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高中物理解題是提高學生物理學科能力、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的重要手段.文章首先分析了物理解題的基本思路和常見題型,然后針對選擇題、實驗題等不同題型提出了相應的解題策略,最后總結物理解題教學的建議,以供高中物理教學參考.
關鍵詞:高中物理;解題教學;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4)18-0098-03
收稿日期:2024-03-25
作者簡介:張錦昌(1975.10—),男,福建省龍巖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物理教學研究.
物理學科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考物理試題涉及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等多個領域,題型多樣,綜合性強.掌握科學的物理解題方法和策略,對于提高物理成績至關重要.文章通過對高考真題的解析,探討行之有效的物理解題教學策略.
1" 物理解題的基本思路
明確物理概念和規律,解題時需要準確理解和運用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如質量、速度、力、能量等,以及牛頓運動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動量守恒定律等物理規律.理清題目條件,把握關鍵信息,仔細閱讀題干,弄清已知量和未知量,分析物體的運動狀態、受力情況等.解題時要抓住問題的本質,避免被題目中的次要信息干擾,合理假設,建立物理模型,如理想狀況下的平拋運動、勻速圓周運動等.運用物理定律列出方程求解,根據建立的物理模型,選取合適的坐標系,應用牛頓運動定律等列出控制方程,結合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進行求解,得出物理量的表達式或數值.解題時要注意分析物理量之間的函數關系,靈活選取獨立變量以簡化計算.分析結果的合理性,對計算結果進行驗算,看是否滿足題設條件,有無單位錯誤.
2" 單選題的解題策略
例1" 牛頓認為物體落地是由于地球對物體的吸引,這種吸引力可能與天體間(如地球與月球)的引力具有相同的性質,且都滿足.已知地月之間的距離r大約是地球半徑的60倍,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g,根據牛頓的猜想,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周期為(" C" ).
A.30πrg""" B.30πgr
C.120πrgD.120πgr
解析" 設地球半徑為R,由題知,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g,則有mg=GM地mR2
月球繞地球公轉有
GM地m月r2=m月4π2T2r
r=60R
聯立有
T=120πrg
面對此類綜合性物理題目,要學會畫示意圖,根據題意標注已知物理量如地球半徑R、地月距離r等,這有助于理清題意,構建物理模型.本題需協同運用萬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這兩個物理規律,列方程時注意選取合適的物理量作為未知量,通過聯立方程消去不需要的量,得到所求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在求解過程中,注意分析題設條件的特點,選項均以g的倍數形式給出,用g表示T,通過指數比較快速確定正確選項,避免繁瑣的數值計算.解題時,根據題干信息快速調用恰當的物理規律,并能把數學表達式與實際問題相對應.重視“無量綱分析”方法,養成用倍數或比值形式表示物理量的習慣,這種定性或半定量分析的思路,不僅能簡化計算,也能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1].
3" 多選題的解題策略
例2" 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初始溫度為300 K,壓強為1×105 Pa.經等容過程,該氣體吸收400 J的熱量后溫度上升100 K;若經等壓過程,需要吸收600 J的熱量才能使氣體溫度上升100 K.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D" ).
A.初始狀態下,氣體的體積為6 L
B.等壓過程中,氣體對外做功400 J
C.等壓過程中,氣體體積增加了原體積的14
D.兩個過程中,氣體的內能增加量都為400 J
解析" C.令理想氣體的初始狀態的壓強,體積和溫度分別為
p1=p0,V1=V0,T1=300 K
等容過程為狀態二
p2=?,V2=V1=V0,T2=400 K
等壓過程為狀態三
p3=p0,V3=?,T3=400 K
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可得
p1V1T1=p2V2T2=p3V3T3
解得p2=43p0,V3=43V0
體積增加了原來的13,C錯誤;
D.等容過程中氣體做功為零,由熱力學第一定律
ΔU=W+Q=400 J.
兩個過程的初末溫度相同即內能變化相同,因此內能增加都為400 J,D正確;
AB.等壓過程內能增加了400 J,吸收熱量為600 J,由熱力學第一定律可知氣體對外做功為200 J,即做功的大小為
W=p043V0-V0=200 J
解得V0=6 L
面對熱力學綜合題,明確已知量和未知量,區分不同的熱力學過程.本題給出氣體的初始狀態參數以及兩種不同過程的溫度變化等信息,要求判斷四個選項的正誤.根據題設條件,利用理想氣體狀態方程,求解不同狀態下的物理量.如等容過程中,體積不變,而壓強和溫度成正比;等壓過程中,壓強不變,體積與溫度成正比.善于用字母表示物理量,列出方程,這樣簡化計算,避免中間結果的舍入誤差.在分析選項時,注意等容過程和等壓過程的特點.等容過程中,氣體體積不變,不對外做功;而等壓過程中,氣體要對外做功[2].由于兩個過程的初末狀態相同,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氣體的內能增加量也相同.對于數值計算,注意單位的統一和換算,估算結果的量級,檢查是否符合物理意義.在備考階段,考生要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和綜合能力的提升.通過總結各種典型問題的解題思路,歸納解題技巧和方法,提高解題效率[3].
4" 綜合題的解題策略
例3" 電磁炮滅火消防車(圖1)采用電磁彈射技術投射滅火彈進入高層建筑快速滅火.電容器儲存的能量通過電磁感應轉化成滅火彈的動能,設置儲能電容器的工作電壓可獲得所需的滅火彈出膛速度.如圖2所示,若電磁炮正對高樓,與高樓之間的水平距離L=60 m,滅火彈出膛速度v0=50 m/s,方向與水平面夾角θ=53°,不計炮口離地面高度及空氣阻力,取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sin53°=0.8.
(1)求滅火彈擊中高樓位置距地面的高度H;
(2)已知電容器儲存的電能E=12CU2,轉化為滅火彈動能的效率η=15%,滅火彈的質量為3 kg,電容C=2.5×104μF,電容器工作電壓U應設置為多少?
答案:(1)60 m;(2)U=1 0002 V
解析" (1)滅火彈做斜向上拋運動,則水平方向上有L=v0cosθ·t
豎直方向上有H=v0sinθt-12gt2
代入數據聯立解得H=60 m
(2)根據題意可知Ek=ηE=15%×12CU2
又因為Ek=12mv20
聯立可得U=1 0002V
這是一道應用斜拋運動和電磁學知識的綜合題.明確題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將電磁炮滅火的實際問題抽象為物理模型.滅火彈的運動可看作是斜拋運動,炮口到地面的高度可以忽略不計;電容器儲存的電能轉化為滅火彈的動能,需要用到電磁學知識.對于第(1)問,利用斜拋運動的位移公式,分別列出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位移方程,消去時間變量,解出滅火彈擊中高樓時距地面的高度.第(2)問涉及電容器儲能和能量轉化效率的計算.先根據電容器儲能公式,用電容和電壓表示儲存的電能,再由動能公式,結合已知的滅火彈質量和速度,列出動能的表達式.根據能量轉化效率的定義,列出電能和動能的關系式,解出電容器的工作電壓[4].
5" 物理解題教學的幾點建議5.1" 加強基礎知識教學
教師要系統地講解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定律和公式,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在教學中,要注重概念的理解,而不是死記硬背.通過舉例、類比、演示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重視概念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網狀的知識結構.
5.2" 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
物理學是一門注重邏輯推理和創新思維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方式,如分析問題、抽象建模、演繹推理、歸納總結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不要滿足于死板地套用公式和模板.通過設置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解題思路;通過小組討論,促進學生的思維碰撞;通過反例分析,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5.3" 引導學生掌握物理解題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掌握這些方法,如畫示意圖、列方程式、分析特殊條件、驗算結果等.通過舉例說明,演示解題的完整過程;通過對比不同的解法,分析其中的優劣;通過歸納總結,提煉出一般性的解題策略.注意培養學生的解題技巧,如快速估算、換元法、圖像法等,這些技巧能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準確率.
5.4" 進行針對性訓練
物理解題需要大量的練習和積累.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針對性的訓練.通過分層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難度的練習;通過專題訓練,幫助學生突破薄弱環節;通過模擬考試,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訓練中,要引導學生及時總結解題經驗,歸納常見的題型和解題思路,形成自己的解題策略.注重解題過程的反思,分析失誤的原因,吸取經驗教訓.
6" 結束語
通過分析高考真題看出,物理解題需要扎實的基礎知識、嚴密的邏輯推理、靈活的思維能力.教師應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培養科學思維,引導掌握解題方法,注重實驗能力培養.學生應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多做練習,在解題中提高物理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1]
王習元.高中物理選擇題的解題技巧[J].數理天地(高中版),2024(08):38-40.
[2] 鐘運華.高中物理解題的定勢思維形成原因和對策分析[J].數理天地(高中版),2024(08):12-13.
[3] 沈金賢.基于高中物理大概念教學下的解題能力思考[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4(09):94-96.
[4] 王建榮.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探究[J].學周刊,2024(09):73-75.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