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級英語教學在高校英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通過對高級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課程思政及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目標以及實施辦法等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研究,探索該課程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及思辨能力培養的有效路徑,希望對高級英語教學提供有益啟示。
關鍵詞:高級英語;課程思政;思辨能力
作者簡介:朱必前,廣州城市理工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語教育學、英美文學。
高校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不少學者認為,不能將“立德樹人”簡單地理解為思政育人。在教學中不是單純地進行道德教育,而是應該結合學科本身,從責任、品行和規范三個方面介入,教育學生養德行、育德行,學會做人。
對于高校課程思政研究,西方發達國家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和說法。他們往往通過家庭、社區、文化傳播等各種途徑對于年輕一代灌輸價值觀、道德觀,從小培養學生個人主體意識、危機意識、民族意識等。在課堂上,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的育人渠道相較于我們更寬更深。西方的育人體系既有我們值得借鑒的一面,也有我們需要摒棄一面。
一、高級英語課程思政及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問題
在本課題項目研究中,團隊對某應用型高校高級英語課程教學團隊做了調研,發現教師在課程思政與學生思辨能力培養方面存在以下問題:首先,部分教師覺得教學任務重、時間緊,如果在課堂上加入思政和思辨環節,很難完成教學任務。其次,即便設計了思政和思辨話題讓學生討論,基于班額大小、學生專業基本功的差異,也會有部分學生參與的熱情度不高,經常出現冷場的局面。有時組織的教學活動最后淪為教師自問自答,有點像唱獨角戲。另外,個別教師認為,高級英語教學應重視學生聽說讀寫譯能力的提高,在課程思政和學生思辨能力培養上花費過多精力是得不償失。學生方面的認識問題主要是自身語言技能還達不到自由表達的層次,分析問題的廣度和深度不夠。
(二)實踐問題
在高級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實施課程思政及學生思辨能力培養,教師起著十分重要的引領作用。通過聽課及訪談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部分教師在備課環節對于課程思政及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設計上流于形式,只是在教學目標上有所體現,而在教學程序的設計上沒有體現。因此,到了教學實踐中往往是一筆帶過,沒有讓學生對課文中可挖掘的內容進行深入討論,對于一些有價值的思想沒有讓學生弄懂弄通、入腦入心,對一些需要辨別是非的觀點,沒有做到越辯越明。
(三)能力問題
首先,有的高級英語課程教師缺乏堅實的專業基本功,不能熟練地運用目標語控制課堂,有效組織教學的各個環節。其次,有些教師不會設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的問題,有的問題或流于形式或過于簡單,不具備思辨性。也有的問題難度太大,讓學生難以給出答案。最后,老師上課外的一些因素也會直接影響課程思政與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教學效果。如:教師自身思想素質、責任心及親和力,及良好的言談舉止等。
二、高級英語課程思政與學生思辨能力培養教學設計
(一)教學指導思想
高級英語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身心及專業基礎,基于教學大綱實施教學。開展以教材為依托、以話題為抓手及以問題為驅動的各種教學活動,調動學習主體的學習主動性。充分運用各種現代教學輔助手段,采取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方法。某些內容可用翻轉課堂教學,結合課文提供多種學習途徑,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思想,培養學生探索式學習、鉆研式學習、系統性學習的習慣,培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主要內容
高級英語課程教學目的在于夯實學生語言技能,同時帶領學生在人文學科核心領域深入思考。在語言學習中不僅要提高語言技能,更要提高人文素養,使學生自然形成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通過在教材每單元篩選同一話題但又有不同觀點的文本,能引導學生多視角、跨文化理解相同話題的不同觀點和見解,從而開闊他們的知識視野,提高判斷是非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大學思辨英語教程·精讀4》為例,從社會與個人、哲學與文明四個維度提供名家名作,內容全面,語言規范,文化多元。
(三)課程思政與思辨設計
設計不但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還要培養學生擁有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通過中西文化、價值觀及意識形態等各方面的對比,增強學生的中華民族文化自信及民族自尊心,達到課程思政的效果。課堂教學設計可以根據教學材料進行細化。以下是《大學思辨英語教程·精讀4》安排的單元話題設計實例(表1)。
課文 思政元素 思辨元素
Self 自我意識、獨立精神 怎么才能形成獨立人格?
Love 愛黨愛國、仁愛之心 什么是真愛?
The meaning of life 立志成才、人文素養 什么是“中國夢”?
Human nature 分辨善惡、從善如流 什么是真善美?
Mortality 珍愛生命、正視生死 如何面對生死?
Reason and Beyond 理性思考、明辨是非 怎么判斷是非?
Individuality and Conformity 辯證思維、自由統一 如何理解自由與遵從?
The Scope of Tolerance 堅忍不拔、處變不驚 如何面對困難與挫折?
Sympathy and Virtue 同情弱者、扶危濟困 如何對待各種情感?
Justice 公平公正、崇尚正義 怎樣維護公平正義?
Freedom 珍愛自由、尊重他人 自由的限度是什么?
The Good of Society 扶危濟困、社會責任 怎樣對待權力與自由?
教師應根據教材單元話題設計的思政和思辨元素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并不是要局限在設計元素的框架里。教師針對教學材料可適當設計思辨及思政任務,通過小組討論、推舉代表發言等形式,引導學生思考人生理想、誠信做人、家國情懷等道理。通過師生交流互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塑造學生高尚的品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三、課程思政與學生思辨能力培養實施路徑
(一)挖掘教材思政元素進行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進行良好的思辨教學。以《大學思辨英語教程·精讀4》一至二單元課文A教學為例。首先要求學生預習生詞,了解課文的大意,然后由教師介紹課文的背景知識,給出思考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回答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思辨,然后達到思政的效果。如在第一單元課文A “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 A therapist's view of personal goals”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養成獨立的人格,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他們摒棄雜念、克服從眾心理,養成開放、包容、同情、善良的品格,從而自立自強,善辯是非,能在復雜的環境中保持初心和理想,成為國家需要的棟梁之材。在第二單元課文A “The meaning of love”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哲學的角度理解愛的內涵,從抽象的概念中去體會個人對于家人、親友、同學具體的愛,然后去理解對祖國的愛、對自然的愛、對人類的大愛。結合學習材料,由教師提出具有思辨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學生可以分組討論。教學通過讓學生嘗試完成產出任務而意識到自身不足,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和產出的意愿。
課堂實踐證明,只要教師在教學中找到思政與思辨的點,又引導得當,就能實現思政與思辨的教學目標,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外語專業作為重要人文學科之一,在專業知識中融入人文關懷、哲學思辨、道德倫理等價值教育是其應有之義。
(二)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學習
高級英語教師實施課程思政與學生思辨能力培養,除要充分利用課堂,還要重視課外學習的有效途徑。在高級英語教學課堂外安排學生每學期閱讀一定數量的英語翻譯傳統典籍,讓他們從英語語言思維的角度去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儒教、佛教及道家的哲學思想,從而反過來在課堂上增強他們對于西方哲學理解上的批判性思維。同時,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習近平治國理政》的英文文本,把“三進”列入重要課外學習任務,加深學生對國家治理的認知,堅定文化自信。在課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學期觀看一定數量的英語影視作品,汲取西方經典影視作品中好的東西,如人性的善良、通過奮斗實現理想抱負等。
(三)教師言傳身教
教師要有忠誠于教育事業的情懷,這一點也尤為重要。在教學科研中,教師要保持耐得住寂寞的恒心,堅守為國育才的初心。要全面關愛學生,無論是學業還是做人,教師要做立德樹人的表率。教師教給學生的知識是有限的,可教師嚴謹的教風、淵博的學識及高尚的品格會影響學生的一生。這些可以說是教師思政于無形的最好體現。
高級英語課程教師必須在不斷的學習和自我提升中把自己鍛造成“金師”。在道術上要有大胸懷、大格局和大境界;在學術上做到學科深厚,專業精湛;在技術上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術嫻熟;在藝術上要有滋有味,有情有義;在人術上能給予有溫度的愛,有穿透力的愛。
四、課程思政與思辨研究結果
(一)問卷調查
通過對兩個班級共70人兩年高級英語教學的跟蹤,課題研究組設計了一個簡單的5項內容問卷調查。(表2)
調查內容項目 有效 基本有效 無效
1.課程設計涉及思辨與思政有利于閱讀理解 85% 10% 5%
2.教師應多設計教學課程思辨和思政問題 60% 40% 0%
3.課程思辨與思政討論學生參與度越高越好 62% 38% 0%
4.課程思辨與思政活躍課堂氣氛 72% 26% 2%
5.課程思辨與思政有利于提供道德水平 91% 9% 0%
(二)研究結果
在兩年的跟蹤研究中,通過表2問卷調查可知,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把課程思辨與思政結合起來很好。通過教師的教學設計及在教學中運用思辨與思政,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也提高了他們的思辨能力,而且還使他們思想水平有了大幅的提高。
運用好課程思辨與思政,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雙重教學目標。
五、結語
高級英語課程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是英語專業教育的基本要求,而課程思政是時代的召喚,是與時俱進的社會需要。如能在教學中把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便能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本文受到研究條件及調研選取樣本范圍小的局限,只是探索了高級英語課程思政與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一些具體做法及二者融合的可能性。今后,隨著該課程任課教師的不斷探索,這一研究必將成為高級英語課程教學研究的新亮點,并將產出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蔡基剛.課程思政與立德樹人內涵探索:以大學英語課程為例[J].外語研究,2021(3):52-57,112.
[2]王會花,施衛萍.外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路徑探析[J].外語界,2021(6):38-45.
[3]文秋芳,孫曙光.“產出導向法”驅動場景設計要素例析[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0(2):4-11,90.
[4]吳巖.抓好教學“新基建”? 培養高質量外語人才[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