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在初中教育階段的成績占比相對偏高,直接關乎學生的中考成績。為了確保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事半功倍,教師通常采取提問教學來引導學生,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指明學生的學習方向,促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變得更加主動和自信。其中課堂教學提問方式的有效選擇以及整合利用非常關鍵,教師需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確保“對癥下藥”,實現多種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利用。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提問;教學理念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視角,對不同提問方式開展深入分析以及研究,了解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著眼于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各種不足進行針對性的提問,確保學生一邊分析問題,一邊學習數學知識,進而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需要講究方式方法,始終堅持循序漸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層層推進學科教學活動,鼓勵學生自由發散思維,確保學生能夠變得更加積極、自信和樂觀。
一、初中數學課堂中有效提問的必要性
首先,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與其他學科相比,數學的學習難度相對較高,十分考驗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動手能力。有的學生學習基礎比較薄弱,在學習數學時,遇到了許多困難及障礙,對數學這門學科存在天然的畏難情緒,因此非常容易分散注意力。學生在數學學習時,難以跟上教師的節奏和步伐,出現了許多消極、應付的情緒,而有效提問則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確保學生主動、自覺地完成學習任務,真正意識到數學這門課程學習的樂趣和價值。教師會適當放慢教學節奏,采取由淺入深的形式,先進行簡單提問,在吸引學生注意力后適當拔高問題的難度,確保學生能夠在其指導下自主探索。
其次,有助于實現教學相長。教學相長主要是指師生之間的互相幫助和共同進步,實現整體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的穩步提升。提問教學符合這一教育理念的實質要求,教師會根據學生的薄弱處進行簡單設問,明確學生的學習方向,加強對學生的技巧點撥以及指導,確保學生能夠主動、自覺地接受教育,積極提升個人數學成績,深化個人對數學問題的理解以及認知,結合個人的社會經驗以及積累的數學知識實現舉一反三。這有助于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確保教師能夠集中精力主動攻克課堂教學中的重點以及難點,促進多種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及優化利用。
最后,有助于打造品質課堂。品質課堂十分注重課堂的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教師不再以教材為基礎照本宣科,而是更加關注學生的真實收獲,其中課堂提問有助于實現這一育人目標。教師會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視角關注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真實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主動融入不同的提問教學策略來吸引學生、鼓勵學生,確保學生輕松上陣。整體的教育教學進度較快,學生也能夠獲得更多的真實收獲以及成長,意識到數學這門課程學習的樂趣和價值。
二、初中數學課堂提問現狀
在對當前的初中數學課堂提問進行分析和研究時,不難發現,有一部分教師的教育經驗比較少,對課堂提問的理解和認知不夠充分,沒有意識到這一教育環節的重要價值以及優勢,因此出現了許多思想行為上的偏差。
首先,教師沒有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仍然按照應試教育的模式一以貫之。整體的教育進度較快,但是學生只能夠淺嘗輒止。其次,教師忽略了情境教學,沒有實現知識的生動再現,忽略了現代多媒體教學工具的有效使用,最終導致學生出現了消極、應付的情緒,難以實現自主探索和大膽想象。最后,教師出現了忽視個別學生的問題,無法實現公平教育和一視同仁,無視學困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這違背了素質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不利于學科教學的大力創新,難以凸顯有效提問的重要優勢。
三、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對策
(一)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
教師要意識到數學教學的艱巨性,了解有效提問的具體要求,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思路,關注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真實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逐步引導學生自由發散,凸顯學生的主體價值以及個性化發展訴求,以此更好地規避各種教學誤區和教學偏差。教師要重視問題的難度和深度。在教學中,提問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的關鍵是問題要有充足的引導性,為使學生的學習效果能得到有效提升,問題必須具備一定的深度,并做好難度控制,使學生在思考、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有所收獲。在問題的具體設計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學科特點和所處階段必須掌握的知識點、能力等,進行問題思維活動的具體設計,要避免問題的難度和深度過大,讓學生難以有效理解,進而喪失學習的斗志和興趣。在具體教學中,為使教學作用得到有效發揮,教師可以從最基礎和淺層的問題進行設計,并逐步增加難度。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這一部分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思考三角形經過平移、旋轉、位置變化后,發生了什么變化;接下來,將與該三角形完全相同的圖形與其進行重合,引出相應的概念,進而讓學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特性;最后,引導學生通過實際問題,證明兩個三角形是否為全等三角形。
教師還要做到提問的“精”而“準”。問題是促進新思維誕生的重要途徑,對教師而言,要多進行問題的研究,探索如何讓問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付出相應的時間和精力,還要深入掌握教材內容,從而確保設計的問題可以精準地引導學生。為更有效地體現問題的精準性,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有效激發,教師要掌握好科學的提問方法,以實現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讓學生更快地理解掌握相應的知識點。在“平行四邊形”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與三角形部分知識點的對比,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相同點和不同點的對比學習下,實現對新知識的精準理解和掌握。
(二)精心設置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符合數學教學的本質要求,對凸顯數學教學的重要價值有非常關鍵的影響。學生能夠在分析情境的過程中,主動了解不同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通過現象看本質,進而提升個人學習能力。教師只需要注重對不同情境元素的有效分析以及整合利用,結合現代多媒體教學工具刺激學生的感官,拓展課堂教學的時間以及空間范圍,讓學生深入其境、自主感知即可。這有助于體現學生的中心地位,避免學生出現消極情緒,實現學生各個方面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自主參與的過程中產生由內而外的學習能動性,從而集中個人注意力,跟上教師的步伐以及節奏,穩步提升個人數學核心素養,體會到學習數學這門課程的樂趣及奧秘。
首先,導入正確的問題。初中數學課堂中好的情景設置是引導學生進入知識學習狀態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多樣的展現形式對學生進行懸念設置,讓學生不自覺地走進假定的環境中,從中探索數學的奧秘。在教學“多邊形及其內角和”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做一個假定:“有一個凸多邊形,拋去一個內角,其他內角的總和是2470°,那么大家思考一下,這個凸多邊形到底有多少條邊。”這時學生不難聯想到,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可以將這個凸多邊形分割成多個三角形,也就是用2470÷180=13余130°。接下來如何計算呢?還是要運用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即180-130=50,這個凸多邊形的另外一個角一定是50°,這個凸多邊形的內角和是2470+50=2520°,通過內角和可以算出這個凸多邊形有多少個邊。這樣的設置可以將學生順利地代入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通過不斷探索、掌握知識培養學習興趣。
其次,通過巧妙提問激發學生興趣。通常情況下,在教學中,教師只有讓提問更加巧妙,才能更好地讓提問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巧妙不僅指問題的設計形式和問題本身的內容,還包括問題提問的時機。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掌握充足的藝術技巧,能夠根據教材編排和具體的教學內容巧妙設計教案,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有效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更積極主動地學習。例如,在教學“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這一節內容時,在播放教學引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思考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其邊有什么特征,每類三角形有什么劃分依據,并讓學生彼此進行交流,查看每個學生有什么看法;接下來,教師通過具體的問題提出,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結論,如讓學生通過畫出從每個角出發的中線,思考有什么發現,同時為學生準備一塊三角形模板,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操作掌握中線形成重心的具體作用。
最后,營造趣味性氛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氛圍從某方面而言是影響“提問式教學”模式實施質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師通過借助多媒體等輔助性教學工具創建一個趣味性的課堂教學問題,在教學目標下設置合理的提問內容,能夠全面掌握學生實況,幫助學生及時掌握自身的學習狀態。例如,在進行“二次根式”的教學時,為確保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師需要立足學生實況和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將“算數平方根”比喻成“傘”,讓學生理解“帶算術平方根的數字”和“不帶算數平方根的數字”本質上的數值存在一定變化,“打‘傘’后的數平方后才能等于原來的數值”。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輔助性教學工具,通過具象化演示“平方根數相乘”的過程,在加深學生對課程知識認知和理解的同時構建趣味性的教學氛圍;之后,教師通過詢問學生“兩個打‘傘’的數相乘,且‘傘’的數值相等,結果會是多少?”等問題,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基礎上調動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保障了預期教育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教師要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讓學生積極配合自己在課堂中的教學,理解更多的數學知識,再根據學生不同的問題進行講解,讓學生理解。這種方式,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
(三)堅持公平教育
素質教育非常關注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及發展,要求教師堅持公平教育,對待學生一視同仁,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不斷開發學生智力,挖掘學生學習潛能,尋求學生的閃光點;堅持激勵教育,避免在公開場合批評學生,夯實學生學習基礎,讓學生能夠做到認認真真,勤勤懇懇,一步一個腳印。教師需要扮演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能夠獲得公平的教育以及指導,盡量避免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正視學生的主體價值,這對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及共享有非常關鍵的影響。大部分學生能夠主動自覺地完成學習任務,真正意識到個人的薄弱之處以及優點,進而在小組合作和個性化探索的過程中實現揚長避短和優勢互補,從而使整體教育教學質量有了顯著提升。
教師要根據全體學生的基礎水平與認知特點設置課堂問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由于先天條件和后天環境的不同,每位學生在學習數學方面的水平也有所差異,因此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尊重每位學生的學習差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對各個學習層次的學生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對優秀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能夠提高他們數學學習能力的問題,并設置若干引導性的提問,讓學生暢所欲言;對中等生,教師可以在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設計一些稍微有些難度的問題,如“你的判斷是什么?你是怎么分析的?”等;對學習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教師則可以設計一些比較簡單、基礎性的問題,通過淺顯的基礎性問題幫助學生提高數學的基本功。通過對各個層次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教師能確保每位學生得到發展,并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分層次提問:1. 什么樣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2. 你能舉幾個生活中平行四邊形的例子嗎?3. 說出平行四邊形對邊和對角的關系。4. 是否可以分析一下平行四邊形的其他性質?通過這種具有一定梯度的提問,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逐層推進開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種非常有利用價值的教學方式,也是一種教師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的教學藝術和技能。因此教師要利用好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對問題產生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進而更有效地發揮好提問的不同作用。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內容,研究科學的教學方法,通過對具體教學過程的思考和分析,實現對學生的有效了解,在此基礎上,對具體的教學計劃進行優化設計,讓教學問題更適合學生的學習成長。
參考文獻:
[1] 陳碧珍. 八年級數學課堂有效提問探究[J]. 學苑教育,2019(12):46.
[2] 方威. 淺析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有效提問的保障措施[J]. 讀寫算,2019(05):77.
[3] 李麗.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提問及其實施策略分析[J]. 文理導航:中旬,2021(09):17-18.
(責任編輯:廖" 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