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信息化背景和混合式教學新模式下,對體育教師教學工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需涵蓋線上和線下全過程。文章對體育教學評價相關的研究現狀和現存問題進行分析,從評價內容拓展、智能手段應用和評價工具選擇等方面,以民航空中安全保衛體能訓練為例,探究了信息化環境下體育混合式教學評價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信息化;體育教學評價;混合式教學
數字化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教學活動中,高職院校基于信息化技術不斷更新教學管理手段、加快信息化教學改革,“教”與“學”被賦予新的內涵,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也逐漸成為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體育教學評價是體育教學系統中最重要的構成部分之一,是對整個教學成果的概括和總結[1]。信息化背景下的體育教學評價應該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運用基于信息技術的評價方法和工具,對體育教學過程進行監測和判斷,從而保證教與學的效果。在“互聯網+”環境下,體育教學的內容、形式和手段均產生了巨大變化,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對混合式體育課程教學做出科學、合理、多元的評價,完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從而支撐和引導體育教學質量提升顯得尤為重要。
1 概述
1.1 教學評價
王漢瀾指出,教學評價是對整體教學過程和教學成果兩方面進行的綜合價值評估[2]。吳志超從較為微觀的視角提出,教學評價是對教學工作進行測量、分析和判定的過程[3]。盧立濤等認為,教學評價主要涉及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最終的課堂教學效果三個方面的內容[4]。可以說,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活動中教與學的過程及結果進行綜合評判,獲取信息從而為教學活動提供決策依據。教學評價的核心環節是對教師教學工作以及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科學、有效地進行教學評價對于及時調整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體育教學評價是教學評價理論在體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其核心環節是教師教學評價以及對學生的測驗和考試[5]。體育教學評價一方面能夠測量、分析和診斷體育教學過程,幫助體育教師改善教學內容和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了解自身體育方面的進步情況和不足之處,引導學生進一步提高體育成績和素質。
1.2 混合式教學
混合式教學是基于信息化學習環境和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實現在線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融合、有效銜接的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經歷了以技術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的三個階段[6]。混合式教學的線上部分主要有MOOC教學、APP教學、SPOC教學等多種形式,線下部分則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輔以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7]。
近幾年,在線體育課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體育課程實現了從線下到線上教學的跨越。未來,線上體育教學不再僅僅是線下授課的補充,體育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發展反映了先進的教學理念,符合信息化環境下學生個性化、多樣化學習的需要,是體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2 研究現狀
2.1 體育教學評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體育教學評價經歷了起步階段、正規化開展階段以及深入開展三個階段,體育教學評價逐漸從經驗型發展為系統化、規范化和公開化[8]。目前,有關體育教學評價的研究總體上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例如,對體育教學評價的指標體系、測評量表的構建,對現有體育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分析與改革等等。但在實際操作中,現階段體育教學評價方式仍以體能考核為主,評價內容則偏向體能、技能等方面的測試,缺乏對學生情感態度、意志品質等方面的關注[9]。
2.2 信息化教學評價
新媒體和新技術的應用使得教與學的方式更加靈活多樣,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越來越普及,在信息化背景下師生可以開展多樣化的正式和非正式學習,這些趨勢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和信息化教學評價有著深遠的影響。目前,關于信息化教學評價的研究集中在評價理論、評價方法、評價工具以及評價結果應用等方面,科學全面的量化評價越來越重要。“互聯網+”環境下開展全過程、全方位的信息化教學評價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和成長[10]。常見的信息化教學評價工具有網絡問卷調查、在線投票、掃碼考勤、電子檔案、在線測驗等等,有助于實現教學評價的智能化和自動化。
2.3 混合式教學評價
由于體育課程具有典型的身體性、互動性和實踐性,在線課程在體育教學方面的應用一直處于低速發展,直至2020年在線教學的爆發式增長給體育教學帶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有關混合式教學評價的研究主要在評價原則、評價內容、評價指標等方面。李立新提出應該遵循過程性和結果性評價、定性和定量評價、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原則[11]。李逢慶和韓曉玲認為,應符合評價標準差異化、主體多元化、方式多樣化、內容全面化、過程動態化、結果有益化等原則[12]。蘇命峰等提出,對混合式教學學習效果的評價應該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各占一半,其中,形成性評價則可分為線下和線上學習兩部分[13]。于洪濤認為混合式教學評價體系應包含學習態度、合作交流、學習成績和實踐能力等指標[14]。各評價指標的權重應根據不同類型課程的教學目標、授課特點等靈活設置。
3 現存問題分析
首先,部分高職院校在開展體育教學評價時,未能全面地關注到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最終的課堂教學效果,或者是在具體評價時僅關注了教與學的某項指標,例如,僅對教師的授課效果或是僅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評價,相對來說比較片面。而對學生的評價,大部分是采用體能、技能測試等群體性評價方式,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利于教師和學生自我潛能的激發和價值的實現。
其次,信息化時代對體育教學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體育教學評價的信息來源較為單一、缺乏數據平臺的支撐,評價的方法、手段比較簡單,測評工具不夠智能,不能及時地總結和反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智能化測評框架的設計,測評流程的監控和優化,以及基于教學全過程數據采集的評價方法仍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實踐應用。
此外,隨著混合式教學的不斷發展與普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增加了線上部分,現階段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評價的內容和形式將難以滿足新時代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目前,對線上教學的評價集中在網絡學習環境、通訊技術、信息化技術手段應用等方面,對教師的應用管理和熟練程度關注較少,而且線上體育教學評價與線下教學評價沒有實現有效銜接。
因此,面對教育信息化和混合式教學的發展趨勢,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評價應做出相應的調整與改進,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全面、科學、客觀地對體育在線教學和線下教學進行綜合評價,為體育教學質量提升以及未來體育課程建設提供有效反饋。
4 體育混合式教學評價策略
4.1 拓展評價內容及指標
體育混合式教學評價需包含體育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全過程,既要以學生為本,又要以體育教師為本,全面關注教師的教學工作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遵循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過程性評價可從線上線下學習行為,學習任務完成度,課堂參與和討論情況,學生身體素質、技能進步幅度,師生、生生互動等維度進行重點考慮;總結性評價可通過理論考試、體能測試、技能考核等方式進行。對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內容要點和指標見表1和表2。
4.2 加強智能化手段應用
信息化時代,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評價逐漸由傳統的經驗操作法向數據分析法過渡。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往往是基于主觀經驗,例如,對教師的評價主要是依據學生、同行、督導等評價主體的主觀印象;對學生的評價則主要依據考試成績、技能考核結果、教師主觀印象等,評價不夠全面和客觀。
在體育線上教學過程中,基于在線教學平臺的功能以及大數據等智能手段的應用,能夠準確地記錄體育教學過程性數據和學生行為數據,例如,教師的課程資源上傳情況,響應學生觀點的時效,答疑次數、答疑覆蓋率,組織小組討論、論壇發帖等教學活動次數;學生的課堂考勤、在線學習時長、課堂問答次數、小組討論情況、發帖回帖數量、單元測試成績等等。
在體育線下教學過程中,利用運動型APP、可視化技術、語音語義識別、眼球追蹤技術、可穿戴設備等,能夠記錄學生課內外體育鍛煉時長和頻率,智能分析學生示范動作的標準程度和技能掌握情況,輔助獲取學生的情感狀態、注意力等,監測教學過程中學生身體素質各項指標,分析學生身體素質、體能指標、運動技能等的進步幅度。
通過收集和分析這些教與學的數據,能夠客觀、準確地量化體育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指標,提升評價結果的準度和信度,增強體育教學評價的導向和反饋功能,幫助師生優化教學的過程和結果,推動體育教學管理信息化發展。
4.3 注重評價形式和工具選擇
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形式有紙質問卷調查、紙質機讀卡、紙質檔案袋等,一般由學校統一印刷、集中發放,工作量大且工作效率低,容易陷入評價主體被動應付的困局。現代信息技術為教學評價提供了多元化的評價工具,例如,建立電子檔案袋,完整記錄和保存教與學的全過程數據,形成個性化的評價,提升體育教學評價的真實性和引導性;可以利用教務系統、教學平臺、問卷星、微信公眾號、運動類APP等工具進行網絡教學評價,形式靈活、操作便利、時效性強。根據實際情況和評教需要選擇合適的評價工具,有助于提升體育教學評價的可操作性和工作效率。
5 空中安全保衛體能訓練教學評價
民航空中安全保衛專業(以下簡稱空保專業)主要培養適應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需要,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掌握安全保衛要領和技能、符合國家航空安全員崗位資質要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空保專業學生畢業后將從事民航特種崗位,面對密閉的工作環境、不確定的工作時間以及高負荷的工作強度,需要強化抗壓缺氧、抗疲勞、抗眩暈等能力,增強適應度、靈敏性和身體機能。
在空保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體能訓練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空保體能訓練拓展了線上教學部分,但對于混合式訓練過程的監測和教學效果的評價仍以傳統測評手段為主,同樣存在上文分析的不夠全面、科學性不佳、線上線下銜接不足等問題。評價結果難以為體能訓練形式及手段、學練占比、理論教學方式、個性化訓練等方面的改進提供有效支撐和反饋。因此運用智能化手段改進教學評價方法,加速民航空中安全保衛體能訓練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是必然趨勢。
在評價內容和指標方面,對教師教的評價應在表1的基礎上,重點突出課程資源建設、理論講解、教學能力、訓練方法等方面。例如,空保體能訓練相關的網絡教學資源是否內容完備、形式豐富、共享及時,是否精選航空安保典型案例;對于訓練理論的講解是否系統、生動、情境化,能否增強學生對未來崗位的認知度、熱情度;線上教學和線下訓練是否交叉互補、互為指導;選用的訓練方法和訓練項目是否科學、有效、具有針對性、實戰性;是否實現學生心理素質與技戰術訓練的有效整合等等。對學生學的評價則應在表2的基礎上,著重強調綜合素質、意志品質等方面。例如,學生是否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和科學的訓練方法,能否以理論學習指導實戰訓練;是否具備自主性、日常性和終身性體能訓練的意識,有良好的課余訓練習慣和體育素養;訓練過程中能否克服膽怯、畏難、沖動等情緒,做到思維冷靜、應變敏捷,心理和身體綜合素質高等等。
同時,完善空保體能訓練和評價過程中信息化手段的運用。例如,基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化技術手段,將不同訓練器材進行整合,實現體能訓練系統的智能化。在進行雙杠臂屈伸、單杠引體向上、卷腹上、俯臥撐、仰臥起坐、臥推等項目訓練時,學生刷臉登錄訓練器材后,系統可動態記錄完整的訓練過程,自動統計學生訓練數據、質量數據、身體機能數據等,智能分析學生訓練過程中各項指標的變化。教師可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學生訓練視頻進行慢動作處理,突破時空限制,精準、細致地分析每位同學訓練過程的各項指標。在進行3000 m、100 m、5×10 m折返跑、立定跳遠等項目訓練時,將高速攝像機和電子傳感技術結合,可以準確地計算任意時間內學生的運動速度和形態,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診斷學生的訓練效果。
在信息化技術的輔助下,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訓練情況進行全面、可視化的監測、分析和量化評價,甚至根據學生運動素質、身體條件、身體機能的差異采用不同的評價指標或評分標準,提升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制定針對性的訓練方案。學生也可及時了解自身訓練現狀,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個性化的訓練項目,或針對自身體能短板自主強化和提升,提高體能訓練整體效果。
6 結語
體育教學評價是體育教學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科學性、客觀性和有效性直接影響體育教學節奏的安排以及教學質量的提升。在“互聯網+”環境下,高職院校體育混合式教學評價應基于線上線下教學全過程,以師生為本,拓展評價內容和指標;加強智能化手段應用,為評價提供客觀、準確的數據支撐;選擇合適的評價工具,從而實現科學、合理、全面的教學評價,支撐和引導體育教學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溫兵,汪沖.大數據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構建[J].才智,2022(17):144-147.
[2]王漢瀾.教育評價學[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16.
[3]吳志超.現代教學論與體育教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6.
[4]盧立濤,梁威,沈茜.我國課堂教學評價現狀反思與改進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12(6):43-47.
[5]蘇建菲.“互聯網+教育”環境下體育教學評價形式的發展應用研究[D].廣州:廣州體育學院,2020.
[6]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18,36
(3):13-24.
[7]田媛,席玉婷.高校混合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20(8):78-86.
[8]吳芳.大數據應用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構建探索[D].太原:中北大學,2019.
[9]吳昌江.體育教學評價現狀研究綜述[J].當代體育科技,2018,8(25):160-162.
[10]段汝林.互聯網+環境下職業教育課堂信息化教學評價研究[J].科技風,2021(27):103-105.
[11]李立新.成人高等教育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研究[J].當代繼續教育,2013,31(5):24-27.
[12]李逢慶,韓曉玲.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7(11):108-113.
[13]蘇命峰,黃會雄,寧和南.云計算環境下混合式學習評價體系構建[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9):143+192.
[14]于洪濤.高等學校混合式教學改革效果評價案例研究:以內蒙古民族大學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7(11):129-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