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麗 吳倩
■摘 要:醫學教育擔負著培養醫學人才以及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的重任。以勝任力為導向的教育模式是醫學教育發展改革的必然趨勢。但是,如何評估學生的能力,卻是醫學教育工作的一個缺口。置信職業行為具有可執行、可測評的特點。將其運用于醫學教育中,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勝任力,還能全方位、多元化、可持續地評估學生的能力。
■關鍵詞:置信職業行為;醫學教育;核心勝任力;職業素養
■課 題:本文系河南省衛健委醫學教育研究課題“基于職業核心素養培育的診斷學課程改革研究”(課題編號:Wjlx2021173)的研究成果。
《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醫學教育是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為推進醫學教育的發展,應全面優化醫學人才培養結構,健全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實現優化醫療照護的目標,醫學教育應秉持以勝任力為導向的教育理念,使學生具備包括職業素養、知識技能、病人照護、溝通合作、教學能力和終身學習在內的6項核心勝任能力,達到符合臨床和社會需要的合格水平。
核心勝任力是職業發展變化對職業人才素養的要求。因此,醫學院校應與時俱進,及時把握社會與產業對人才的職業核心素養的要求,與醫學發展需求相接軌,明確培養目標,完善教學體系,提升學生的核心勝任力,助其成為新時代優秀的醫務工作者。置信職業行為是指監督者對學生的日常行為等情況進行監督、指導以及置信評估,從而決定是否允許其從事某項職業,根據任務完成的結果進行分級并為學生提供個體化的教學反饋,進而達到崗位勝任力的培訓目標。在臨床教學中實施置信職業行為,有助于確保高質量的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核心勝任力,同時,為落實和評價以勝任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提供支撐。
醫師的核心勝任力是基于臨床的實際工作能力。以勝任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主要特征是將醫學教育和臨床工作密切結合,讓學生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同向同行,這體現了現代社會對高素質醫務人員臨床能力的需求,也是醫學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想目標。基于勝任力的醫學教育是一種以結果為導向的教育模式,要求學生從傳統的掌握知識逐漸轉變為提升勝任力。然而,學生的勝任力培養不同于單純的知識與技能的培訓,短時間內較難得到明顯的提升,且在不同階段由于學生的醫學基礎水平不同,其勝任力的培養內容及評價標準也需要分類、分層。另外,核心勝任力是一種能力,需要從學生的實際臨床行為中評判和推斷。因此,盡管以勝任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已然成為醫學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但其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仍待解決,主要包括以勝任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的課程設計、學生能力的評估方式和途徑以及各個指標的信效度等方面。
置信職業行為的本質及核心是當學生具備完成任務的能力時,監督者給予學生最大的信任,讓學生在可信賴的條件下進行執業活動,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整體性的臨床任務,可結合里程碑框架對每一項任務進行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描述。這也給置信等級的評定提供依據。勝任力是學生高質量、高效率完成臨床活動所具備的基本能力,具有抽象、不易被觀察和測量的特點,其評價在實施過程中難以有效落實。盡管里程碑框架可以對學生進行階段性的評價,但是隨著評價指標的逐漸細化,評價內容過于煩瑣、過程耗時較長,與整體性評價的關聯性越來越小。而置信職業行為可操作性強,可將勝任力的框架與實際臨床工作聯系起來進行培訓和評估,對學生進行及時評價和反饋,全面可靠地反映學生真實臨床環境中的核心勝任能力,為醫學教育提供了有力的補充。置信職業行為是將勝任力轉化為可觀察、可衡量、可檢驗的臨床實踐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進入臨床后,學生面對的主要問題是其實際具備的臨床勝任力不足以應對崗位的本職要求。這使得他們工作效率低下、醫療安全(包括病人的安全和自身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以勝任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聚焦于教育結果,根據臨床人才的需求及崗位勝任力的要求進行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勝任力,提高我國臨床醫學的教育質量,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以置信職業行為為架構進行教學培訓及醫學行為的規劃和評估,將核心勝任力落實到可觀察的臨床關鍵任務中,及時、動態地反映學生的核心勝任力,逐步實現醫學培養目標。
(一)置信職業行為促進學生核心勝任力的提升
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培養方案及要求設計不同的主題,如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接診后對鑒別診斷排序、推薦和解釋常規診斷性檢查和篩查檢測、開具并討論醫囑和處方以及在病歷中記錄接診情況等多項置信職業行為。
這些置信職業行為內容很好地反映了學生能夠參與的臨床關鍵活動,而且每一個主題的置信職業行為都對應了知識、技能和態度等多項臨床醫生所必須具備的勝任力的要求,以及評估進展所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預判達到每級要求的培訓時間及合格維持的期限等。例如,病史采集這一主題,與之對應的勝任力框架包含三個方面:詢問病人和家屬,收集信息;履行專業職責、遵守道德原則;具備人際溝通技巧,與病人及其家屬進行有效的交流和協作。每一個主題的置信職業行為有效地解決了一直在提倡的“勝任力本位教育”理念在臨床現實中的困境。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持續改進,使自身能力在每一個階段都有所提升,處理臨床事件的自信心也得到提高,逐漸達到勝任力的要求,最終成長為專業的、優秀的醫療人員。研究顯示,置信職業行為在護士繼續教育、本科護生教育等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置信職業行為不僅能反映學生核心勝任力的實際臨床活動,更有利于學生核心勝任力的培養和提升。
(二)置信職業行為為勝任力評價提供了有效的評估框架
隨著社會對醫療照護需求的變化以及個體健康觀念認知的改變,醫學教育從院校階段就要強調以勝任力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如何評估教育成果及學生的能力,是醫學人才培養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醫學教育成敗的關鍵。在基于勝任力的醫學教育背景下,將置信職業行為納入醫學教育中,設計開發基于置信職業行為的特定評估框架。
置信職業行為是對學生特定的職業行為的整體評價,且與臨床行為及水平密切相關,體現出其實用價值。置信職業行為具有可執行、可測評的特點,評價過程及分級相對簡單。評價者只需要遵照臨床行為的規范對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的相關行為進行置信程度的評價即可。
因此,在臨床實踐中,通過置信職業行為構建的教學模式并進行臨床能力評估,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及責任感。通過不同評價維度的橫向對比及學生自身評價的縱向對比,使學生全面了解自身6項核心勝任力的情況,形成準確的認知,以便有針對性地調整學習計劃。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是逐步實現的。在學生成長的不同階段,應視培養的目標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和評價方法。置信職業行為通過對學生逐層遞進的分級,持續改進其臨床行為及提升核心勝任力,是遵循醫學人才階段性成長、實踐成長等規律的一項有效的教育舉措。
置信職業行為在醫學教育的不同專業和不同階段均有所應用,如婦產科、兒科、神經內科和全科醫生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畢業后教育,并逐漸延伸至如本科、研究生等臨床及護理專業等院校教育,也適用于指導衛生專業教育和在培訓中對培訓人員的勝任力的評估。
置信職業行為可將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及繼續教育有效地銜接在一起,是基于臨床實際環境要求進行開發設計的,并充分體現了勝任力教育中能力獲得的層級和過程,將置信職業行為應用于教學中,能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夯實其臨床醫學知識和技能,增強其職責感,繼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及學生核心勝任力的目標。
同時,置信職業行為模式需要實施者花費較多的時間進行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必須深刻理解置信職業行為的內涵、置信職業行為的活動制定及分級標準、評價方式等。所以,應提前對負責教學的教師進行置信職業行為的專項培訓,進而確保置信職業行為在醫學教育中有效且準確實施。
[1]李萍萍,陸梅華,殷蕾,等.不同課程體系下本科階段醫學生對崗位勝任力認知的區別[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21(12).
[2]馮莉莉,龔曉杰,宋琳琳,等.基于置信職業行為構建勝任力導向的急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課程[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21(4).
[3]鹿笑寒,宋潔,王晉芳,等.置信職業行為在護理教育中的研究現狀[J].護理學報,2022(3).
[4]李磊,湯勇,王志宏,等.置信專業活動:勝任力導向醫學教育國際進展[J].醫學與哲學,2020(12).
(作者單位:河南護理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