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王陽明先生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哲學思想“知行合一”,這個思想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其中對于人的研究是其精華所在。“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學校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構成,雖然很多人都知道學校文化,但是讓其對學校文化進行闡述時,卻很難說出來。價值、意義、典禮等都是學校文化的組成部分。學校師生在長期的教育、學習、探究中,經過歷史積淀形成的專屬于學校自己的特質文化就是學校文化。學校文化不僅包括物質向度,還包括制度、精神等方面的內容。“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學校文化的基礎,也是不能缺少的精神內涵,學校要認識到該思想的重要性,并能真正踐行與落實到具體文化建設中。
【摘 要】王陽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有著深刻的哲學內涵,對學校的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現行學校文化形塑仍存在“行而不知”,學校文化形塑重物化輕內化;“知而不行”,學校文化傳承難以落實落地;“知行分離”,學校文化缺乏價值觀引領等問題。基于此,文章提出“知行合一”理念下的學校文化形塑路徑:學知是行之始,學校文化激勵努力奮進;踐行與踐形統一,營造“知行并舉”的學校文化;立德與育心,實現“知行合一”的文化自覺。
【關鍵詞】王陽明 “知行合一” 學校文化
學校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魂”。學校文化有很多重要內容,如學校器物、制度、行為、傳統等,這些內容讓學校文化展現出特殊的作用,也對學生的言行有所規范與指導,讓學校的每一名成員都能實現價值取向與行為動機的統一。“知行合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刻的內涵與哲理,能突破學校文化的困境,完善學校文化,促進學校文化的發展,為當前學校文化如何驅動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理據和方向。本文從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出發,對其在學校文化形塑的作用和影響進行研究。
一、為何“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理念下的學校文化形塑
從本體論看,學校文化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屬于全學校師生的,是他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的集成,更對他們的發展有著深刻影響。學校文化也會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體現,表現出強勁的生命力,與群體價值相統一;是群體的期望,而不只是個體的期望;是每一個人做事的方式。在對學校文化進行塑造期間,“知行合一”思想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為學生及教師發展提供支持:思想觀念、價值觀、期待和標準,是為“知”;實踐活動方式、行為方式和做事的方式,乃為“行”。可見,學校文化界說實際是“知行合一”的總和。
從認識論看,學校文化形塑的“知行合一”遵循著兩條脈絡:內在的脈絡即是“知”,是一套精神文化體系,包括教育理念、辦學宗旨、育人目標、一訓三風等,是學校文化的主體;外在的線即是“行”,是一套實踐操作體系,包含環境創設、校本課程、課堂教學、教師團隊、學校管理等,是學校文化落實落地的載體。也正如王陽明先生所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希冀內外聯動而融合的學校文化,內隱之思精而慧,外顯之要重實踐,使得學校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從方法論看,學校文化形塑的“知行合一”有三個層次的行動邏輯。第一層次是從“知”到“行”,要求理論聯系實踐,不僅要有學校文化形塑的發展規劃等行動路線圖,清晰地描述學校所要表達的愿景,具體地描繪學校的文物、習慣、圖像等,更要落實到行動當中,從而讓學校文化成為大家共同認許的、深植內心的,推動學校成員相互幫助和共同努力的目標。第二層次是從“行”到“融”,指的是沉浸式的互動體驗。在王陽明的思想體系中,還有一個重要邏輯關系為從“行”到“融”,這層關系是學校文化的重要體現,也是“知行合一”或者做人做事需要沉浸的方法論。第三層次是從“融”到“合”,也就是“致良知”,這是王陽明先生“知行合一”思想的價值歸宿和再出發。更高層次的“知”,其價值判斷是“致良知”。學校文化是學校個體價值和標準的積聚和融合,如要在若干個端點中尋求平衡點、協調點,撬動文化發展的支點必定是“學生的發展”,育德與育心并存,形塑學校文化的過程中要不忘初心,去發展人性、豐富人性、充盈人性,實現學校文化“為了人”“發展人”“完善人”的目標價值,此乃王陽明先生“良知良能”的根本旨趣。
二、何以生成建構:“知行合一”觀照下現行學校文化形塑困境
(一)“行而不知”,學校文化形塑重物化輕內化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缺乏“知”引領的“行”,是短暫的“行”,是缺少內動力的“行”,是盲目前行。行而不知,未見其道。非“知”觀念引領下的“行”,是外力強制推動的“行”,不是“知”上生長的真正意義上的“行”,如王陽明先生所言:“全不解思維省察,也只是冥行妄行。”
學校文化形塑中重物質表達,輕精神引領,是“行而不知”的現象。學校文化并不是簡單的形式,一般包括本體性學校文化和修飾性學校文化。學校的精氣神屬于本體性學校文化,這種文化是從內到外散發的,屬于學校文化的基本。裝飾學校的文化具有輔助功能,這種文化屬于修飾性學校文化。對于學校文化而言,本體性文化屬于基本,裝飾性文化則屬于輔助或者說技術手段。但在學校文化形塑中,有些學校更熱衷于物質環境的建設,以致出現忽視精神方面建設的問題,學校文化的視域若狹化至“物質文化”,便出現形式化的問題,難以發揮其作用,讓其表現出一種隨意的狀態,雖然外層結構(物質文化)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效果,但是無法發揮學校文化的引領作用,導致表面化現象嚴重。
(二)“知而不行”,學校文化傳承難以落實落地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對于“行”和“知”的研究,雖源于王陽明的思想理論,但在長期的實踐中,它能與學校文化相統一,并予指導。學校文化不僅要“知”,更要“行”,只有在二者的統一下,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在發展方向及戰略制定過程中,學校要做好規劃,確保學校文化的有效形成與塑造。就具體實踐來看,學校文化建設也存在一些不足,很多學校僅僅停留在理念方面,未能有效落實,這種現象屬于“知而不行”,如有的學校制定的發展規劃并不具備可行性;有的學校在制定學校規范、制度等時,存在敷衍情況,僅為了應付檢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無法與長期規劃保持一致;還有的學校缺少價值觀引領,一味求大求全,未能在學校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內涵與價值觀,也未能提煉出與學校發展相一致的價值追求。學校在文化建設過程中,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難以實現精神、制度、行為、物質的統一,導致學校文化建設效果不好,難以體現學校的文化與發展。
(三)“知行分離”,學校文化缺乏價值觀引領
“知行分離”主要指的是教育管理者在思想上有一套學校文化理念表達,但思想與行動之間易產生沖突。縱觀當前學校文化的生成與建構,“知行分離”的現象大量存在,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缺乏創新,教學理念陳舊。學校文化的“羊群效應”是缺乏創新的典型表現,爭相模仿和移植先進學校的文化,不加評判地盲目跟風,紛紛效仿優質學校的做法,這種羊群式跟進的學校文化,既缺乏長遠的個性追求,也未能因地制宜地做出學校文化發展的本土化、個性化的表達,使得學校的每一名成員都對這樣的制度產生排斥心理。
二是學校文化的表達難以指明方向。學校如果沒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理想追求,就等于沒有發展的靈魂,教師也缺乏教育思想的觀念基礎。學校的發展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能單純地依靠經驗,要在學校文化中體現歷史傳承、體現文化內涵、體現價值觀,如果單純依靠經驗,就無法體現學校的背景情況,也無法讓學校全體人員達成統一的價值觀或者愿景。
三是領導言行矛盾,讓學校文化難以扎根。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學校領導經常出現言行矛盾的現象。學校管理者在制定學校計劃,或者需要變革時,往往在具體工作中按照往常的方法開展工作,在思維方式上也按照原來的方式。
三、何以落實落地:“知行合一”理念下學校文化形塑的路徑
“知行合一”是王陽明的基本思想理念,這里面也蘊含著學校發展的理念,為學校文化建設中“知行合一觀”的踐行提供理論支持,更為學校文化的塑造提供指導,讓學校文化建設更加具有張力。關于“知行合一”理念下學校文化如何形塑,筆者認為至少應當遵循以下思路。
(一)知是行之始,學校文化激勵努力奮進
首先,學校要針對自身實際情況,制訂可行的發展方案,引導全校師生共同發展,保持統一的價值觀。同時,也要對社會需求進行分析與了解,及時對學校的管理進行調整,暢通信息渠道,讓各項方案的制訂能夠符合社會需求,也能滿足學校的發展需求,體現學校文化及價值內涵。此外,要對學校各項細微的工作進行展現,全面提升工作質量,在學校文化引領下,讓學校肩負起時代使命,不斷進步與發展。
其次,師生是“真知”的實踐主體。王陽明先生對“知”有更深層次認識:“問人”是圣人在處理問題時的主要方式,知識的傳授需要引起學習者的興趣。這其實是強調“志同道合”的同伴協作對學校文化形塑的重要性。學校要從文化建設出發,深入師生的精神世界,發揮師生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二)踐行與踐形統一,營造“知行并舉”的學校文化
首先,“踐行”在于校長垂范。校長是學校文化的主要塑造者。校長通過思想引領,讓學校全體師生都能擰成一股繩,建立起共同的價值觀,共同促進學校發展。同時,校長要以身作則,引領全校師生發展,讓校長成為“知行并舉”的典范,成為學校文化建設及文化引領中的主導者。
其次,“踐形”在于制度導向。制度具有強制性,通過嚴格的規范與約束,對學校師生進行指引,這屬于硬性力量,對于學校文化建設來說,約束十分關鍵。尤其是在剛開始建設學校文化時,學校要強化宣傳工作,并通過完善的管理制度,對師生思想、言行等進行規范,確保學校文化的價值。學校文化需要在管理制度的助推下,從“強制”開始,具有針對性地設計制度,而后在制度中注入文化內涵,體現文化價值。
學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需引入“知行一體”的理念,確保制度的可靠性與合理性。首先,要將“知行一體”融入管理制度中,讓制度得以完善與深化;其次,要在“知行一體”的應用下,保證程序性制度建設的精細化,確保管理體系的可操作性。獎懲制度也是十分關鍵的內容,學校可以通過獎懲制度的建立與實施,對制度體系進行完善,發揮制度體系的價值。
(三)立德與育心,實現“知行合一”文化自覺
王陽明也有對于人之生存的理解與認識,認為人在發展過程中,要遵從德性,確保人的才能展現的有效性。學校育人及管理工作的開展,也需遵循德性,要讓人才能夠具備基本的禮儀、德行,全面發展。在育人過程中,學校要發揮好“文化”的作用,形成學校特色文化,讓學校文化建設得以熏陶師生,展現文化的力量。對于管理工作,學校不能單純依靠制度或者規范,還需讓文化對師生進行熏陶,讓師生從中獲取力量,并能做到潤物無聲,助力師生成長。
學校首先要為廣大師生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師生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工作與成長,并保持飽滿的熱情,感受文化熏陶的力量。在營造校園環境時,可從綠色植物、墻壁板書等開始做起,在校園中豐富師生的精神文化內涵。辦學辦的是“氛圍”,育人靠的是“風氣”。學校應加強校風、教風和學風建設,使之形成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促使學生積極向上,引導他們求真、向善和臻美。學校應精心設計體現學校特點和教育理念的三個文化符號,即校訓、校徽和校歌,并使人人熟記校訓、認識校徽、會唱校歌,領悟其精神實質。儀典、故事和榜樣是獨特的文化元素,形式生動活潑,是傳播學校文化的有效載體。學校應精心設計學校儀典,認真發掘學校故事,大力宣傳學校榜樣,注重發揮它們的文化傳播和教育滲透作用,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染。
【參考文獻】
[1]謝翌,馬云鵬.重建學校文化:優質學校建構的主要任務[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1).
[2]王守仁.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項紅專.七個向度:學校文化建設的品質提升[J].教育科學研究,2017(7).
[4]易麗.文化生成:營造學校發展“新生態”[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5]吳舒瑩.激發辦學活力,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J].科教導刊,2020(6).
[6]易麗.學校轉型中的新文化生成[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