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環導學”教學模式是在多種教學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教師的教學引導性,契合新課標理念,有利于推動生物學教學改革。基于此,文章對應用“五環導學”教學模式實施初中生物學教學展開了研究,在梳理“五環導學”教學模式內涵與實踐原則的基礎上,圍繞“植物的無性生殖”
這節課的內容具體論述了應用此模式實施教學的策略,希望能提高生物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五環導學”教學模式;應用原則;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5-0015-03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提出培育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上,建議生物學教師重視運用以探究為特點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體驗探究活動的過程中獲取新知,發展核心素養[1]。
“五環導學”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契合新課標要求,可以被教師用來實施生物學教學。
一、“五環導學”教學模式的界定
“五環導學”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教師引導學生體驗五個教學環節,即定向自學、合作研學、展示激學、精講領學、反饋固學,促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在該模式的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將學習權利掌握在自己手中,靈活運用觀察、實驗、交流、討論等方式進行探究,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同時豐富自身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培養核心素養。此外,在這一教學模式下,教師也可以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提高教學引導能力,從而提升學科教學效果。
二、“五環導學”教學模式的實踐原則
(一)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要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綜合考慮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關系,使各個教學環節能夠自然銜接,增強教學的整體性。“五環導學”教學模式由定向自學、合作研學、展示激學、精講領學、反饋固學這五個環節構成,這五個環節層層遞進,共同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學生可以由淺入深地體驗不同的教學活動,從而實現自身的螺旋式發展。所以,教師要遵循整體性原則來實踐“五環導學”教學模式,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實現整體發展。
(二)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指每個教學環節都應以學生為主體。具體地,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教師都要尊重學情,根據教學需要采用恰當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不同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始終發揮主觀能動性,并從中獲得一定的發展。因此,在實踐“五環導學”教學模式時,教師要遵循主體性原則,使學生真正獲得學習機會。
(三)反饋性原則
反饋性原則是指在整個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采用適當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及時作出反饋,確保所有教學活動與學情相適應。“五環導學”教學模式以學生探究為主,以教師引導為輔,一般情況下,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主觀能動性,踴躍地體驗不同的教學活動。教師應始終關注學生的表現,了解并及時反饋他們的學習態度、學習成果、思維水平等,有依據地實施后續教學。基于此,教師要遵循反饋性原則來實踐“五環導學”教學模式,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
(四)探究性原則
探究性原則是指學生在獲得充足探究空間的基礎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五環導學”教學模式本身就是一種以學生探究為重點的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提供多樣的探究機會。尤其,在保證充足的探究空間的前提下,學生會以自身現有的知識儲備、思想方法、思維方式等為基礎,發散思維,設想并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實現對知識的自我探索,提升探究能力[2]。所以,在應用“五環導學”教學模式實施教學時,教師要遵循探究性原則,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探究機會。
三、“五環導學”教學模式的實踐策略
應用“五環導學”教學模式實施初中生物學教學,
需要教師在遵循整體性、主體性、反饋性、探究性原則的基礎上,以五大環節為著眼點,以具體的教學內容為依據,正確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
(一)定向自學:布置任務,獨立學習
定向自學是學生獨立學習的環節。其中,定向是指教師為學生指明的獨立學習的方向。在明確的學習方向下,學生可以集中精力進行探究,初步構建起知識框架,夯實深入探究的基礎[3]。簡言之,在定向自學環節,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布置獨立學習任務,讓學生獲得獨立學習的機會。
以“植物的無性生殖”一課教學為例,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理解什么是營養繁殖,列舉常見的營養繁殖現象”。教材以圖文結合的方式介紹了營養繁殖的相關內容,教師可以基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設置獨立學習任務:“請大家獨立閱讀教材中的文字信息并觀察圖片,思考一下這些植物是依靠什么繁殖后代的,以及什么叫營養繁殖,營養繁殖的方式有哪些。”
了解了學習任務的具體內容后,大部分學生會主動走進生物學教材中,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思考。在讀思結合中,部分學生能夠獲取關鍵信息,建構一定的認知。
(二)合作研學:組建小組,合作探究
合作研學是學生合作學習的環節。此環節中,教師要依據學情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布置合作學習任務,使學生投入到合作探究活動中[4]。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會踴躍地進行自我表現,并互幫互助解決學習問題,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生物學認知水平。
具體地,在生物學課堂的合作研學環節,教師結合自身日常觀察和學生成長檔案,了解了每個學生的生物學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水平等情況,發現了他們之間的差異,并將其分為A、B、C三個層級,組建異質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名A層級學生、兩名B層級學生、一名C層級學生)。接著,教師提出合作探究任務:(1)請各組中的A層級學生發揮帶頭作用,帶領本組其他成員輪流展示彼此的自主探究成果,發現彼此探究成果的亮點,并進行交流,達成統一認知;
(2)和小組成員一起觀看微課,合作探究營養繁殖,探索甘薯、草莓、落葉生根是怎樣進行營養繁殖的以及還有哪些類似的事例,弄清楚這種繁殖方式和種子繁殖有哪些區別,了解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經常采用什么方法培育果樹、花卉、蔬菜等作物。
在具體任務的推動下,大部分學生增強了探究興趣,能夠走進合作小組,積極展現自我,同時發散思維,與小組成員認真分析、交流、討論、總結,強化已有認知。此外,部分學生通過觀察他人,能夠學習他人的長處,有利于實現揚長補短,提高自身發展水平。
(三)展示激學:成果展示,教師點撥
展示激學是指學生完成合作探究后,教師搭建展示平臺,給予學生展示探究成果的機會,借此了解學生的探究成果和探究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促使學生查漏補缺。
例如,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了植物的營養繁殖后,教師鼓勵學生毛遂自薦,主動登臺扮演“小老師”角色,結合教材文字、圖片和微課,一一解答問題。在扮演“小老師”的過程中,教師化身為助教,發現“小老師”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指出,同時進行發問。如,“小老師”概括嫁接的內涵后,教師發問:“嫁接對接穗有什么要求?對砧木有什么要求?嫁接后的植物體表現出的是誰的性狀?嫁接有哪些優點?”。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小老師”和其他學生深入探尋嫁接的相關內容。在經過討論后,“小老師”率先展示問題答案。當
“小老師”回答正確時,教師趁機追問為什么,促使“小老師”呈現依據,幫助其他學生建立深刻的認知;當
“小老師”回答錯誤時,教師鼓勵其他學生對其進行糾正,并展示依據。在全體學生都無法準確作答的情況下,由教師來進行解釋。如此,教師既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可以有針對性地點撥學生,而大部分學生也可以通過展示、探究活動強化探究意識,提高思維積極性,發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精講領學:技術輔助,加深理解
精講領學是指在展示激學環節后,教師發揮自身作用,圍繞具體教學內容,靈活運用信息技術輔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由于部分生物學內容較為抽象、復雜,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有一定的理解困難[5]。現代化信息技術能夠化抽象為直觀,將其運用到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可以大大降低生物學知識的抽象性、復雜性,確保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發展特點,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學習內容。
例如,在探究植物的營養繁殖過程中,部分學生雖然可以在教師和小組成員的幫助下認知嫁接、扦插、壓條這些基礎知識,但是他們無法在腦海中建立直觀的印象,甚至會存在認知漏洞。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微課,直觀地展示嫁接、扦插、壓條的實踐過程。同時,教師還可圍繞具體的實踐內容進行講解,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嫁接、扦插、壓條的過程、具體方法、注意事項、優缺點等。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強化記憶,感受生物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為其積極體驗現實生活奠定基礎。
(五)反饋固學:隨堂練習,內化鞏固
反饋固學環節的本質是終結性評價。隨堂練習是終結性評價的一種方式,對優化課堂教學有重要作
用[6]。例如,學生可以在隨堂練習的過程中了解自己學到了什么,沒有學到什么,從而進行查漏補缺。而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問題解決、思維發展等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教學指導,促使學生獲得進一步發展,從而有效提高生物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在反饋固學環節布置隨堂練習題,
助力學生內化鞏固課堂學習成果。
例如,在學生探究、認知了植物的營養繁殖這一內容后,教師在電子白板上出示相關隨堂練習題:
(1)為了保證柿子樹在維持優良特性的情況下能加快開花結果的速度,最常用的繁殖方式是 " 。
A.用種子繁殖 B.嫁接 C.壓條 D.扦插
(2)在嫁接的過程中,應當保證接穗和砧木的
" 部位緊密結合。
A.周皮 B.木質部 C.韌皮部 D.形成層
(3)剝掉夾竹桃枝條中下部分的半圈樹皮,將其埋在土壤里,待枝條長出根后,再將枝條的基部剪斷,這樣的繁殖方式叫作 。
A.嫁接 B.壓條 C.扦插 D.播種
(4)將紅色的菊花枝條嫁接到白色菊花植株上,
嫁接上去的枝條將長出 菊花。
A.白色 B.白紅色 C.紅色 D.粉色
教師利用電子白板的計時功能營造緊張氛圍,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分析、解決問題。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圈畫出自己解答不出的問題,在講評環節進行分享。在規定時間結束后,教師組織講評活動,根據練習題難度選擇相應水平的學生代表說出問題的答案,再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在教師點撥時,其他學生進行自主反思,主動彌補自身的認知漏洞。如此,大部分學生可以進一步強化已有認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從而提高生物學課堂學習水平。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有效應用“五環導學”教學模式實施初中生物學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優化傳統教學流程,切實將學生的學置于教師的教之前,實現先學后
教、以學定教。尤其,學生可以在教師的針對性指導下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由淺入深地建構良好認知,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此外,教師會在親身實踐中優化傳統教學理念,豐富教學經驗,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因此,初中生物學教師要正確認知“五環導學”教學模式的實踐價值,在尊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基礎上,將“五環導學”教學模式作為實施生物學教學的工具。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彰顯自己的智慧,以定向自學、合作研學、展示激學、精講領學、反饋固學為立足點,
引導學生體驗探究活動,并借此實現與學生的協同發展,切實提高生物學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李耀升.問題導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原則及方法:以“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為例[J].新課程導學,2022(29):69-72.
李莉.探討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對策[J].考試周刊,2022(30):94-97.
張立敏.基于“導、學、展、練、評”的生物高效課堂的構建實踐研究[J].教師,2022(16):75-77.
谷薈鑫.智慧課堂下的“五環導學”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學的應用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2.
曹小平.導學案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分析[J].讀寫算,2022(9):74-76.
鄒春輝.問題導向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學概念構建中的實踐[J].中學課程輔導,2022(7):90-92.
作者簡介:董陳(1992.8-),女,山東棗莊人,任教于山東省棗莊市第十五中學,二級教師,研究生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