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韻吟
[摘要] 繪本已經逐漸成為學生童年閱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繪本走進小學的語文課堂能夠營造積極、愉悅、有教育意義的課堂氛圍,把學生置于學習與探究的中心。本文總結出,用開放式的提問推進閱讀的進程,用多種形式表達閱讀的感受,用巧妙的停頓創(chuàng)造想象的空間等一系列繪本教學策略,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 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材料;教學策略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繪本,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將圖畫語言、口頭語言轉換為書面語言,提升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閱讀理解能力。同時,融入繪本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對學生的積極情緒、邏輯思維、觀察力、想象力的發(fā)展都能起到促進作用。
一、繪本教學的材料選擇
繪本的類型對閱讀質量有很大的影響,決定著閱讀的內涵與外延,但不是每一本繪本都適合學生閱讀,也不是別人推薦的書單就能符合本班學生的“口味”??梢哉f,在眼花繚亂的繪本作品中,如何選擇合適的繪本材料并將其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尤為重要。
第一,故事要有趣味。優(yōu)秀的繪本往往能抓住最基本的人性特點,展現(xiàn)人性中的真、善、美,引起讀者的積極情緒。實施繪本教學時,教師選擇的繪本,其故事情節(jié)不能過于拖沓,要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學生注意力保持時間來選擇故事的長度。
第二,插圖要有內涵。繪本中的圖畫能讓故事變得生動和豐滿起來。澳大利亞作家尼克·布蘭德創(chuàng)作的繪本《你跑錯書了》講述了一個叫尼古拉斯的小男孩想介紹一本書給大家,結果不斷有人跑過來“搗亂”,要跑進他的“書”里,他一遍遍地驅趕,可大家就是耍賴不走。這本書的畫面極具張力,學生在閱讀時,能沿著插圖所帶來的豐富意向讀懂故事,尼古拉斯的羞怯、不滿、憤怒、失望全都躍然紙上。學生通過一幅幅插圖的品讀,自由自在地走進繪本的世界,走進人物的內心。
第三,話題要有共鳴。如果故事里面的場景、人物、用具、生活方式和學生有某種關聯(lián),學生就會對這個故事更有興趣。關于親子關系的趣味讀本有《朱家故事》《大猩猩》《媽媽,你好嗎》,同伴關系的讀本有《我愛交朋友》《威利和朋友》,生命教育的讀本有《長大做個好爺爺》《阿貍媽媽》,童年愿望的繪本有《小恩的秘密花園》《大腳丫跳芭蕾》……通過品讀這些經典繪本,再聯(lián)系自己的日常生活,學生就會產生更強的共鳴。
二、繪本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部電影短片的呈現(xiàn),需要有臺詞、鏡頭、燈光、布景的運用與結合,好的繪本亦是如此。繪本一般都有封面、環(huán)襯、扉頁、正文、封底等組成部分,其中的細節(jié),如色彩的明暗、線條的曲直、文字排版形式的變化,都隱藏著無窮的秘密。在繪本教學中,我們所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繪本只是“繪本的入口”,真正的繪本應當是學生在閱讀時自己想象并創(chuàng)造出來的“那一本”。要想達到這樣理想的繪本教學樣態(tài),教師可采用如下策略:
1.用開放式的提問推進閱讀的進程
在繪本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開放式的提問:你們以前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嗎?你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是怎么做的?你們小時候這樣玩過嗎?你們是怎么玩的?你們害怕的事情又是什么呢?
在教學繪本《朱家故事》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關注封面,讓學生觀察圖片中媽媽的表情及細節(jié),指導學生讀好“媽,早餐呢?快點兒”這句話。學生在朗讀時,都紛紛提高了音量。緊接著,學生就發(fā)現(xiàn)接下來媽媽沒有表情,垂頭喪氣,很不開心。爸爸的影子此時也變成了豬,因為爸爸很懶,所以影子成了豬頭。學生迫不及待地繼續(xù)搜索“豬”的影蹤,由此,推進到接下來的故事情節(jié)。
繪本《朱家故事》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和觀察力的非常好的范本。“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你現(xiàn)在心情怎么樣”這樣開放式的提問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給出多元的回答,繼而,學生能更好地沉浸其中,獲得真實的閱讀感受。
2.用多種形式表達閱讀的感受
不同學生對同一部繪本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在繪本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多種形式來表達閱讀時的感受。
對于繪本《古利和古拉》,故事的主人公用雞蛋做成了金黃色的大蛋糕后,森林里的小動物們聞到香味都跑來吃了,文字是這么描述的:“那個好吃勁兒啊,就別提了!剩下的,只有凈光光的大鍋和打雞蛋的空殼。咦,猜猜看,古利和古拉用蛋殼做了什么呢?”小動物們會用空蛋殼做什么,可愛的作者并沒有馬上告知讀者答案,而是進行了一個巧妙的翻頁設計,讀者則要通過翻頁才能揭曉答案。這個翻頁前的設疑,有助于學生展開想象,預測古利和古拉接下來會用空蛋殼做什么。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生命教育或多或少是存在缺失的一環(huán)。當親人離世、親情疏遠,我們如何把這么沉重的主題傳達給學生?繪本《長大做個好爺爺》就是一節(jié)難得的生命教育課,生命的終結并非完結,它會以另一種方式延續(xù)下去。
在這節(jié)繪本課上,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觀察,爺爺家都有什么,柔軟的坐墊鋪在小小熊的凳子上,而自己卻沒有,爺爺一定特別特別愛小小熊。爺爺和小小熊講了年輕時的故事,那同學的爺爺有沒有講過什么趣事呢,趕緊和大家分享。當讀到“爺爺睡得很沉很沉,好像不會醒來”,學生立刻陷入了一種悲傷的情緒中,這時誰都沒有說話,學生都在思索,仿佛身臨其境。教師可以繼續(xù)引導,爺爺閉上眼睛時,嘴角還是笑著呢,爺爺離開時一定沒有痛苦。繪本課結束的時候,可以請學生也設計一個屬于你和家人的“樂園”,用文字、繪畫或手工等形式均可;讓學生說一說,你會和家人在“樂園”里做什么,從而將單純的繪本教學延伸至生命教育的維度。
3.用巧妙的停頓創(chuàng)造想象的空間
作者在編寫故事時,都會考慮讀者的閱讀期待,恰當?shù)拈喿x節(jié)奏,可以讓繪本更有吸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找到這些節(jié)點,給予時間讓學生充分想象和表達。學生腦海中浮現(xiàn)的故事一定能讓課堂精彩紛呈。
以繪本《阿貍媽媽》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讓學生關注這本繪本的扉頁,上面寫著“獻給依然相信童話的人們”,立刻把學生引入童話的氛圍中。接著,教師讓學生在關注文字的同時,也要關注圖中的飛鳥、落葉、夕陽和暗淡的色彩,在教師的一步步引導下,夕陽的光輝、漸遠的飛鳥、飄落的樹葉仿佛把悲傷帶進了學生的心里。學生體會到,原來繪本不僅可以用文字來表現(xiàn)人物的心情,還能通過環(huán)境描寫讓我們處處見到阿貍的悲傷。于是,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多關注書中的小細節(jié),發(fā)現(xiàn)繪本故事的規(guī)律,特別是圖中的環(huán)境描寫,仔細品讀,就會收獲不一樣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