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建軍 丁鈴玲
■摘 要:技工院校的德育課程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融入式教學。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標準》要求,德育課程要遵循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要遵循知識性和思想性緊密結合的教學規則,要體現啟發式教育原理。本文結合當前技工院校德育課程教學現狀,系統分析了以新理念為引領創新德育課程教學的重要性,從八個方面進行了闡述,提出了德育課程教學的新思路。
■關鍵詞:德育課程;教學理念;教學原則;創新思路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通用教材《德育(第二版)》的教學新理念可總結為八個方面: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重心,以覺悟為目的,以學生為主體,以發展為導向,以材料為依據,以媒介為手段,以方法為核心。
學習德育知識、基礎理論、基本方法既是德育課程導入的主要途徑,也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教師如果缺乏有關學科的知識,學習者也就缺少了認識現象和研究問題的理論依據以及科學的思考方式,也就很難對復雜的實際問題進行理性的評判和準確的分類。所以,教師在授課環節中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講清德育定義、基礎理論、基本概念的內涵,尤其要把握德育教學的核心價值取向,講明相互關聯、類似、相同的基礎定義,以及基礎理論知識與方法之間的關聯性。二是要發掘德育課程知識點內部之間的互相聯系,進而形成相關的認識體系。三是要講清理論和方法的具體適用性,因為一切理論和方法都有其具體情況的適用性,如果任意地擴展或縮小其適用范圍會很容易讓人做出錯誤的理解和判斷。
德育課程可歸納為基礎、理解和使用三個程序。在德育教學中要注重新理念的踐行,做到既適合德育課程自身特色,也有助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因此,怎樣有效培育教師對教材深層次的領悟能力,是當前德育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的現實問題。筆者通過對技工院校德育教學現狀的分析,認為應重視以下幾點。一是要正確對待基礎知識和新理念之間的相互關系。基礎知識和新理念是辯證統一的,基礎知識是新理念的基石,從某種意義上講,新理念就是對德育基礎知識、德育基本思想的再認識、再升華,如果新理念缺乏了德育基礎知識,也就成了空中樓閣、海市蜃樓。二是新理念的培育要講究循序漸進、拾級而上,不能走捷徑。三是德育課程的教學需要從思想品德、職業道德、法律與人生、經濟與政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多方面進行有機融合,構成一種系統互聯的關系,如果把它們割裂開來,德育教學則無法從根本上有效體現新理念。四是在德育教學中要選用多樣化的材料,設置多樣化的課題,創設多樣化的情景,模擬多樣化的角色,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提高學生的認識、判斷、分析和綜合應用的基本能力。
《德育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德育教學是研究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手段,它對促進技工院校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優良的道德品質,起著至關重要的指導作用。由此可見,培育學生優良的政治素質和思想品格是所有技工院校德育教師共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首先,德育教師必須具有優良的政治品格和思想道德修養。一位政治品德很高尚的德育教師的教學,無疑會對學生思想品質的培育發揮巨大作用。其次,德育教師只有具有較強的心理分析能力,才能更準確地剖析學生普遍關心但不能進行準確診斷與解釋的熱點、疑點或難點問題。最后,德育教師也應具有較堅實的政治思想基礎與更多的教育技巧。如果缺乏較深厚的政治思想功底,其德育教學也很難讓學生信服;如果缺乏較好的教育藝術,縱有滿腹經綸也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是整個德育過程的能動參與者,這一點已被廣大德育教師所認可。而在具體的德育活動中,學生教育主體作用發揮的好壞,決定因素是教師。教師相對于學生而言有兩個優勢。一是教師聞道在先,具有學識資源優勢。二是師道尊嚴,具有心理優勢。憑借這兩種優勢,教師習慣在教學中以自我為中心。一些德育教師過度相信自己的灌輸方法,教學中常常出現“一言堂”的現象,總是習慣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想法轉,因此,要發揮學生的教育主體作用。要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切實建立起學生才是教育主體的思想。其次,要創新教學方法,改變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狀態,研究并運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積極、高效地投入學習。教師要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規范適合學生的施教行為。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熏陶,提升對德育的理解能力。由此,教師要研究如何教育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怎樣養成勤奮思維、擅長思考的良好習慣,怎樣提高獨立思考問題和正確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德育教學材料的準確運用,是德育教學理論聯系實際的一種表現形式。在德育教學中恰當地運用德育方面的輔助材料,有助于學生提高對德育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認識,也有助于培養學生提出、分析、解答問題的綜合能力。當然,所選用的各種輔助材料必須具有典型性,并且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在使用德育方面的輔助材料時,不要僅局限于對定義和理論觀點的闡述,還要透過這些輔助材料的剖析來提出新的理論觀點,以訓練學生的概括與演繹才能;要透過這些輔助材料的剖析來發現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系,以訓練學生多角度、全方位探究與思考的意識;要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有機融合在一起,以鍛煉學生分析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要讓學生通過模擬不同的社會角色,針對具體的實際情況去探求解決疑問的辦法。
人們常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就是說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比簡單的理論知識灌輸更為關鍵。因為,教師傳授給學生的德育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更多的內容還要靠學生自身去學習掌握;對在社會實踐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要靠學生自身去考察、研究和處理。所以,德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強化對學生學習方式和思考方法的訓練,促使他們懂得從陌生的知識中學習實用知識,并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針對技工院校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想特點,除了課本中涉及的一些練習方式和思考方法,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學生掌握概括法、比較法、系統法、解析法、整合法、回歸法、推演法等思維方法。
德育課堂教學媒介是德育教師完成德育教學目標最有效的技術手段。德育課程和教學媒介之間的關系是內容和表現形式之間的關系,適當的課堂媒介形式有助于內容的掌握,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將抽象的知識系統化、表象化,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認識課程內容和掌握課程知識。許多德育教師在德育課堂教學中,采取了很多有效的課堂媒介手段,如實體性直覺教材、表象性直覺教材、象征性直覺教具、數字智能化教學手法等。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電腦、教學一體機等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得以廣泛應用,這些教學媒介可以進行文本、圖畫、影像、動畫、音頻、視頻等各種信號的交互傳播,并合理利用色彩效果來增強吸引力,使課堂內容更直接、更生動、更形象,便于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所以,德育教師應根據學生、課堂教學以及學校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使用各類教學媒介。
在技工院校擔任德育課程教學的教師以及接受德育的學生,都應該確立正確的德育觀。技工院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高品質高素養高技能的人才,因此,必須重視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只有打破德育教學的思維定式,不斷開拓學生的潛能,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社會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成為行業的標兵楷模,成為國家發展需要的棟梁之材。
總而言之,德育教學的新理念是教學行動的基礎和核心,對德育課堂起著引領和統率作用。現在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正在轟轟烈烈地展開,要使教育體制改革健康、有效地進行,就要建立與新課標理念相適應的新理論,從根本上提升教學質量。要以新理念為引領不斷創新德育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方法,唯有不斷創新,德育課程的教學活動才能走上引領學生了解基礎知識、培養多種素質、提高思想覺悟性的道路,達到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能、程序與方式、情感狀態與人生價值三位統一的目標,切實體現德育課程的精髓,提升德育課程的教學效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技能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江海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