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歌作為我們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也是中學生應該學習和傳承的重要音樂文化。作為一名中學音樂教師,以所帶教學班級為對象開展了民歌教學。通過對所帶班級學生的問卷、訪談等方式的調查研究,結合調研情況制定了教學方案,在民歌教學的開展中,引導學生了解了民歌的特點、文化內涵,激發了他們對民歌學習的熱情,也增強了對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深刻了解。
【關鍵詞】初中音樂課;民歌教學;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19—128—03
民歌產生于民間,傳承于民間,帶有濃重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它是人民勞動生活的真實寫照,是抒發情感的歌、勞動的歌。認識民歌,學唱民歌在傳承民族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是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應該植根于內心深處的民族的歌。
一、中學生學習民歌的必要性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1]中強調“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感受和理解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了解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傳統,形成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文化價值觀為目標,側重指向有關文化理解的核心素養。”
膾炙人口的民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勞動人民生活的積淀,蘊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課堂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在中學音樂課程中開展民歌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必要性。
(一)了解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民歌藝術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源遠流長,記載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對生活的態度和情感,承載著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并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不斷的演變和發展,用獨特的視角和音符記錄著不同的生活情節。
《茉莉花》是一首流傳久遠的中國民歌,歌曲以對茉莉花的贊美,表達出我國勞動人民質樸美好的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歌曲起源于中國江浙一帶,在流傳過程中,僅中國《茉莉花》就要有幾十個版本,茉莉花最出名的有江蘇的《茉莉花》、東北《茉莉花》、河北《茉莉花》,單是河北的茉莉花又分為三個版本,河北的、河北南皮的、河北深澤的。各地的茉莉花演繹著自身獨有的魅力,但它們都是美好的中國象征。它們凝聚著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印記,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
民歌有明顯的地域特征,陜北民歌高亢嘹亮,讓人感到灑脫奔放。蒙古民歌粗獷豪邁,讓人感到廣闊豪放。云南民歌婉轉清新,讓人感到安寧愉悅。新疆民歌歡快活潑,律動十足,讓人沉浸其中。山西民歌質樸明亮,感情真摯。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和社會發展狀況,孕育了不同的音樂文化。在學習民歌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了解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以及風土人情。通過學習民歌,學生能夠沉浸式的體驗到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生生不息,艱苦奮斗的歷史,感受到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進而樹立民族文化自覺和民族文化自信,塑造全面發展的人。
(二)提升音樂素養
音樂素養的提升是學生深入理解作品,以及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的重要途徑。要提升中學生的音樂素養,首先要讓學生喜歡上音樂,樂于學習音樂。民歌是勞動人民對真實生活的情感表達,質樸又接地氣,來源于我們真實的生活過程,同時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民歌能夠將社會、藝術、情感、自然、生活等因素進行關聯,因此學生在學習民歌過程中,不僅能沉浸式的體驗到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情感表達方式,而且還能領略到質樸、清新的藝術表達方式。通過民歌學習,學生可以汲取到豐富的藝術營養,在了解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生活奮斗歷史的同時,還能夠提升自身音樂素養。
(三)提升審美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
民歌具有感情真摯、自然美好的特征,比傳統音樂以及流行音樂更具有唯美動聽的旋律、多姿多彩的音樂風格、鄉土氣息濃厚的特點。民歌經歷了時間的沖刷、歷史的檢驗、人民的篩選,是勞動人民精神和情感的結晶。相比傳統音樂和流行音樂,更具有優美、質樸的情感表達方式,同時有承載著歷史文化的積淀。
審美能力就是感知、感受和創造美的能力,是人類主動追求美的實踐活動。而民歌音樂樸實無華又充滿生機活力,很容易調動學生的熱情,激發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又能產生極大的感染力,在情感上得到共鳴。通過聆聽與品味,感受人民的真實情感,觸摸歷史的聲音,感知民歌的自然與質樸,在感知和感受中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
音樂是心靈的語言,它能夠跨越文字,通過流淌的音符與生活的節奏將內心深處的情感直接抒發出來。一段文字我們的感受可能不同,但將音樂注入文字,就會喚起我們真切的感受,所以學生在學習民歌的過程中,也能在探清與讀懂中提升自己情感表達的能力。
二、民歌在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探索
課堂教學是學生了解和學習民歌的重要平臺和起點,學生聆聽學唱民歌的機會幾乎只有在課堂中才能得到,而課堂教學也具備民歌藝術教學的良好條件。中學音樂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時間,讓音樂課堂教學在民歌藝術傳承和教學方面發揮其積極作用。
近年來,教育者、研究者紛紛就如何將民歌引進校園進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梁奇[2]、翟靜雅[3]、陳晨[4]、安娜[5]等學者從民歌進課堂的價值、重要性、民歌學習方式、評價方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手段等方面進行探索研究,為民歌在中學課堂中的教學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眾多教育者對民歌在中學課堂教學的探索和研究,也反應了音樂教師對民歌的學習和傳承的重視。作為一名初中音樂教師,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結合當地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音樂基礎,對中國民歌引入中學音樂課教學進行了探索實踐。
(一)民歌教學方案設計
通過教學初探與反思,對民歌進課堂教學做了初步的開展方案。
1.教學原則
常用的教學原則有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因材施教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民歌課堂教學結合以上教學原則,堅持以學生為主,以學生的學為起點,堅持培養學生學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的熱情為方向出發,在選取民歌教學曲目時,要考慮民歌的音樂元素,如旋律、節奏、裝飾音的復雜度歌詞內容是否符合等,與學生實際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相結合來開展民歌教學引領和啟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民歌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豐富韻味以及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等,愉快地與教師在循序漸進的民歌學習中感受民歌文化的深厚內涵,提升音樂學科認知的廣度、高度,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初步了解民歌的整體分類與特征,知曉民歌的特點、文化內涵、創作風格、藝術特色;能感知民歌演唱時音色變化對演唱的影響,掌握基本的演唱方法;采用學唱為主、欣賞并重的教學內容,培養正確的音樂學習意識,理解山西民歌文化。
3.教學方法
(1)欣賞曲目:通過聆聽與鑒賞優美的音律和歌詞,能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聽是學生完整感知音樂作品的重要途徑,在聽與賞中感知音樂的美,增進對作品的情感,為后續的學唱能做良好的鋪墊。在民歌進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完整地欣賞民歌,感受民歌演唱的情感,感知民歌抒發情感的方式方法。
(2)分組討論:討論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全班或分組圍繞一個問題進行討論。民歌教學中通過小組內部的討論與交流,發現并闡述民歌與流行音樂的區別及其重要價值。
(3)練習:練習法就是將知識與實際相聯系起來,知識轉化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民歌教學中,教師通過范唱、領唱引導學生自主學唱,體驗民歌演唱,進一步感受各地民歌的藝術特征。
(4)小組表演唱:小組唱一般指的是幾個人或多個人組合演唱。民歌教學中,學生以小組形式表演民歌曲目,在情境表演中感悟民歌演唱的方式方法及其不同于流行歌曲的情感表達方法。
(5)對歌曲的演唱方法及情感的表達方法進行口述,談論演唱感受。
在聆聽和歌唱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明顯地感受到民歌與流行歌曲的不同。包括曲調、唱法、歌詞、情感的表達方式等,同時在反復的歌唱體驗中,感受勞動人民情感表達的方式。通過歌唱、創編等練習與比較的實踐活動,更深刻地理解民歌的精神內涵在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的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習民歌、深挖民歌的興趣。在此過程中,多種手段的教學方式方法融合,不斷地促進民歌的產生、發展、演變,以及承載著深厚內涵的民族文化等相關知識,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各族人民不同的音樂文化表達以及對生活及生命的理解,共同體會民歌的美育價值和藝術價值。
(二)教學實踐
筆者結合所帶班級與湘教版七年級下冊教學安排,在泥土的歌——小調這一篇章通過云南《繡荷包》、山西《繡荷包》兩首歌曲的對比聆聽與演唱,引導學生進行了山西民歌的初步聆聽與感受,為后續的山西民歌進課堂教學做了良好的鋪墊。授課片段如下。
1.聆聽兩地民歌《繡荷包》
2.談初步聆聽感受
3.唱兩首《繡荷包》
(1)聽唱云南《繡荷包》;(2)聽唱第一樂句;(3)上波音、倚音片段學唱;(4)完整演唱第一樂句;(5)跟唱全曲;(6)學唱山西《繡荷包》;(7)完整聆聽山西《繡荷包》;(8)聆聽感受,品評細節;(9)兩處倚音的學唱;(10)切分節奏處的學唱;(11)完整演唱;(12)荷包傳唱;(13)再次完整演唱。
4.談演唱感受
唱完兩首《繡荷包》后,你又有了什么樣的感受呢? (云南的《繡荷包》,音調委婉細膩,唱段結構相對自由。山西的《繡荷包》,旋律明媚纏綿,唱段結構規整。)
5.中國民歌簡介
(1)民歌的分區;(2)民歌的分類。
6. 課堂小結
我們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民歌文化豐富多彩,民歌數量浩如煙海,讓我們一起品味學唱民歌藝術,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結語
我國的民歌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民歌是勞動人民情感表達的重要形式,唱歌又是人民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以及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現在聽民歌,唱民歌的人越來越少。尤其是中學生,對于民歌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甚至認為民歌非常“土”,完完整整能唱一首的更少寥寥無幾。
民歌是我國勞動人民的精神食糧,承載了中華民族發展和奮斗的歷史,同時也是人文、社會、地理等信息交融的載體。中學生學習民歌,有助于了解我國傳統的文化藝術,感受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樹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現代媒體手段,把民歌引入音樂課堂,引導學生們了解和學習民歌,引領他們從視覺、聽覺的結合上喚起對民歌學習的興趣。通過學唱民歌,能夠提高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審美能力。在學唱民歌的過程中,他們也能感受到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會到當下生活的來之不易,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在欣賞民歌的過程中,他們能夠了解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人民豐富的情感表達方式與歌唱內容,在鑒賞的過程中,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鑒賞力。
學生在學習民歌音樂后,能夠很明顯的感受到他們對民歌文化的熱愛,也能體會到學生升華后的對音樂藝術以及對祖國真摯情感。音樂教師應朝著傳承民族文化的方向努力,加深對民族文化的理解,課上充分展現民歌所蘊含的文化美、音樂美,用自己的切身體會與感悟引領學生學習民歌的熱情。不同地區不同省份的中學生有著不一樣的音樂素養及思想方式,教師在民歌教學過程中也應該結合當地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歌曲的選擇和教學方案設計,這樣才能夠激發學生真正地了解民歌,熱愛民歌,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梁奇.山西民歌走進中小音樂課堂的價值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20).
[3]翟靜雅.左權民歌的學校傳承考察——現狀、成就與問題、對策[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5.
[4]陳晨.在學校教育中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政策研究——以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政策”為個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5]安娜.基于本土音樂文化的河北民歌校本課程開發[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5.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核心素養視野下中學音樂課堂情感培育研究”。
作者簡介:劉慧清(1987—),女,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在讀碩士,北京師范大學大同附屬中學,中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音樂專業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