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革新 吳肖林 張芹秀



[摘 要]國際貿易學課程基于目標問題導向教學理念開展教學創新,從該課程教學中的“痛點”入手,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通過創新教學模式、重構教學內容、重整教學資源、組織教學實施和優化教學評價等途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深度參與課堂,引發學生思考,在解決目標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達成,培養理論知識扎實、具備基本業務技能和較強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應用型商務人才。
[關鍵詞]目標問題導向;混合式教學;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8-0048-04
一、國際貿易學課程教學中的“痛點”問題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國際上,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秩序持續調整,全球性挑戰日益嚴峻;國內,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改革進入深水區。國內國際形勢的新發展,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教育部提出要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1],其核心是改革和創新。國際貿易課程作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其教學理念、模式及內容等也應加快改革和創新的步伐。教育部高教司吳巖司長認為,教學改革改到深處是課程,改到痛處是教師[2]。因此,教學改革應從課程教學的“痛點”開始。
一是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問題。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教學中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以“旁觀者”的角色參與課堂教學,無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參與教學的欲望不高。
二是如何科學合理地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教學的問題。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將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提出了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的要求[3]。傳統的教學側重于“以知識傳授為中心”,在課程思政改革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師在進行課程整體設計時,雖然都不同程度地融入課程思政的內容,但存在融入的方式較生硬、內容相關性不強等問題,很難真正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綜合達成。
三是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問題。“新文科”建設要求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創新人才,批判性思維是理性和創造性的核心能力,沒有批判性思維教育就沒有真正的素質教育。縱觀目前高校國際貿易課程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仍采用“填鴨式”教學,缺乏對批判性思維教學的內在認同,再加上受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影響,很難在日常教學中進行潛移默化的批判性思維教學,從而導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普遍不足。
四是如何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的問題。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要克服“唯分數”等頑瘴痼疾,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4]。傳統教學模式偏重結果考核,賦予卷面考試在考核評價中較大的權重,忽視學習過程的考查與監督,不重視課前、課后的考核評價,這既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教學效果的評價。
二、國際貿易學課程混合式教學的創新理念
創新教學如果不從核心理念入手開展實質性革新,而僅僅是一些技術性的修修補補,那么終將無濟于事。本課程將“目標問題導向”作為課程教學理念,“目標問題導向”教學理念的基本內涵是:依據國家、學校、專業三個層面的育人目標對學生素質的要求,融合課程具體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五類目標問題,包括基本問題(應知應會,給出答案)、重點問題(必須掌握的內容)、難點問題(有一定的難度,引發學生興趣)、實踐問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及拓展問題(綜合問題,體現學科前沿等)[5],并融入課程思政,把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及課程內容體系轉化為目標問題體系,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通過創新教學模式、重構教學內容、重整教學資源、組織教學實施和優化教學評價等方面,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在解決目標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和素質的綜合達成,培養理論知識扎實、具備基本業務技能和較強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應用型商務人才。
三、國際貿易學課程混合式教學的創新舉措
(一)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在“目標問題導向”教學理念的指導和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根據國際貿易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條件、學生特征等,以充足的教學資源為基礎,以合理的教學結構為框架,以多元的課程考核評價為標準[6],形成了穩定且簡明的、基于目標問題導向的“三重四融合”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見圖1)。
教學模式的轉變衍射出師生關系的轉向,教師由原來學生學習的“包辦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學生由處于失語狀態的“邊緣人”轉變為教學活動的“中心者”,師生也逐漸由“垂直型”的等級關系走向“平行式”的民主關系。基于“目標問題導向”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制定知識、能力、素質目標,設計基本問題、重點問題、難點問題、實踐問題和拓展問題五類目標問題,以充足的教學資源為基礎,將目標問題引入課程,帶入課堂,通過問題設計重構教學內容,將課程變成短平快的專題化內容,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并借助信息化教學工具,將其融入混合式教學,為學生創設積極的、協作式的學習體驗,幫助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學習,建構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帶給學生一種新的學習體驗,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二)重構教學內容,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無縫銜接
第一,根據“目標問題導向”教學理念,精心設計層次分明、難度遞進的五類目標問題,重構教學內容,將教材內容轉化為一系列目標問題,設計五類目標問題時,充分體現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
第二,重構教學內容時,通過系統梳理與課程教學重要知識點和中國貿易實踐緊密結合的貿易故事,深度挖掘故事中蘊含的“開放、包容、自強、自信”等思政元素,以目標問題的形式重新設計國際貿易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具體包括:
一是圍繞教學重點內容和中國貿易實踐,梳理中國貿易故事。國際貿易學課程內容豐富、知識點涵蓋廣泛,每一個重要知識點背后都有豐富的貿易故事,依據知識線和實踐線的貿易故事梳理,不僅使得中國貿易故事與教學內容有機銜接,而且為詮釋中國貿易的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提供了思政素材[7]。
二是深度挖掘中國貿易故事蘊含的思政元素。緊密結合中國貿易故事,挖掘故事中蘊含的“開放、包容、自強、自信”等思政元素,構筑脈絡清晰的國際貿易學課程思政價值鏈。
三是基于“目標問題導向”教學理念,以中國貿易故事為主線進行課程思政教學內容設計。課程團隊成員以課程知識內容為中心,以中國貿易實踐為線索,結合五類目標問題,收集整理了中國貿易故事。通過中國貿易故事與教學知識點的無縫銜接,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了重新設計。
下面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以下簡稱我校)國際貿易學課程中的“關稅的經濟效應”為例加以說明。教材的內容主要從小國和大國兩個角度,論述了征收關稅的經濟效應,根據“目標問題導向”教學理念,重構教學內容如表1所示:
(三)重整教學資源,助力課程改革與建設
國際貿易學課程以《經濟與貿易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建設依據和指導文件,以范愛軍主編的《國際貿易學》(科學出版社)作為主要教材,基于山東大學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國際貿易學課程,按照“目標問題導向”教學理念,利用超星學習通教學平臺,結合我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課程的教學資源進行了重整,以助力課程改革與建設。重整后形成了包括基于目標問題導向的教學資料(包括教學大綱、目標問題集、課件、教案、考核評價標準等)、中國貿易故事庫、文獻庫、習題庫(包括課前預習題庫、課堂隨測題庫、課后作業題庫)等教學資源。
(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基本業務技能和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可以融合在專業課程中,只有批判性地思考專業學科知識,才會學有所思、學有所得。課程團隊成員將中國貿易故事和國際貿易專業知識有機銜接,通過設計帶有思辨性質的目標問題,采用任務驅動、啟發式教學、案例分析、情景教學、小組討論等方法和手段,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打造思辨課堂,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基本業務技能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具體如下:
一是課前通過推送中國貿易故事和目標問題等教學資源,要求學生自主思考基本問題,進行自我檢測,記錄疑問,上課時帶著問題走進課堂。
二是課中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分析、情景教學等方法和手段,講授與討論重點問題、難點問題和實踐問題,在實現知識內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對知識展開辯論,主要包括教師講授、小組討論、分享匯報、教師點評四個環節。從教師講授到學生討論,再到分享匯報,均圍繞目標問題的思辨開展,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是課后采用任務驅動法,督促學生完成拓展問題等作業,帶著思辨的任務繼續探究,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四是理論聯系實際,一方面引入經典的中國貿易故事,利用課外4個學時開展項目教學;另一方面結合后續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國貿實訓課程,將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運用于實務和實訓中,培養學生的基本業務技能和批判性思維(見圖2)。
(五)構建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教學過程及其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制定適合“目標問題導向”教學模式的評價方法和標準,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線下評價”和“線下評價”相結合,構建多元化的考核評價體系(見表2)。
考慮到素質目標的達成是隱性的、長期的,難以量化評價,課題組對如何評價素質目標達成度進行了探索。鑒于課程思政的教學最終會轉化為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本課程的課程思政采用個人和分組相結合的評估方法,檢驗標準為:態度、行為的改變。通過觀測學生在思政話題討論、小組實踐和其他團隊活動的表現情況(包括完成度、及時度等),評定該課程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
四、結語
國際貿易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創新以“目標問題導向”教學理念為指導,借助于信息化工具,將學習通教學平臺與傳統的課堂授課相結合,按照“目標問題”重構教學內容并組織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導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改革創新,課題組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得到了提高,課前能自主學習基本問題,自我檢測并記錄疑問;課中能認真聽講,積極參與課堂測試和討論;課后能及時完成拓展作業。教學效果初步顯示,學生的學習態度在發生轉變,學習體驗得以改善,在實現知識傳授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基本業務技能和批判性思維,并通過深度挖掘中國貿易故事蘊含的思政元素,實現了價值重塑。
[ 參 考 文 獻 ]
[1] 丁雅誦.“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實施[EB/OL].(2019-04-30)[2023-04-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4/tjx/mt
jj/201904/t20190430_380201.html.
[2] 吳巖司長在首屆新結構經濟學師資培訓大會上的講話[EB/OL].(2019-08-29)[2023-04-20].https://
www.nse.pku.edu.cn/jxpy/szpxykczc/496207.htm.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3)[2023-04-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 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10-13)[2023-04-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5] 周如金,范忠烽,劉美.新時代卓越高等工程教育路徑創新探索[J].高教探索,2021(9):9-12.
[6] 邢紅軍.大學教學設計精進教程[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7] 王偉,黃穎.講好金融故事:“金融學”課程思政改革的有效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3):112-116.
[責任編輯:黃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