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許多學生因為接觸英語機會較少,在面對課堂中的英語知識時,會出現不知所措、不敢開口表達的問題,這種問題是剛剛接觸英語知識的學生普遍存在的。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教師應在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借助故事的多樣性降低學生學習英語的難度,提高其英語學習效率。對此,本文從創設故事情境、選編故事內容、有效分享故事、合理設計授課、組織拓展活動等五個方面著手,分析如何提高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效率。
關鍵詞:故事教學法;小學英語;應用意義與策略
作者簡介:姜艷華(1985.01-),女,甘肅民樂人,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金山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故事教學法是指以各種形式的故事內容為教學素材,帶領學生在故事中學習英語知識、鍛煉英語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教學方法適合剛接觸英語知識的小學生,可以激活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他們建立掌握英語知識的信心,同時還可以拉近師生距離,提高英語授課效率。故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故事教學法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實現故事教學法下英語課堂的高效化建設。
一、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一)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
故事教學法是以故事為內核而開展的一種教學活動,對學生而言,故事的內容性、趣味性可以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借助故事內容實現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許多教師在進行英語授課時,主要是以讓學生記住單詞、短語等基礎知識為主。在此過程中,便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學生死記硬背,不會運用英語知識;變成啞巴英語,學生不會英語口語表達等。對此,故事教學法的運用,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改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認知,讓學生能夠懷著興趣學習英語知識,從而在充滿趣味性的故事環境中,熟練掌握與運用英語知識。
(二)有助于拉近師生距離
師生關系的好與壞、遠與近都會對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學效率的提高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傳統英語課堂中,由于教師的嚴厲,許多學生在面對教師時,更多情況下是一種敬畏的心理。而這種心理的長時間存在,會導致學生越來越不敢和教師交流,就會使得課堂教學中,學生在面對教師的提問時,展現出一種畏縮的狀態,這不利于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和學習效率的提高。因此,借助故事教學法的運用,教師可以扭轉上述局面。在故事教學法下,教師需要通過講述故事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教學態度,變嚴厲為和藹可親,讓學生敢于同教師交流、互動。這樣,師生關系才能進一步拉近,且學生也能在和諧環境中實現英語學習效率的提升。
(三)有助于提高授課效率
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授課中,課堂教學效率無法實現提升,主要是因為教師運用的教學方法存在問題。在傳統英語課堂中,教師在每次教學中,都需要反復提及同一知識點,一方面是該知識點可能是重點內容,而另一方面則是該知識點學生沒有做到熟練掌握,需要教師多次提及。不論是哪一種原因,都是教師授課效率不足的表現。而在當下的英語課堂中,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重視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這就要求教師要調整教學手段,更新教學方法。故事教學法便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該教學法的運用,可以將枯燥的知識內容進行趣味處理,使知識點藏在故事中,學生在解讀故事時便可實現對知識點的掌握,并且可以做到對知識的透徹理解。這樣,授課效率便可以獲得提高。
二、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設故事情境,調動學習欲望
在實施故事教學法時,教師需要先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想要聽教師講英語故事。因而,教師需要創設故事情境,以情境下的良好氛圍對學生進行感官刺激,以達到調動學生學習欲望的目的。
以人教PEP版三年級下冊Unit 1“Welcome back to school! ”中的“Let's learn amp; Let's chant”為例,在這兩部分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完成對詞匯UK、USA、China、Canada的認讀與掌握,并學會運用“I'm...”“I'm from...”介紹自己,同時學生需要對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標志性建筑物有一定的了解。為此,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英語故事情境,將學生帶入到不同的國家中,完成知識的學習。首先,教師可以從學生非常熟悉的中國標志性建筑物入手。如先展示著名的建筑物長城——The Great Wall、故宮——The Forbidden City,在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分享關于這兩個建筑物的小故事。關于長城,許多學生會知曉其氣勢恢宏、建筑雄偉的特征,而長城在建筑時,也衍生了許多民間故事,如流傳最廣的孟姜女哭長城、山羊馱磚等。在介紹故事時,教師可以側重故事的啟發性與趣味性,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樣,在介紹英國、加拿大等國家的著名建筑時,教師也可以采樣同樣的介紹方法。其次,在完成故事情境的創設后,學生需要在情境中掌握不同國家的標志性建筑物。對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化身故事講述人,根據情境中的內容,按照自己的理解再次介紹不同國家的標志性建筑,以此強化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程度。
因此,在實施故事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應從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開始,設置故事情境,讓學生先入為主地對英語內容產生興趣,而后在后續知識的學習中做到對學習目標的掌握。
(二)立足教學實際,選編故事內容
在英語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時,教師所選用的故事素材應符合現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即學生對教師講述的故事能夠產生一定的共鳴,并且可以借助對故事的理解,深化對英語知識的認知。基于此,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立足教學實際,以學生為教學中心,對故事內容進行合理的選編,使故事內容可以發揮其應有的效用。
以人教PEP版三年級下冊Unit 2“My family”中的“Let's talk amp; Let's play amp; Let's learn”為例,在本部分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學會認讀詞匯grandfather、grandpa、grandmother、grandma、brother等,并可以運用句型“Is he/she your...? Yes, he/she is. No, he/she isn't.”,準確詢問家庭成員的身份。對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選編學習故事。在選編的故事中,教師應注重家庭成員間的溫情,讓學生感受到一家人之間存在的溫暖感。在選擇素材時,筆者建議教師選擇電影《弱點》(The Blind Side)中的部分片段,引導學生認識家庭對人成長的重要性,并看到主人公奧赫是如何一點點融入新家庭中,并逐漸在新家庭的治愈下展現自己的特長的。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brother、sister等詞匯,并借助學生對電影片段的興趣,進一步為學生介紹家庭人員關系的基本譜系圖,即教材中“Let's learn”的內容。在介紹中,教師可以發掘學生身上的故事,即學生與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等相處中發生的故事,讓其與同學分享。采樣這樣的方式,既可以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將英語知識與生活實際進行關聯學習,也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讓教學更豐富。
因此,開展故事教學法下的英語教學活動,教師需要做到立足教學實際,選擇與學生貼合的故事素材,這樣,既可以啟發學生,也可以提高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三)重視技巧運用,有效分享故事
在運用故事教學法開展英語教學時,教師還應注重對故事講述技巧的把握。對于教師而言,在講述故事時,應做到語氣自然親切,注意神態與肢體語言的運用,及時觀察學生是否理解講述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實施的故事教學法才會更有效果,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
以人教PEP版三年級下冊Unit 3“At the zoo”中Part A部分的教學為例。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完成兩個方面知識的學習:第一,幫助學生掌握fat、tall、short、thin等詞匯;第二,準確運用句型“Look at that...”“It's...”描述動物或其他事物的特征。首先,根據教材“Let's talk”與“Let's learn”部分插圖可知,動物園中有猴子——monkey、長頸鹿——giraffe、小熊——bear等動物。對此,為了讓學生能夠對插畫中的知識點感興趣,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動物分享故事。如以動物園中的猴子為例,在故事分享中,教師可以先指向猴子,并提問學生“Class, do you know what animal this is? ”引導學生大聲說出“Monkey”。接著,教師繼續延展關于猴子的故事。“Class, what mythical figure do you think of when it comes to monkeys?”,這便將神話故事中的“孫悟空”與課文中的小猴子進行關聯,強化學生對猴子的認知,并引導學生運用重點句型說出自己印象中猴子的特點。然后,教師再適當分享猴子的趣事,如小猴子喜歡和游客嬉鬧、喜歡吃桃子等。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語氣、語調上的調整,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進而獲得最大的教學效果。
對故事講述技巧的把握,也是提高故事教學法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故而,教師需要借助故事講述的節奏感,引導學生完成知識內容的學習,實現他們對重點詞匯與重點句型的掌握。
(四)合理設計授課,提高故事效果
在運用故事教學法的過程中,故事適用的教學階段也是教師應重點思考的問題。具體而言,這是指對故事的講述是運用在課程導入階段,還是運用在課程教學階段。不同階段對故事的講述存在一定的區別,最終達成的目的也存在差異。
比如,在講述人教PEP版三年級下冊Unit 3“At the zoo”中Part C部分知識時,因為這部分內容本身便是“Story time”,因此,教師只需要借助具體的內容引導學生完成相應的知識學習即可。而將故事設置在課程的最后部分,筆者認為有幾個原因:第一,可以幫助學生緩解壓力,在最后的輕松一刻中,完成知識學習;第二,通過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前面學習的知識內容進行趣味總結,有助于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第三,借助“Story time”,教師可以進一步建立起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基于此,教師需要重點關注這部分知識。在故事中,借助Little fox與Teddy bear的對話,可以知曉小熊對所有動物很熟悉,能夠準確說出tiger、lion、fox、wolf、zebra、horse等動物的名字。在學習故事的過程中,學生也需要像Teddy bear一樣,能夠做到對動物名稱的記憶與運用,并可以根據圖片準確說出動物的名字。達到這樣的效果,學生便實現對本單元知識的有效掌握。
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重視對故事適用教學階段的選擇,讓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都能夠借助英語故事實現對英語知識的有效認知,達到英語能力的提升。
(五)組織拓展活動,實施故事表演
在故事教學法下,教師實施的英語教學活動,既要促進學生扎實掌握基礎英語知識,也需要鍛煉學生的英語能力,如表達能力、角色扮演能力等。對此,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故事表演,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并模仿角色的口吻進行表達。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參與其中,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以確保故事表演能夠順利進行。
以人教PEP版三年級下冊Unit 4“Where is my car?”為例。在本單元Part A和Part B 的學習中,學生都需要進行對話。如在Part A的“Let's talk”這部分中,學生會學習關于以尋找“pencil box”為主的對話故事,而在Part B的“Let's talk”中,學生需要完成以“cap”為主要談論對象的對話故事。這兩個對話故事中都有完整的故事線,并且學生需要重點掌握的句型也都有涉及,如“Where is ...? ”“Is it in +事物”“Yes, it is./No, it isn't.”,等等。對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對這兩部分的對話故事進行拓展性改變,進一步增加適當的情境,或者聯系學生身上發生的真實事件,而后再以角色表演的形式進行演繹。對此,教師應負責故事內容的改編,將學生在出門前經常找不到東西的情形進行生動的刻畫,而學生在演繹中,則需要對自己要表述的英語句子進行練習,確保能夠流暢表達。在故事表演中,教師可以適當增加對話內化,如詢問map、ruler、orange、box等物品的位置,讓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此外,在故事表演中,學生不僅能夠實現對詢問事物的句型與詞匯的掌握,還能夠進一步理解under、on、in等表示物品方位的詞語,并達到準確運用。
因此,組織學生進行拓展活動,實施故事表演,需要教師有效組織、合理設計,學生認真準備、積極參與,以確保活動表演的有效性,進而助力學生在練習中實現知識的充分記憶與有效運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筑牢英語知識基礎是學生學好英語的關鍵。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應圍繞如何筑牢學生英語學習基礎而展開。在文章中,筆者分別設計了五種不同形式的教學策略:創設故事情境,調動學習欲望;立足教學實際,選編故事內容;重視技巧運用,有效分享故事;合理設計授課,提高故事效果;組織拓展活動,實施故事表演,旨在提高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實現英語教學的高效化、優質化。
參考文獻:
[1]楊鳳琴.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小學生(上旬刊),2023(1):70-72.
[2]包玉鳳.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甘肅教育研究,2022(8):127-129.
[3]魏琦.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學生英語,2022(6):114-115.
[4]邱月.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應用[J].吉林教育,2021(36):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