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璇

[摘 要]隨著智慧物流成為發展趨勢,企業用人要求日益提高,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難以適應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后的人才需求,存在學徒制運行規范化不足、復合能力培養不強、數字化技能不高、質控體系不完善等問題。文章基于此提出研制“四方協作、三維遞進”的現代學徒制標準體系、實施“五鏈聯動、能力遞增”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打造“二元四段四模塊”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構建“三階三維、數字賦能”現代學徒制評價體系的具體舉措,培養高質量物流管理現代學徒。
[關鍵詞]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鏈;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18-0124-04
伴隨“產教結合”向“產教融合”的演進,2014年《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陸續發布,標志著現代學徒制正式登上了職業教育歷史舞臺。同年,國務院發布《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明確了物流業作為基礎性、戰略性產業的行業屬性。在職業教育和行業發展的雙重催化下,吸收國外學徒制度與中國教育制度合理內核的首批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應運而生[1]。全國各地積極開展了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培養的試點工作,無論是從國外引進經驗還是從本土積極探索來看,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與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要求緊密契合,是增強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的落腳點,也是物流管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
一、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意義
(一)與人才強國戰略相呼應,符合時代教育的新要求
物流人才支撐是建設物流強國必不可少的條件,在時代的發展進程中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深受熱捧,反映出培養物流管理高質量學徒的產業期盼。因此,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2022版)》相繼發布后,現代學徒制上升到了國家制度層面并以法律的形式得以確立[2]。政府主導、產業支持、社會參與、教育支撐的自主人才培養體系是與時代發展匹配的,尤其在“一帶一路”倡議和“西部陸海新通道高質量建設”戰略提出后,依托海外中資企業,面向東盟輸出中國職業教育成果,如融合了“中文+物流技能”的現代學徒制。
(二)與物流行業發展相適應,符合產教融合的新思考
隨著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不斷涌現,智慧物流成為物流業的發展趨勢,企業用人標準也越來越高,要求物流從業人員必須既懂物流業務又懂信息技術。企業要利用信息技術掌握物流實體運作和信息流轉,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輔助決策,從而提高物流效率,就需要一批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傳統的頂崗實習和訂單培養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職業精神缺失、內生動力不足、參與主體合作松散的問題。現代學徒制可以促進行業、學校、企業和第三方評價組織之間形成物質、信息、技術和師資等資源的互享機制,達到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選育用留”的目標,對精準對接物流行業、企業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運行規范不足
現代學徒制是眾多職業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舉措,但在學徒準入、合作企業篩選、校企導師聘用、實施過程管控和學徒出師等環節往往缺乏統一、規范的運行標準,甚至出現同一院校與不同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培養的要求不一致的情況,這樣無章可循的現象容易導致物流管理專業現代學徒培養質量良莠不齊。
(二)復合能力培養不強
快速轉型升級的物流行業中,大部分成熟的物流企業都會將資本重心從一線技能型勞動力轉向設備技術的投入。在智慧物流的發展新格局下,物流類崗位的知識結構和技術結構趨于融合,迫切需要能夠清晰認知產業聯動發展,具備跨專業、跨領域研究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引導學徒技能結構發生顛覆性的改變。學徒制最顯著的特征是以師帶徒、技能傳承,在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評估方式等方面都側重于特定崗位專業技能的培養,學生應用轉化能力、職業遷移能力較為欠缺。
(三)數字化技能不高
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催化了物流模式的創新和職業崗位的更迭,同時又影響了學徒制認知、設計、實施與評價的全流程。現代學徒制實質上是面向崗位需求的專業教育,但在服務社會經濟數字化轉型中,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脫節的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需要對課程體系進行數字化升級,以求解決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對接不精準的問題。
(四)質控體系不完善
質控體系是衡量現代學徒制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現有的現代學徒制質控體系不夠完善普遍存在評價主體單一化、評價內容片面化、崗位能力評價弱化等突出問題,使得學徒制人才培養質量難以得到客觀的評價。
三、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理論邏輯
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在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創新發展新境界背景下,從系統論的視角出發,基于學校、企業、第三方評估機構和行業組織等四方責任共擔、互惠互贏的宗旨,構建了邏輯、治理、實踐“三閉環”的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型。第一,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與政策主體的因勢利導,與現代學徒“畢業即就業”的內生動力契合,為產教深度融合和人才培養提供了邏輯閉環;第二,通過組織設立、制度建設和常態化交流,形成“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實踐對接生產、平臺對接協同育人”的格局,在標準框架統領、資質規范、過程監控和評價基準作用下,形成一個治理閉環;第三,通過“職業認知—技能傳授—工學交替—全職實習”學徒培養的四個階段,把供應鏈服務思維、數智化商務技術“雙能力耦合”培養的理念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技術賦能鑄造現代學徒向“職業人”蛻變,為現代學徒制提供價值規約與信息支撐,最終形成實踐閉環。“三閉環”的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育人模型如圖1所示。
四、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路徑
(一)研制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標準體系
在教育主管部門指導下,行業牽頭對接企業,將不同類型人才對應引入不同的企業,如外國留學生選擇東盟地區的中資企業,中國學生按照冷鏈物流、跨境物流、智慧物流等培養方向選擇本土企業。學校和企業共同執行學籍管理的具體工作,由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學徒的培養過程進行監督與評核,締約“行、校、企、評”的協作聯盟體,對學徒的培養工作齊抓共管。分工明確的現代學徒制運行機制,提高了現代學徒培養的科學性和合理性[3],使“職業引領全程、技能遞進提升、四方分工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得到落實。
協作聯盟體四方合力聚焦先進標準引進、標準本土化改造和標準特色化輸出,按照“準入、培養、出師”三維循序漸進,共同研制現代學徒制學徒準入規范、企業導師專業能力要求、學校導師專業能力要求、評估機構要求、合作企業要求、學習單元要求、導師行為規范、證據采集規范、學徒管理規范、學徒出師規范等標準,解決不同企業學徒項目的人才培養方案迥異問題,引領專業治理和規范化培養。如企業導師選拔標準從企業導師的職業道德、基本要求、專業資格及能力要求等方面進行規定,對具備什么條件可以成為企業導師、轉變成什么樣的人才適合做企業導師形成一套指示性的參考指標和描述文檔。
(二)改善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
推行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的最終目的是為建立技能型社會提供人力支撐,這就首先要應對新業態催生的新職業,其次要應對物流業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的新趨勢,最后要正確看待從“為企業培養人才”轉變成“為區域產業培養人才”的新就業價值。因此,物流管理現代學徒能否出師的重點在于其是否具備復合能力和職業遷移能力。廣西職業技術學院立足于廣西與東盟海陸相接的天然優勢和農業大省的資源稟賦,形成了注重于跨境農產品冷鏈的物流育人特色;秉承“首崗適應、多崗遷移、終身發展”[4]的培養理念,建構了“五鏈對接、鏈群聯動”的現代學徒制頂層設計(見圖2)。面向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四流合一”產業生態,形成專業鏈和崗位鏈;崗位對應技術圖譜,形成模塊化課程鏈;與職業證書所承載的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銜接,形成評價鏈;連接學徒制培養標準、國家專業教學標準、國家職業標準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等,形成標準鏈。以標準鏈為映射,深化專業鏈、課程鏈、崗位鏈與評價鏈,構建標準引領、鏈群聯動的學習系統,形成復合型人才培養合力,改變傳統學徒制的單一培養方式。
在三年培養期中,以項目貫穿設計了“校內實訓平臺→校內工坊→企業實踐教學基地→企業頂崗實踐”四個職業場景培養階段。第一階段以校內導師為主、企業導師為輔,以單元項目的形式開展實踐;第二階段“一課雙師”,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同向同行,以模擬項目的形式開展實踐;第三階段進入企業實習崗位,由企業導師主導,工學交替、輪崗輪訓;第四階段展開真實崗位全職實習,在崗位上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崗位要求的能力,從而成為真正的員工。企業的參與比重隨著時間推移和教學場所轉換而增加,實現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綜合能力和實崗能力四階遞增。培養過程中強調供應鏈思維,并在職業培訓各環節中融入工匠精神,讓學生從情理認同到知行合一,實現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身份的蛻變。
(三)創新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
學徒培養以物流產業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為宗旨,學徒制合作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學生對于職業生涯的規劃和選擇也更加多元化。聚焦相關細分領域,按照職業領域的生產過程、服務流程和技術創新要求采取彈性學制和學分制等管理手段,“一企一策”開展學徒培訓。第一,確定“二元四段四模塊”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二元即學校課程體系和企業課程體系;四段即職業認知、技能傳授、工學交替和企業實崗;四模塊即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和專業拓展。第二,依托“1+X”證書制度,對應分析企業不同需求和學生個性特點,從學徒制標準80個任選能力單元中靈活組配,搭建能力模塊,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實現模塊間教學分工協作。第三,提升學徒的數字化技能以增強其適應性。通過數字化物流商業運營、數字化供應鏈運營等“3+1”平臺課程幫助培養學徒解決數字化應用場景下復雜物流問題的能力;在核心課程中,主動對接地方產業新業態,并對傳統課程改造升級,如“智慧倉配運營”“智慧運輸運營”“物流成本與績效管理”等。學徒培養期限為1~2年,特殊情況可延長到3年,歷經“職業適應和概覽—職業細節和功能—職業綜合和系統”等培養階段,幫助學生從具有職業素養上升到具有職業經驗。“二元四段四模塊”的現代學徒制課程體系見圖3。
(四)優化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評價體系
隨著物流行業數字化變革、工作場地界限淡化及更高層次教育與培訓需求的持續高漲,“互聯網+”日益滲透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培養實施全流程。專業以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為依托,利用分布式集群服務器和“云渲染”創設了融合在線學習、遠程虛擬仿真實訓和遠程直播的混合式授課方式。同時,搭建“物流管理現代學徒成長管理平臺”,分為學徒管理、師資管理、學習資源和學習督導四個功能模塊,從學生職業發展貢獻、企業發展貢獻、專業建設貢獻三個維度進行質量評價。系統支持企業導師、學校導師、第三方評估機構和行業組織四方對學徒的學習行為進行舉證、監督與評估,生成學徒演化圖譜;利用大數據分析學徒社會溝通、技術技能、學科知識、數字素養和價值塑造五維成長軌跡,準確把握現代學徒制各利益相關者的真實情況;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教學管理和運行動向各類數據進行交叉融合和深度挖掘,進行問題分析和決策預測預警。以信息技術為管理手段的質控體系,涵蓋現代學徒制培養前、培養中和培養后三個階段,進行人才培養過程性、結果性和增值性評價的“三階段、三維度、四主體”的評價,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五、結語
物流管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實現了精準對接物流業的共性需求和合作企業的個性需求,以標準化為引導、能力培養為主線,創新設置開發了多崗對接的模塊化課程體系。該體系將企業用人目標與現代學徒培養目標緊密結合,實施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學習環境與職業環境對接,有助于培養契合產業需求的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楊小燕.現代學徒制的探索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2(9):17-20.
[2] 李亞琦,蔣沁燕.基于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的校企合作長效管理機制研究:以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現代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物流技術,2022,41(9):144-146.
[3] 劉雪梅,李建春,吳硯峰,等.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現代學徒制培養的實踐探索[J].廣西教育,2021(15):161-163.
[4] 楊小蘭,韓春燕,馬建國,等.高職財經類專業現代學徒制:“校企階段性雙軌交互式”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路徑研究[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9(3):56-59.
[責任編輯: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