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民族地區高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并已成為推動鄉村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文章通過文獻查閱和實地調研,采用典型分析法,緊扣民族地區高校(以廣西財經商貿類高職院校為例)特點,描述我國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工作在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發揮價值引領作用及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意義,分析當前國內外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現狀,特別聚焦民族地區高校在資源、體系、大學生素質培養和政策支持等方面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在此基礎上,系統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工作的實踐路徑,包括構建多元協同培養機制、細化三維框架實施路徑和搭建“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服務平臺等策略,旨在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地方特色精準對接,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有效借鑒,進一步發揮民族地區高校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高校;民族地區;創新創業指導;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820X(2024)04-0283-05
0 引言
在全球經濟版圖的快速重構與科技浪潮的席卷下,創新創業作為驅動社會變革與經濟增長的雙引擎,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在歐美等經濟發達國家,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已步入成熟階段,構建了涵蓋課程體系、實踐平臺和孵化機制在內的全方位教育體系[1]。斯坦福大學的D. school教學項目以其前沿的設計思維教育聞名遐邇[2],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CITRIS項目專注于信息技術與社會需求深度融合[3],麻省理工學院的CDIO模式通過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作(Ope-rate)等完整流程[4],為大學生搭建從理論到實踐的橋梁。這些成功案例不僅彰顯創新創業教育的多元魅力,更為全球高等教育領域樹立標桿,為高校培養人才提供寶貴的啟示與借鑒。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尚處于初級階段,其間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但同時也呈現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尚不健全,實踐指導與學科支撐力度不足,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難以有效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創業熱情[5-6];另一方面,大學生群體在創業過程中普遍面臨定位模糊、素質欠缺和鄉村情懷薄弱等挑戰,難以將個人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緊密相連[7-9]。此外,政府在政策引導、環境營造和資源投入等方面未能充分激發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力和潛力,尚具有優化空間[10]。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區高校作為連接地方經濟社會與高等教育的關鍵節點,其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工作的成效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與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1-12]。目前,針對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系統性研究極少,理論與實踐脫節問題尤為突出。文章著眼鄉村振興戰略支點,聚焦民族地區高校,服務廣西區域經濟發展需求,通過文獻查閱和政策解讀,實地調研廣西財經商貿類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指導工作的狀況,收集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工作的具體形式和成果數據,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廣西不同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工作的現狀、優勢與不足,剖析創新創業指導工作的短板及困難,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導路徑與策略,以期為我國民族地區高校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及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提供新的視角與思路。
1 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工作的意義
1.1 完善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精準化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構建民族地區高校本土化的創新創業教學內容體系,充分融入廣西獨有的歷史脈絡、文化精髓及傳統工藝等本土化元素,使創新創業教育與地方經濟文化特色實現精準對接。將家國情懷、鄉村振興下責任與擔當及文化傳承等價值觀深度植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構建有利于開展系列專項就業工作的特色指導體系,利用高校課程體系支撐和政府政策扶持,提升服務鄉村創業知識儲備,優化民族地區大學生創業環境,打造結構優化的創新創業學科體系。這種精準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可提高創新創業教學課程的精細度和針對性,還可確保創新創業知識需求與教育資源精準匹配,既增強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也極大地提升其返鄉就業的意愿和就業率,使大學生的就業收入、福利待遇、職業發展空間、工作環境和就業滿意度均得到顯著提升,為鄉村地區輸送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其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
1.2 發揮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指導工作體系的價值引領作用
隨著創新創業指導工作的深入實施,其在價值引領和助力國家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發展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通過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和情懷教育相結合,不僅可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還可促進創新創業教學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同時,通過開設鄉村振興創新創業項目特色孵化課程及建立大數據創新創業服務管理平臺等舉措,可有效提升鄉村創新創業項目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豐富本土化創新創業教學指導資源,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從而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高質量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1.3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與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工作的推進,可直接對接鄉村振興的實際需求,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通過引導大學生將創新創業項目聚焦鄉村產業升級、生態農業、鄉村旅游和文化傳承等領域,不僅解決鄉村經濟發展中的實際問題,還推動鄉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提升鄉村地區的整體競爭力,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打下堅實基礎。
1.4 構建協同創新的生態系統
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工作的推進,能促進政府、企業、高校及社會組織間深度合作與協同創新。通過構建多元協同的培養機制和創新框架,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深入發展。這種協同創新的生態系統不僅能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和資源支持,還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為區域經濟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 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工作現狀
2.1 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完善
當前,廣西地區財經商貿類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的硬件、軟件投入少,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滯后,課程缺乏學科交叉和專業融合,特別是針對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和經濟發展緊缺專業人才所需的專業知識較匱乏,導師人才成長平臺缺乏和成長路徑窄,創新創業激勵機制不健全,大學生創新意識不夠。盡管大部分高校已普遍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層面,仍表現出明顯的體系性缺陷。一方面,缺乏系統化和科學化的創新創業實踐指導體系,導致大學生在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間難以有效銜接,創新創業能力難以得到充分鍛煉[13]。另一方面,創業學科工作體系尚不健全,課程體系單一和內容陳舊,難以滿足大學生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更難以適應鄉村振興戰略的復雜性和多樣性[14]。
2.2 創新創業資源匱乏
資源是制約民族地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經濟條件和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等因素的限制,廣西地區財經商貿類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起步較晚,精準化程度較低,存在資金短缺、師資力量不足和實踐平臺匱乏等問題[15],難以完美融合到高校育人體系中。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不符、專業與創新創業融合不夠、創新創業實踐體驗欠缺、大學生服務農村情懷不足,以致服務鄉村振興系列專項就業工作成效不佳,直接導致創新創業教育在課程資源、教學設施和實踐機會等方面的嚴重不足,難以為大學生提供全面深入的創新創業體驗。
2.3 大學生創業素養存在短板
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的主體,其創業素養直接決定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效。目前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普遍存在創業定位模糊和素質儲備不足的短板。其中,廣西地區財經商貿類高職院校對大學生振興鄉村的職業規劃意識薄弱,還未做到在培養其雙創能力的同時提升大學生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識。創業定位模糊表現在現有的實踐教學偏重于技能培訓,創新創業教育與社會服務間的銜接不夠緊密,未能適應鄉村振興所需人才的多樣性、復合性、應用性和成長性需求,難以提供有效的就業幫助與指導,致使大學生缺乏清晰的職業規劃和創業愿景,導致鄉村振興面臨人才供需不匹配的現實困境。素質儲備不足表現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心理素質等方面難以應對創業過程中的各種挑戰和風險[16]。
2.4 政府與社會支持存在局限性
政府和社會在推動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當前政府政策的宣傳力度和落實力度尚顯不足,政策同質化現象嚴重,難以形成有效的政策合力[17]。同時,社會資源的整合和利用也不夠充分,缺乏為大學生提供全面、系統的創新創業支持和服務平臺[18]。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的創業信心和動力,制約其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綜上所述,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工作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仍面臨諸多難題。為了破解這些難題,高校需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教育和指導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豐富課程資源和實踐平臺;政府需加大政策支持和宣傳力度,優化創業環境,為大學生返鄉創業提供更多便利條件。同時,社會各界也應積極參與共同探索創新創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新路徑[19]。只有這樣,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3 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工作的實施路徑
3.1 構建多元協同培養機制的創新框架
構建多元協同培養機制的創新框架首先聚焦構建多元協同培養機制,以打破傳統教育壁壘,促進政府、企業、高校和社會組織間深度融合與資源共享。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廣西地區財經商貿類高職院校應以政策引導為先,企業參與為核心,高校主導為軸心,社會支持為基石,形成多方聯動的合力,共同設計并實施符合民族地區特色與鄉村振興需求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和實踐項目,尤其重視對民族文化的挖掘與傳承,將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培育具有民族文化自信和創新精神的新時代青年。通過政府提供政策和資源支持,企業參與課程開發和實踐指導,高校引領教育創新和人才培養,社會組織提供平臺和社區服務,構建一個涵蓋政策引導、企業參與、高校主導和社會支持的多元協同培養機制,旨在打破教育、產業和社會間的界限,促進知識、技能與文化跨界融合,為鄉村振興輸送具有創新能力和民族情懷的高素質人才。
3.2 細化基于三維框架的創新路徑
該路徑包括3個方面內容。(1)鄉村振興戰略引領:明確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綱,深入分析民族地區在產業發展、生態治理和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獨特需求,將創新創業教育與這些具體需求緊密結合,確保教育成果能直接服務于鄉村振興實踐,推動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深度融合。(2)民族地區創新創業工作指導:針對民族地區特有的資源稟賦和市場環境,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創新創業指導策略,包括但不限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財務支持,建設孵化基地為創業團隊提供物理空間和資源對接,舉辦創新創業大賽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提升創業項目的可行性和市場競爭力,以此構建全方位的創新創業支持體系。(3)高校人才培養路徑探索:深入探索適應民族地區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和強化實踐教學,引入行業導師提供實戰經驗分享,實施項目驅動教學以提升解決問題能力,將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確保大學生畢業時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還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能迅速適應并貢獻于鄉村振興事業,成為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繁榮與社會進步的生力軍。
3.3 依托東盟區位優勢,搭建“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就業指導平臺
結合“十四五”發展規劃要求,以學生為中心,以服務鄉村振興為重心,聚焦廣西財經商貿類高職院校所處的東盟區位優勢,搭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和高度融合的就業指導平臺。充分利用廣西地區毗鄰東盟國際合作區域的獨特地理優勢,不僅著重于大學生在校期間創新創業能力的全面培養與提升,還進一步將影響力擴展至家庭層面,通過組織家庭訪談和創業理念宣講活動,增強家庭成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解與支持,構建起堅實的家庭后盾。同時,平臺積極整合社會資源,舉辦校友成功經驗分享會和企業實地考察與對接會等多元化活動,有效拓寬大學生的社會視野與就業創業渠道,促進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深度融合,加深家庭、學校與社會間的緊密聯系,形成三者間資源互補和優勢共享的良性循環。
3.4 優化創新創業育人目標落地保障機制
為確保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實施和育人目標的順利達成,需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機制,包括制定科學的評價體系,以定期評估和反饋創新創業項目的進展與成效,確保教育質量和方向的準確性;建立激勵機制,通過物質與精神雙重獎勵,表彰表現優異的創新創業項目和積極參與的大學生,激發大學生持續創新的熱情;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提升教學的實用性和前瞻性;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平臺讓大學生獲得更多實踐機會和潛在就業崗位,促進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通過這些多維度的措施,不斷優化創新創業育人環境,不僅可顯著提升民族地區財經商貿類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數量與質量,還能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和人力資源,展現教育在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4 結語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宏偉藍圖中,民族地區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工作實踐與研究已展現其獨特的價值和深遠意義。通過構建多元協同培養機制、細化三維框架實施路徑和搭建“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服務平臺,并優化創新創業育人保障機制,可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指導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操作指南,積極促進鄉村經濟與社會發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深入實施和創新創業教育的不斷發展,民族地區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工作將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應繼續深化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不斷創新教育模式和方法,解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困境,培養大學生服務鄉村和貢獻社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參考文獻:
[1] 李雙壽,李樂飛,孫宏斌,等. “三位一體、三創融合”的高校創新創業訓練體系構建[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2):111-116.
[2] 楊建新,孫宏斌,李雙壽,等. 美國高校創新教育實驗室和社會創客空間考察[J]. 現代教育技術,2015,25(5):27-32.
[3] 劉文杰. 高校創新創業文化建設的三維向度[J]. 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3(6):41-47.
[4] 呂玉玲,陳星毅,葉多多.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項目化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以福建第二輕工業學校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為例[J]. 職業技術教育,2021,42(5):37-42.
[5] 嚴光文,殷紅梅,陳小虎,等. 鄉村振興背景下欠發達地區高校“雙心五維四階”創新創業精準教育體系的實踐研究[J]. 高教學刊,2023,9(28):75-78.
[6] 李丹丹,李劍富. 創業事件模型視域下大學生村官創業意愿研究[J]. 創新與創業教育,2017,8(3):52-56.
[7] 高俊杰,劉愛君,楚蓓. 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有效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 中國商論,2019(10):232-234.
[8] 李書民,王景隆,杜家方. 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思考——以河南農業大學為例[J]. 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3(11):43-45.
[9] 李白羽. 鄉村振興背景下空間展陳設計課程多維融合教學改革與實踐[J]. 美術教育研究,2023(18):135-137.
[10] 高延玲,朱妍,郭曉輝,等. 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邏輯、困境與對策[J]. 河南農業,2023(27):4-5.
[11] 王坤,蘇凱越. 鄉村振興背景下“三化一鏈”大學生創新創業路徑探究[J]. 智慧農業導刊,2023,3(20):132-135.
[12] 趙林. 鄉村振興視域下“城歸”群體的補位路徑探析[J]. 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8(5):53-56.
[13] 金龍,袁亮,姬新培. 鄉村振興背景下非遺融入設計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探究[J]. 美術教育研究,2023(19):42-44.
[14] 高倉健,張華,潘宇航. 大學生公益創業服務鄉村振興:價值、困境與出路[J]. 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10):148-150.
[15] 李丹,謝曉剛,薛增迪,等. “雙高”背景下涉農高職院校專業人才推進鄉村振興路徑探究——以動物醫學專業為例[J]. 山東畜牧獸醫,2023,44(10):77-79.
[16] 于愛華,程芳梅,王美玲,等.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研究與思考[J]. 黑龍江農業科學,2023(10):100-106.
[17] 嚴光文,殷紅梅,陳小虎,等. 鄉村振興背景下欠發達地區高校“雙心五維四階”創新創業精準教育體系的實踐研究[J]. 高教學刊,2023,9(28):75-78.
[18] 張翠華,李曉志. 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設計,2023,36(18):121-123.
[19] 農建誠,韋銀幕,蒙家輝. 鄉村振興視域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績效多級模糊綜合評價研究——以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 智慧農業導刊,2023,3(18):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