動物的意識。
評價任務:本環節師生需依據星級評價標準展開評價。教師由淺入深地呈現半開放式語言架構,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句型,提升合作能力。通過對標識身體各部位單復數的對比學習,讓學生注意描述動物特征時單詞單復數的運用。這些應用實踐類活動,如繪制簡筆畫、半開放表達、聽音模仿以及完成Miss White布置的談論自己喜歡的動物的短文寫作,學生可以掌握描述動物的方法,梳理語言表達框架,從整體到局部有條理地描述,最后進行總體評價。教師的課堂評價應該及時指出學生具體需要改進的地方,把學生犯錯當作是教學的重要“契機”,利用“錯誤”組織教學,及時“生成”知識,培養學習能力。
(三)設計遷移創新類活動,在生活化語境中運用詞匯
本環節中,學生嘗試根據圖片內容及語言框架,完成關于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的短文寫作,并向同學介紹這種小動物,升華對動物的熱愛之情。
通過播放教師自制的“動物照片展”視頻,呈現各種具有明顯的特征的動物,激發學生深入探索的欲望,讓學生再次體會到“不同動物具有不同特征”,感受動物世界的神奇,大自然的精彩;在口頭介紹后,進行短文寫作。
評價任務:從口頭介紹和談論自己喜歡的奇妙動物,到讓學生在半開放表達,最后,讓學生上臺展示并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最喜愛的動物,有感情地朗讀自己的文章,表達對動物的喜愛之情。教師給出評價標準,學生展示交流、結合星級評價進行小組互評,遷移情境,學會觀察,運用本課所學語言進行口頭表達和書寫,提升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通過教師示范、小組合作和真實互動,內化主題意義。
在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理念的引領下,本課時教學案例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與學活動,同步實施評價任務。在詞匯課堂教學中,一個目標下可以有不同層次的教評活動,所有教學和評價活動的設計都是為了達成并驗證“教—學—評”一致性的過程。
總之,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中,評價不是在課堂結束后進行的,而是嵌入教學全過程,圍繞學習目標有機滲透的。教師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地反思和調整:學到哪里,評到哪里,教到哪里,用目標和評價為課堂的教與學進行理性導航。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周建青.例談目標導向的小學英語教—學—評的一致性[J].小學教學設計:英語,2019(8):34-36.
[3]鄭文.浙江省中小學學科教學建議案例解讀·小學英語[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