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討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針對當前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體可行的改革建議。首先通過文獻綜述和現場調查法對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的現狀進行了全面的梳理,包括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師資力量等方面。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進一步闡述了改革的必要性,主要從適應稅法發展需要、滿足企業用人要求、提高學生競爭力三個方面進行論證。針對以上問題和需要,提出了四個主要改革路徑:優化課程體系并增加案例教學,引入網絡在線教學以拓寬教學渠道,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加強校企合作以接軌社會需求。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5-0151-03
引言
稅法課程作為各大高校財會類專業的主干課程,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在培養學生會計專業領域實際工作能力和應用技能的知識體系方面,有著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作用[1]。在全球化和數字化的背景下,稅法教育逐漸成為經濟學、法學和管理學交叉領域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優化教學模式、加快教學改革,使稅法課程能夠充分適應和體現國家經濟和金融的數字化、稅收征管程序和技術的信息化等最新變化,十分必要[2]。尤其是在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作為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未來就業競爭力。然而,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表明,當前應用型高校在稅法課程教學方面存在多種問題,如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手段單一、師資力量不足等。這些問題不僅制約了教學質量的提升,也影響了學生對稅法學科的全面理解和應用。因此,對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一、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一)課程設置存在不足
當前的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設置明顯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首先,課程內容往往偏向于傳統的稅法基礎知識,缺乏與時俱進的稅制改革和國際稅法的相關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對稅法全局性和復雜性的理解。其次,課程結構多為理論導向,缺少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案例教學和實踐環節[3]。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再者,評價體系多以閉卷考試為主,忽視了對學生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
在多數應用型高校中,稅法課程設置主要聚焦于基礎性的稅收原則和國內稅制,而相對忽視了與全球化和數字化經濟緊密相關的稅收問題,如國際稅法、電子商務稅收等。這種局限性使得學生在面對復雜和多變的現實稅法環境時,可能缺乏足夠的應對能力和全局視野。
(二)教學方法較為傳統
面對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和不斷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如何更好地將稅法課程與學生的職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相結合,也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這包括但不限于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前瞻性、實踐教學的有效性和創新性以及學生職業規劃和發展的全面性和個性化。
但在目前的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學方法過于傳統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課堂教學依然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的單向傳播模式,這種模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也難以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二是實踐教學環節相對缺乏,大多數課程更多地強調理論教學,而在應用、案例分析和實踐操作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則相對較少。這不僅限制了學生對稅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全面理解,也影響了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的能力。因此,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明顯不適應當前稅法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需要進行系統性的改革和創新。
(三)師資力量不足
在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的教學中,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師資力量的不足。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教師隊伍普遍缺乏具有實踐經驗和高級研究背景的專家,導致稅法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書本上的知識”,而難以聯系到實際的稅法執行和運用場景。其次,現有的教師多為兼職或沒有接受過專門的稅法教育培訓,這無疑降低了教學質量和課程的吸引力。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局限性,影響了學生對稅法的全面和深入理解,同時也限制了他們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的能力。因此,解決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成為提高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一環,需要高校管理部門和教育主管機構共同努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供專業培訓、引進優秀人才。
二、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適應稅法發展需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數字化的深入發展,稅法也在不斷地變革和進步,涵蓋了更多復雜的內容和應用場景,如跨境電子商務的稅務處理、數字貨幣的稅收政策等。這種趨勢不僅對稅法體系本身提出了更新和適應的需求,更對稅法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廣泛的能力和素質要求。然而,目前大多數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的教學設置和方法仍然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內容,這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與現代稅法發展和社會需求的不匹配。這種教學模式的局限性不僅影響了學生在復雜多變的稅法環境下的應變能力和實踐操作技能,也直接限制了應用型高校在培養符合未來稅法發展需求的高質量專業人才方面的潛力和競爭力。因此,針對這一現實問題,改革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的教學模式、更新和豐富課程內容,以及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已經成為適應稅法持續發展和滿足社會對高級稅務專業人才需求的內在需要和必要條件。
(二)適應企業用人要求
隨著稅收制度改革和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企業面臨的涉稅風險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涉稅問題的重要性,企業對稅務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和專業[4]。除了傳統的稅法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現代企業更加看重稅務人員在財務管理、國際商務、數據分析,甚至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等多個跨學科領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這種多元化和高度專業化的用人需求不僅對稅法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也意味著單一、傳統的稅法課程教學模式已經難以滿足企業和社會的全面和多元需求。因此,對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進行全面和系統的教學改革,特別是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與現代企業用人需求和稅法發展趨勢更緊密地結合,已經成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以及保證畢業生能夠更好地適應職場和增加就業競爭力的內在需要和關鍵路徑。
(三)提高學生競爭力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滲透各個行業和領域的當代社會,稅務專業人才不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也需要應對日益復雜和多元化的工作挑戰。在這種情境下,應用型高校的稅法課程如果仍然只是側重于傳統的稅法理論教授,那么其教育成果將難以滿足社會對稅務專業人才多維度和高級能力的需求。因此,為了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競爭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對稅法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必須進行深刻的反思和全面的改革。這包括但遠不僅限于將最新的稅法發展動態、政策解讀和前沿研究成果融入課程體系,也涉及引進更多實際案例分析、模擬稅務操作和虛擬稅務場景模擬等多元互動的教學方法。這樣的全面教學改革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稅法的基礎和進階知識,也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將大大增加他們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使他們更易適應多變和復雜的工作環境。
三、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教學改革路徑
(一)優化課程體系
要想全面提升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的教學質量,一個可行且高效的路徑是優化現有的課程體系,并大力推廣案例教學方法。首先,優化課程體系意味著不僅要完善基礎的稅法理論教育,也要在課程中加入與實際工作緊密相關的模塊,例如國際稅法、電子商務稅收、稅務規劃等。這樣的課程設置能夠更全面地滿足學生和企業的需求,同時也能夠增強教學內容的前瞻性和實用性。
其次,案例教學作為一種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和實踐性的教學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通過分析具體的稅務案例,學生不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稅法的應用和影響,還可以鍛煉自己的問題解決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根據案例的內容和難度,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思考和討論,如稅務倫理、政策制定影響等。
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和增加案例教學,不僅能夠提高教學質量,也能更好地滿足社會和企業的需求,最終實現提升學生競爭力的目標。這樣的改革路徑具有很高的實用性和長遠的戰略意義,值得各方面給予高度的關注和支持。
(二)引入網絡在線教學
面對信息化和全球化帶來的教育挑戰和機會,網絡在線教學成為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在稅法課程方面,引入網絡在線教學有助于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應用型高校提供更加靈活和高效的教學方式。首先,網絡在線教學可以使教學資源得到更優的整合和利用。例如,學校可以引入國內外優質的稅法課程資源,包括視頻講座、在線研討會,以及專業的在線測試等,這些都能極大地豐富教學內容和提高教學質量。
其次,網絡在線教學還能促進個性化和自主化的學習。不同于傳統的面對面教學,網絡在線教學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節奏和興趣進行自主學習,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更多元和靈活的教學手段,如實時互動、在線評估、數據分析等。這不僅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網絡在線教學還具有很強的擴展性和可持續性。隨著網絡技術和教育工具的不斷進步,學校可以根據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在線課程內容,同時也可以通過與其他教育機構或企業進行合作,進一步拓展課程的影響和應用范圍。
通過引入網絡在線教學作為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部分,不僅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還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和社會的多元化需求。因此,這一改革路徑具有明顯的優勢和長期的戰略價值,值得全面推廣和深入實施。另外,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化趨勢的不斷加強,如何有效地將最新的信息技術和教育手段整合到稅法課程中,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和應用領域。例如,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在稅法教學中的應用潛力和效果。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的教學改革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優質的教師資源不僅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也是實施其他教學改革的基礎和保證。首先,強化師資隊伍意味著引進和培養更多具有稅法專業背景和教學經驗的教師。這樣可以確保課程教學的專業性和實用性,使學生能夠更全面、準確地掌握稅法的基礎理論和應用技巧。
其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也需要在教師的培訓和發展方面下功夫。除了定期進行專業知識和教學方法的培訓外,還應鼓勵教師參與相關的學術研究和社會實踐,以豐富其教學內容和提高教學水平。在這一過程中,學校也可以考慮與其他高校或研究機構,甚至與稅務局或企業進行合作,以提供更多的學習和發展機會[5]。
最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還應包括完善相關的激勵和考核機制。合理的薪酬制度和晉升通道可以激勵教師更加投入教學和研究工作,而有效的考核機制則能確保教師能夠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和質量標準。
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僅能提高稅法課程的教學質量,也為其他相關教學改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因此,這一措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和實用價值,應作為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得到全面而深入的推進。
(四)加強校企合作
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教學改革中,加強校企合作與接軌社會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這不僅能為學校和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和實用的學習資源,也有助于培養更符合社會和企業需求的稅法專業人才。
首先,通過與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進行合作,學校可以獲取更為全面和實時的稅法政策和實踐信息。這不僅能使課程內容更加貼近實際,也能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案例分析。例如,企業可以參與到課程設計和教材編制的過程中,或者提供實習和就業的機會,這些都能極大增強課程的應用性和針對性。
其次,校企合作也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專業成長。通過與企業的緊密合作,教師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稅法在企業和社會中的具體應用,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前瞻性。與此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參與到企業的實際工作中,鍛煉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團隊合作能力,從而更好地滿足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
最后,加強校企合作還有助于提高教育的社會影響和可持續性。通過與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合作,學校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和支持,也能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推廣和應用其教學和研究成果。這不僅能增加學校和課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能為社會和企業培養更多高質量的稅法專業人才。
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和接軌社會需求是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教學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不僅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和社會適應性,還能為學校、學生、企業和社會帶來更多的利益和價值。因此,這一方面的工作應受到高度重視和積極推進。
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稅法體系的不斷完善,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會。在對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教學現狀和改革路徑進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之后,未來的研究和實踐工作還有很多值得關注和探究的方面。例如,隨著教育政策和管理模式的不斷改革和優化,如何確保稅法課程教學改革能夠在政策和管理層面得到有效的支持和推動,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方面。這需要加強與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和社會組織的合作和溝通,以形成一個多元而有力的教學改革推進機制。綜上所述,應用型高校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需要多方面和多層次的合作和努力。
參考文獻:
[1]周群.應用型高校本科財會專業稅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11):129-130.
[2]梁力軍,李卓松,陳國漁.高校《稅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究——以關稅為例[J].商業會計,2022(18):121-125.
[3]卜華,韓曉旭,戴新穎.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稅法課程的路徑探尋[J].高教學刊,2022,8(05):52-56.
[4]包秀娟,王榮,李開潮.高校稅法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與實施路徑研究[J].賀州學院學報,2022,38(03):135-139+144.
[5]地方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創新管理研究[J]. 劉璐.現代交際,2021(16):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