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成為各學科教學共同的價值追求。小學英語口語教學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就要結合教學現狀積極優化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策略,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基于此,本文對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究,以期助力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林藝娥(1991.01-),女,福建漳州人,漳州薌城金峰實驗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英語。
聽、說、讀、看、寫是學生應掌握的英語技能。現階段的小學英語教學存在“重讀寫,輕聽說”的問題,這不利于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口語教學作為提升學生英語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對其給予足夠重視。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有效引導學生展開口語訓練,使學生在良好的口語環境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英語學習自信心,進而推動其英語核心素養不斷發展。
一、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的重要性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工具性指的是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基本的英語知識,發展聽說讀寫技能,形成用英語與人交往的能力,進而為今后學習英語和其他文化知識奠定基礎。新課標還指出,語言能力是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可見,培養學生“說”的能力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此外,從學生能力發展角度分析,英語口語教學力度的加大,充分體現了口語能力在小學英語課程中的重要地位,加強口語訓練,可以使學生做到心、眼、口一體化,使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中,推動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進而更有效地落實素質教育目標。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現狀
(一)對口語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教學方法落后
基于外語學習要“先輸入、后輸出”,所以小學英語教學應以聽、說為主。但是就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教師為了追求更高的書面成績,片面地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對單詞、句型、語法的記憶和掌握上,對口語教學和訓練不夠重視。即使教師會在課堂開展口語教學,但教學方法單一,導致學生難以與他人進行簡單的道別和問候,無法自主演唱簡單的英語歌曲,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喜好、情感、日常起居、學校生活等,導致小學英語口語教學僅停留在簡單的“師問生答”層面,難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表達技能。
(二)英語語言環境較差,缺少口語鍛煉
現階段的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很多教師仍大量使用中文來開展教學活動,難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沉浸式英語學習環境,缺乏高效的口語訓練活動,這給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部分教師僅圍繞教材內容進行教學,提供的拓展學習素材有限,導致學生的學習視野狹窄,缺乏足夠的知識儲備。在口語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時常出現“無話可說”的現象,這樣會打擊學生開口表達的自信心。
(三)口語交流形式化明顯,實踐應用不足
當前的小學英語口語教學存在口語交流形式化明顯,實踐應用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口語訓練機械化、形式化。如教師在講解文具時,大多數情況下會要求學生運用“pencil-box”進行交流,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更多應用的是“ pencil-bag ”。這種未聯系實際生活開展的口語對話,導致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自然也就無法深刻體會語言交際的魅力。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策略
(一)合理選擇對話素材,奠定口語教學基礎
英語作為一門交際語言,對話是重中之重,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對口語教學的重視程度,將引導學生“開口說”滲透到教學的各個方面。為了提高小學英語口語教學質量,教師要合理選擇對話素材,通過運用多模態素材,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表達意義。同時,還要確保口語對話主題和內容健康、正面,具有較強的趣味性,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發展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同時促進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一是合理選擇教材中的對話素材。外研版小學英語教材中的大部分對話是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場景中展開的,能夠拉近英語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以“My classroom”為主題的口語交際活動中,就可以滲透互相幫助和集體觀念等內容,使學生明白自己作為集體的一分子所承擔的責任;再如,在以“My friends”為話題的口語交際活動中,學生描述自己的朋友,既可以提升口語能力,也能夠深刻感受到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二是靈活選擇繪本素材。相較于教材,小學生更喜歡顏色鮮艷、情節生動的繪本,因此,教師可以挖掘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繪本素材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圍繞繪本中的畫面進行口語對話。例如,在教學外研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中的“Robots? will do everything.”時,由于文中涉及將來時態,為此教師選用繪本If You Give a Moose a Muffin,引導學生找出哪些地方使用了動詞“ will ”,然后根據繪本內容進行對話練習。在選擇繪本時,教師既要選擇具有正確價值觀的繪本,又要從多種角度詮釋同一繪本故事,從而有效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辯證思維能力。
(二)創新口語教學方法,提高口語學習能力
1.多元語言實踐活動,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他們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有強烈好奇心。因此,在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學生的這一特點,開展多元化的語言實踐活動,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既可以開展趣味游戲活動,也可以開展動畫片段配音、英文歌曲演唱等活動,以增強學生的口語表達欲望,使學生學會簡單描述某個故事或某個事件。通過有效的訓練實現培養學生語言應用實踐能力的目標。需要注意的是,語言實踐活動要以教學內容和趣味性為前提,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是游戲活動。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例如,在教學外研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中的“Pandas love bamboo.”時,教師可以提問“What animal has a long nose and big ears? ”,學生大聲回答出“ elephant ”。或者利用多媒體設計“連連看”游戲,將謎語和謎底打亂排列,用電腦隨機選出一名學生上臺“連線”教學“fruit”時,教師開展接龍的游戲活動,規則為:每個人說一種水果,不能重復。教師說“start”后,學生爭前恐后地說“orange” “apple” “peach” “pear”。二是演唱歌曲、朗讀韻文、故事配音等語言實踐活動。例如,在教學外研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中的“It will snow in Harbin.”時,教師可開展“小小天氣預報員”活動,引導學生用“sunny/cool/cold” “It will...”等單詞和句型播報天氣情況,使學生在口語表達的過程中深刻感知語調、意群、節奏和重音等,為更得體、更準確地交流和表達奠定良好的基礎。
2.創設豐富的學習情境,開展英語綜合實踐活動。在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相較于單一地復述課文內容而言,學生更喜歡能夠“自由發揮”的口語教學活動,這類活動更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要創設豐富的學習情境,開展英語綜合實踐活動,如講故事大賽、情景劇表演等。通過豐富的綜合實踐活動,以更具“身臨其境”感的口語環境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積極性,在開放性、自主性的口語環境中提高創新創造能力,在對話中落實遷移創新目標。例如,在教學外研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中的“What did you buy? ”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一些goods,然后讓學生分別扮演seller和 customer,并利用廢紙制作的cash讓學生進行情景對話。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對話中加入“Make it cheaper, please” “Do you misunderstand life? ”等內容,使情節更豐富,更能激發學生的個人創造力。
(三)靈活使用思維導圖,提升口語表達思維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思維,使學生在口語交流的過程中有清晰、全面的思路。因此,教師要靈活使用思維導圖來輔助口語教學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對語篇、故事等的主題、大意和要點有更清晰的理解和認識,梳理其主要內容和整體意義,識別和判斷句子間的邏輯關系,歸納主要情節,從而搭建起完整的、系統的思維框架,使學生形成更完整的口語表述邏輯思維,促進其口語表達思維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外研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中的“We have a big family dinner.”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思維導圖的主干分為“Drinks”和“Food”和兩部分,先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并繪制思維導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加以引導、給予幫助。在“Drinks”下細分為“apple juice” “orange juice” “pear juice” “strawberry juice”等,在“Food”下細分為“vegetable” “noodles” “rice” “meat” “soup”等。各小組繪制完成之后向大家展示。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按照小組繪制的思維導圖展開對話。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自主創作的空間,鼓勵學生整合所學,列出第三層、第四層分支。這一層層分支的延伸和發散,既是學生知識拓展和激活思維的過程,同時也是語言逐步融合和內容愈加充實的過程。通過繪制思維導圖、運用思維導圖,學生在口語訓練中思維更清晰、邏輯更清楚。
(四)實施課后拓展教學,增強學生文化意識
教材知識是有限的,要僅靠教材知識來發展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是比較困難的。因此,教師要利用一些有意義的學習素材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和延伸,如影像資料、圖片、新聞報道等,幫助學生開闊文化視野,并學會使用這些素材簡單描述圖片或事物,添加細節描述,表達個人觀點、態度和情感,使學生的口語表達內容更豐富、情節更生動,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并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
例如,在教學外研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中的“Thankinggiving is my favourite festival.”時,會涉及“The Mid-Autumn Festival”。為此,教師可以圍繞小學生喜歡聽故事、講故事這一特點,將與中秋節相關的神話故事融入教學中,使學生加深對我國傳統節日的了解。然后,教師提問“Which type do you like?”,讓學生猜測其答案用英語應該怎樣說。在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之后,教師給出正確回答“I like the ones with five kernel /salted egg yolk /red bean...”,翻譯成中文即“我喜歡五仁餡/咸蛋黃餡/紅豆餡……”。最后引導學生圍繞“What holiday do you like best? ”編寫新對話。通過拓展和延伸,使學生了解關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在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開闊其文化視野,增強其文化自信。
(五)改革評價方法,落實“教—學—評”一體化設計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教師要重視改革評價方法,堅持以評促教、以評促學,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手段促進教學相長目標的實現。如采用紙筆測試和非紙筆測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期末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培養情況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可開展口語能力測評,使學生真正意識到英語學習的目的在于表達和交流,通過有趣、多樣化的口語能力測評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積極性。具體而言,口語能力測評可分為自我介紹、口語對話、即時朗讀、情境表演、英語歌曲/游戲五個模塊,從多個角度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以及英語綜合運用能力進行全面考查。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選取五位小考官,并對其進行檢測和培訓。在后續的測評活動中,每位小考官負責一個模塊的測評,其他學生按順序依次到小考官處檢測。這樣的方式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測評活動中,既考查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能夠促進學生責任意識和集體意識的提升。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口語教學是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推動其英語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現階段小學英語口語教學存在的問題,積極優化教學策略,有效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拓展口語教學思路,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進而推動學生英語核心素養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楊鴻超.核心素養下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策略探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1(10):124-125.
[3]沈天榮.淺析小學英語口語教學問題及教學策略[J].校園英語,2021(20):162-163.
[4]單丹丹.大膽張口,超越自己: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策略的探析[J].文理導航(下旬),2021(3):62,78.
[5]米玉瓊.談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口語教學策略[J].求知導刊,2021(7):67-68.
[6]紀志靜.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研究[J].名師在線,2021(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