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校治理體系的不斷創新,特別是“一站式”學生社區的建設,“楓橋經驗”在高校基層治理中展現出了新的活力和應用價值。研究發現將“楓橋經驗”融入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深入總結、發展和推廣“楓橋經驗”基層治理方法,可以為德治、法治、自治和數治相融合的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基層治理提供學理支撐,在發掘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核心內涵和時代特色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楓橋經驗”;“一站式”學生社區;四治融合
收稿日期:2024-05-14
基金項目:“2023年度內蒙古財經大學黨建帶團建研究專項課題”(DTY2324)階段性成果;2022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知識產權專項計劃項目“知識產權培訓基地建設”資助。
作者簡介:杜青松(1985-),男,內蒙古赤峰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engqiao Experience”
into the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Construction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u Qingsong
(School of Law,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ohhot 010070)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governance systems in universities,particularl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ies,the “Fengqiao Experience” has demonstrated new vitality and application value in grassroots governance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This study reveals that integrating the “Fengqiao Experience”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ies in universities—by summarizing,developing,and promoting grassroots governance methods—provide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ombining moral governance,legal governance,self-governance,and data governance in these communities.Additionally,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uncovering the core connotations and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ngqiao Experienc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Fengqiao Experience”;“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integration of governance types
“楓橋經驗”源于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的社區治理實踐。[1]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一面旗幟,為基層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為實現推進社會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目標、打造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供了借鑒。
高校學生社區是學生維持正常學習和生活的重要教育教學陣地,不僅對維護學生正常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我國高校立德樹人、思政育人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2]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和社區建設的發展,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成為學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3]即將學校的教育管理資源、服務資源以及文化資源等整合到學生生活的社區中,以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服務。這種模式的特點在于其綜合性、集中性、全方位和一體化的服務優勢,符合現代教育理念。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通過整合學校資源、發揮社區教育功能、激發學生主體性和參與性意識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已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優化學生生活環境、提升教育服務質量的重要舉措。但是,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也面臨著突出的問題。學生參與度是衡量“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成效的重要指標之一。通過問卷調查、座談會等方式發現,不同高校在社區建設上的差異性較大,存在社區管理的專業化程度不夠、服務體系有待完善、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有待提升等問題。
研究發現將“楓橋經驗”融入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可以有效推動高校學生社區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等綜合管理模式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責任感,增強學生的社區歸屬感和認同感。通過加強教育管理模式創新、黨組織建設、學生參與度提升、服務體系構建、育人功能發揮、資源整合與利用等工作,[4]可以推動社區建設的全面發展和優化。
一、“楓橋經驗”融入“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的依據
(一)“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與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治理理念相契合
“楓橋經驗”核心理念涉及社區自治、基層治理和法治觀念,對于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基層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將“楓橋經驗”融入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基層治理體系可以促進高校治理體系的完善和創新。“楓橋經驗”強調社區自治,這與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中的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理念高度契合;基層治理的理念與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的網格化管理相符,有助于形成精細化、全面化的基層治理體系,以確保社區的安全、穩定,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有力保障;“楓橋經驗”倡導法治觀念,這與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中的校規校紀教育、法治宣傳等活動相呼應,通過加強法治教育,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促進學生依法參與社區治理,更好地維護社區的和諧穩定。
(二)“楓橋經驗”共建共享的理念與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理念相契合
共建共享強調的是多元主體的參與和合作,共同推動社區的建設和發展,確保成果能夠公平地惠及到每一個社區成員。共建共享理念體現了對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的重視。在高校學生社區治理中,除了學生本身,還需要調動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包括學校、家庭、社區等力量。通過加強溝通與協作,實現共建共享的目標。這些力量各自擁有不同的資源和優勢,通過共建共享的方式,形成合力推動社區治理的深入發展。共建共享理念有助于實現社區治理的民主化和公正性。在共建共享的過程中,各方需要共同參與決策和管理,確保社區治理的透明度和高效化。通過共同建設和發展社區,也能夠確保成果能夠公平地惠及到每一個社區成員。新時代“楓橋經驗”注重創新融合,將現代科技與社會治理相結合。通過建立學生信息管理系統、智能安防系統等,實現對學生社區的全面監控和管理。通過將這些理念與高校學生社區治理相結合,有效提升治理水平和效果。
(三)“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可以成為落實“楓橋經驗”的實踐范例
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高校學生社區治理中的應用,是將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方案與高校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夯實高校學生社區治理的根基。“楓橋經驗”強調政府、社會、居民之間的協同合作,通過調動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實現社會管理和服務的有效覆蓋,提供更為便捷、高效的服務。“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5]是將“楓橋經驗”應用于具體實踐的重要舉措。這種模式改革的目標是構建一個集預防、調解、法治于一體的綜合管理模式,實現基層治理的精細化、科學化和高效化。使高校能夠更有效地整合包括教育、管理、服務等資源,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便捷的服務,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目標。
二、“楓橋經驗”融入高校“一站式”社區建設的意義
針對高校學生參與社區治理積極性不高、社區管理模式待優化、網格化治理不夠精細等問題,“楓橋經驗”為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基層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6]
(一)黨建引領守牢平安社區底線
平安社區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維護師生安全、促進校園和諧的重要舉措。黨組織建設在社區管理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強調與學生自治組織的合作,保障師生的人身安全,促進學校的健康發展。黨建引領可以為平安校園建設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確保平安校園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平安校園建設也是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和體現,通過平安校園建設可以檢驗和提升黨建工作的成效。“楓橋經驗”強調了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領導力量。堅持黨建引領,推動黨團組織網格化,以小網格撬動大治理,全面了解校園“社情民意”,更好地解決學生“急難愁盼”。加強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倡導黨員骨干常態化深入學院、班級、樓棟,掌握學生思想動態,讓黨員骨干成為化解矛盾的“排頭兵”,排查化解矛盾糾紛。學生黨員是平安校園建設的重要力量,帶頭遵守校規校紀,帶動廣大同學共同維護校園安全和諧,推動平安校園建設工作有序開展。“楓橋式”平安校園建設既提高了治理效率和效果,又實現了學校基層治理的全面升級和創新發展。在黨建引領下,人才培養工作不僅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而且注重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乃至社區的整體建設。
(二)“楓橋經驗”賦能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在“楓橋經驗”中,德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教育中“德治為先”應當成為核心理念,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引領師生共同成長。高校學生社區作為知識的殿堂和人才的搖籃是道德傳承、文化創新的重要場所。通過加強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規宣傳,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協同一致,共同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其中師德引領是高校德治教育的重要一環,師生互動,共同提升德育效果,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學生在實踐中感悟道德的力量,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健康、積極向上的學生社區文化對于高校德治教育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引導和管理可確保校園文化與德治教育相得益彰。
(三)以法治為綱強化學生社區制度保障
法治是“楓橋經驗”的重要保障,這在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中也得到了體現。在當今社會,法治精神的培養和普及已成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學生社區法治化建設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更是培養學生法治思維和法治素養的重要陣地。為此積極促進學生參與校園法治事務。首先,鼓勵高校建立學生議校制度、參事制度和提案制度,這些制度為學生提供一個參與學校管理和決策的平臺。通過這些制度,學生可以就學校的發展規劃、政策制定、社區服務等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和歸屬感。其次,為了協調“一站式”學生社區的日常工作,高校可以鼓勵設立社區主任辦公會議等機制,確保社區工作有序開展和高效執行。通過這些會議和例會,各方及時溝通信息、交流經驗、解決問題,從而保障學生社區的平穩運行。第三,高校積極推動學生參與校園法治事務。組織學生參與校園法律知識的普及活動、開展法治文化建設,提高法治素養和實踐能力,營造濃厚的校園法治氛圍,為培養更多具有法治精神和素養的優秀人才創造良好環境條件。通過法律教育、法治宣傳等方式,規范學生的行為,維護社區的秩序和穩定。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促進學生依法參與社區治理,確保各項工作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四)自治管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全面發展
在新時代背景下,“楓橋經驗”的推廣和實踐為學生社區自治、學生參與社區管理帶來了啟迪。學生作為社區的主體,享有參與社區管理、決策和監督的權利,包括但不限于學業輔導、心理健康、就業指導等的集成管理和服務,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學習環境,實現學生自我價值的提升和社區治理的優化。指導成立學生自治管理委員會負責社區日常公共事務管理工作,進一步加強自治組織建設,提高學生參與度;完善自治管理制度,規范組織運行;建立健全監督機制,確保自治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性,推動社區治理的民主化、科學化、法治化。自治管理形式多樣,包括學生自我管理、學生組織自治、志愿服務自治等,提高社區的治理水平。高校學生社區自治管理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責任感,還能夠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為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做出積極貢獻。
(五)數字治理助力學生社區智能化管理
“楓橋經驗”中的基層治理理念與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的網格化管理相結合,形成了高效、精細的基層治理體系。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高校學生社區的管理與服務也面臨著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數字化治理不僅能夠提高管理效率,更能為學生提供更加精細化、智能化的服務體驗。高校學生社區網格化管理實現對學生社區的全方位、全時段覆蓋,確保學生社區的穩定與和諧。[7]智慧學生社區平臺集信息發布、互動交流、生活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為學生提供了便捷的線上社區體驗。平臺數據為社區管理提供決策依據,促進社區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自助服務終端集查詢、繳費、預約等功能于一體,為學生提供不間斷的自助服務體驗。高校學生社區通過線上平臺與線下實體的結合,無縫對接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全面、便捷的服務體驗。高校學生社區數字治理包括智慧黨建系統、智慧學生社區平臺、人臉識別門禁系統、精準數據分析、自助服務終端、一鍵直報程序、線上線下統籌發展以及個性化歸寢提醒等方面的應用與實踐,提高了社區管理的效率與水平,也為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保障。
三、結語
高校應充分借鑒“楓橋經驗”的社區自治、基層治理和法治觀念等核心要義,在黨建引領下,不斷推動“四治融合”,將自治、法治、德治、數治有機結合起來,因校制宜不斷創新和完善學生社區的基層治理體系,以推動高校社區治理的現代化和高效化,形成一套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高校學生社區治理模式,為高校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高校作為“楓橋經驗”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重要陣地,應繼續深化對“楓橋經驗”的研究與應用,為新時代高校社區治理的創新與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楓橋經驗”與新城鎮社會管理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付玉.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踐行路徑研究[D].江南大學,2019.
[3]張鳳翠,鄔志輝.“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J].社會科學戰線,2022(4):265-270.
[4]林森.基于現代書院制視角: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的構建路徑探究[J].教育進展,2023,13(12):9717-9725.
[5]鄧昌俊.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思政育人平臺構建及實現路徑[J].高校后勤研究,2023(11):54-56.
[6]張文顯,朱孝清,賈宇,等.新時代“楓橋經驗”大家談[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9,27(3):3-37.
[7]顧郁.高職院校浸潤式網絡素養培育機制研究[J].成才之路,2023(13):9-12.
(責任編輯" 吳烏英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