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全方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包括熟練準確地使用英語進行交際和用英語向外界傳播中國故事、弘揚民族文化。然而,由于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輸入和輸出的失衡,導致學生無法進行真正有效的雙向跨文化交際,出現了“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本文以寧夏醫科大學醫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調查了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學狀況,并分析了醫學專業學生在英語語言學習中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成因,探究了有效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講好中國故事”;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失語;對策
作者簡介:李曄(1976.12-),女,上海人,寧夏醫科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一、研究背景
(一)大學英語教學新時代新理念
隨著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提出了更為全面的發展戰略,即以“融通中外,講好中國故事”為基礎,努力培育具備國家情感、全球視角、跨文化交流才能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8年,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根據課標要求,大學英語教學不但要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更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為祖國發聲,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舞臺。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語言訓練與文化傳播應緊密相連。因此,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我們應該鼓勵學生主動擔當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展現文明大國的優秀文化的使命。
(二)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中國文化失語”一詞源于南京大學從叢教授的一項研究,具體描述為一種語言障礙,即人們對某個國家的社會文化缺乏理解和表述。研究人員發現,許多擁有一定英語基礎的中國學者,在英語交流情境里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也不能恰當地向外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根據從叢博士的觀點,盡管我國外語界已經意識到中國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在教學中增加了相應比例,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對我國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跨文化交際教學,仍然缺乏足夠的重視。在近些年,“中國文化失語”的問題屢見不鮮,主要由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過于偏重介紹外國文化,輕視本土文化的研究和有效傳播,這導致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中國文化遭遇到了“走不出去”的困境。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的與內容
本研究以我校醫學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來反映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狀況,對醫學專業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的現狀及其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探究有效的應對策略。這些措施,旨在改革大學英語教學中與文化相關的教學理念,加大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占比,以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中的平等雙向意識,提升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此研究試圖探討如下幾個問題:
1.大學英語教學中是否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2.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來分析:本校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情況如何?
3.在當前的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如何?他們是否具備良好的中國傳統文化意識?
4.如何解決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以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
(二)研究對象
在寧夏醫科大學2021級醫學專業本科生中,我們抽取了6個自然班中的265名學生,對他們的能力進行了測試,并從中隨機挑選出40名學生,同時邀請了7位相關教師參與此次問卷調查。
(三)研究工具
筆者設計了一份關于“大學生的中國文化知識和英語表達能力”的測驗,需要參試學生在40分鐘內通過問卷星平臺完成答題。 此次測試包括了中國傳統節日、藝術、歷史、建筑、運動、飲食六大類共50道題,其中30道是單項選擇題,20道是主觀填空題, 以此調查本校學生用英語表述中國文化的能力,并分析學生存在“中國文化失語” 現象的原因。
在受試學生中,隨機選取了40名學生以及8位課程管理者、任課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以分析在英語學習中的“文化失語”的現狀及其形成的原因,以及他們對在教學中加入中華文化的看法和觀點,以期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四)數據收集與分析
1.本次測試共發放265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216份,問卷的有效率為81.50%,為了確保測試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學生在測試期間禁止使用任何輔助工具,須自行完成。第一部分的中國文化常識部分包含30道題目,總分60分,學生的表現相對較好,這主要歸功于他們平時習慣性地刷題,習慣做選擇題型;主觀題共20題,總計40分,要求學生自己寫出中國文化的相關內容,卻鮮有學生能準確表達,尤其是在中國歷史和中華傳統飲食兩方面,學生英語表達能力水平較低,認知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這種“只會選擇不會表達的文化失語現象”著實令人堪憂。
2.發放“中國文化表達能力”的調查問卷。問卷通過教學現狀、課程安排、教材使用、課外活動、教師授課方式以及學生的興趣愛好等題型,探究“中國文化失語”的現狀及原因。共發放問卷40份,有效問卷36份,問卷的有效率為90%,具有代表性。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我們得出以下總結:①86%的學生認為教師課堂授課內容以教材和應試為主,中國文化相關的主題涉及較少,即便有所涉及,也缺乏全面性;②92%的學生對學習中國文化有興趣,并認為有必要設置相關課程和相關講座等活動;③90%的學生表示自己在傳統文化的表達上能力不足,無法有效地進行表述和交流。以上這些調查數據為研究“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原因以及解決途徑提供了有效的參考依據。
3.對7位教師進行調查問卷,對于問題“您認為學生不能準確用英語語言表達中國文化的原因是什么”,60%的教師認為是此項內容沒有納入考試內容;在“您對現階段所使用教材中所包含的中國文化的內容是否滿意”方面,60%的教師表示很不滿意,30%的教師認為不滿意。大部分教師認為,中國文化內容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不足是由于課時有限、任務繁重,以及擔心無法按時完成授課計劃等原因造成的?!皩⒅袊幕谌胝n堂教學確有必要,但這首先需要教師具備敏銳的意識和表達能力,這無形中會增加額外的備課負擔。”通過教師訪談,我們發現,在大學英語課堂上,能否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思想素養,教師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五)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的原因分析
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語言是文化的傳播媒介和交流工具,沒有文化的語言無法形成健全的語言體系。對于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出現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我們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社會意識影響。在全球市場飛速發展和經濟結構大改革的背景下,社會越來越傾向于實用和功利性,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價值觀有所沖突。很多學生忽視了本土文化,錯誤地認為英語語言學習比文化學習更重要,尤其是在出國留學風潮的影響之下,不少學生將精力放在英語等級考試和國際英語考試上,不關注也較少涉獵與中國文化相關的知識,側重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探究。
2.考試制度影響。我國一直執行的考試教育體系被認為是一種檢驗教學成效的有效途徑,在此模式影響下,教師、家長和學生都為了追求高分數而對課程大綱的理解有失偏頗,過分重視獲取語言知識而非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意義?,F如今,在英語教學中各種類別的考試大多只是對語言基礎能力的評估,很少關注對中國文化知識的價值評估。
3.英語教材和英語課程結構體系的影響。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中西方文化的課程設置出現了明顯的失衡,這種失衡在教材選擇以及授課內容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當前采用的英語教科書主要聚焦于英語國家的文化特性和生活習俗,而較少涉及與中國文化有關的知識。教師一般會將主要精力集中在講解外國文化,而忽視了對本國文化的傳授。由此,學生對中國文化的重要性和價值缺乏充分的認知,沒有真正地深入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社會、經濟、思想等諸多方面,使得他們在使用英語表達時因無法透徹理解而不能應用,無法有效進行跨文化交流。
4.大學英語教師母語文化意識的欠缺。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僅要充當教學的主導者,還要扮演中國文化的重要推廣者。然而,當前中國許多英語教師都是在考試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的中國文化素養有所欠缺。這主要體現在他們對英美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主要來源于書籍,這種間接地了解在理解深度上還存在不足。有些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語表達,對不少英語教師而言具有挑戰性。如果一名教師沒有足夠的文化意識認識會導致他的英語教學只是一種語言授課。這會降低課堂的效率,甚至會導致學生無法恰當地使用語言發聲,阻礙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
三、針對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問題的措施建議
為了解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問題,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我校英語教學實際,筆者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議。
(一)培養正確的語言文化觀,構建良好的語言文化氛圍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我們應該牢記并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語言文化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反思中西文化的異同,才能培養文化自信與民族自信。通過建立中西方文化溝通的橋梁,我們可以更清晰準確地展示出中華的人文歷史,向世界展示文明大國的精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對比分析,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從詞匯、句法表達等方面對比不同的文化內涵,還可以設計一些有意義的主題活動,例如,舉辦中國文化講座和傳統文化詞匯比賽等。這樣既能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和渠道了解中國文化,也能激發他們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的積極性,從而提升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重新設計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和評估標準,引入或編寫中國文化教材
在大學英語課程教材編寫方面,既要涵蓋西方文化知識,也要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以此推進英語教學的創新。在編寫閱讀類教材時,應著重將能反映中國文化內容的優質文章及其譯文納入其內;在聽說課程教材的編寫過程中,則設置一些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聽力和口語話題。這樣學生就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英文表達的中華文化素材,既能夠增強他們用英文描述中華文化的技巧,也能防止在表達中華文化時遺漏文化細節。同時,我們還需要改進大學英語的評價體系,課程負責人或教師應該合理設置考核的內容和形式,增大文化知識考核的比重,設計以中華文化為主題的任務和作業,多元評價學生文化學習能力,使大學英語考核評價更加具有實用性。
(三)提升大學英語教師的母語文化素養
作為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師,其課堂教學傳授給學生的不僅是字詞句等基礎知識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跨文化的意識和能力。這意味著教師不僅需要對自己的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同時需要對其他文化有一定的見識——教師具備雙向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才能有效地在教學中融入文化元素,引導學生理解和欣賞不同的文化,從而提高他們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成為具有全球視野的人才。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教師應該革新傳統的教學模式,重視培養學生對母語文化的認識,并鼓勵學生用英語來講述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以此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為祖國發聲。
四、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解決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教育部門應與高校和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培育學生正確的語言文化觀念,構筑能提升學生語言技巧的環境,改革課程設置、評估標準,優化教材,鼓勵學生在學習和實際操作中用英語準確地傳達和推廣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故事,推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宋伊雯,肖龍福.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現狀調查[J].中國外語,2009(6):88-92.
[2]張琨,孫勝海.“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對大學英語教材編寫的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7):105-107.
[3]王艷芳.新時代背景下提升非英語專業大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輸出能力的策略[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1(5):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