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宇宙是未來數字技術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集合現在與未來、現實與虛擬的終極數字媒介,在基礎設施、虛擬經濟、社會交往等層面激發了人類無限的想象和探索。文章以元宇宙在淮河文化創新傳播領域的可能性為前瞻,重點探討虛擬文化場景搭建與游戲化傳播、虛擬數字文化藏品產業賦能、文化傳播形態革新的共創共享,探索在元宇宙中升級淮河文化傳播范式、優化淮河文化傳播效能的可能性。
【關鍵詞】元宇宙;淮河文化;游戲化;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28-0076-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28.023
【基金項目】阜陽師范大學校級教學研究重點項目“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地方師范院校新聞傳播專業人才培養和素養提升研究”(項目編號:2021JYXM0005);2021年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文化符號、閾限與跨媒介敘事:淮河文化創新傳播研究”(項目編號:AHSKY2021D97)。
元宇宙這一概念最早見于1992年美國科幻小說Snow Crash,書中人物通過VR設備與虛擬人在虛擬空間共存。2018年,電影《頭號玩家》以想象力打造的虛擬游戲宇宙“綠洲”,可視為元宇宙的具象化呈現。2021年,Facebook更名Meta,布局元宇宙(Metaverse)生態構建,希冀在社交、游戲、工作、教育等各個領域構建一個數字虛擬新世界。整體而言,元宇宙以人工智能(AI)、擴展現實(XR)、區塊鏈等作為支撐技術,以虛擬交互界面和交互設備為承托,包含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多樣性、隨地、經濟、文明等關鍵要素[1],是“互聯網、虛擬現實、沉浸式體驗、產業互聯網、云計算以及數字孿生等互聯網要素的未來融合形態”[2]。
作為一個新興研究領域,業界與學界在科技(王文喜等,2022)、經濟(袁曾,2022)、教育(郭亞軍等,2022;胡辰洋、于昌利,2022)、社會治理(高奇琦、隋曉周,2022)、社交等多種應用場景,積極探索什么是元宇宙,以及為什么要重視元宇宙以及如何走好中國的元宇宙之路。新聞傳播領域重點關注元宇宙技術在媒體中的運用(陳昌鳳、黃家圣,2022;鄭滿寧,2022)和作為“媒介”的元宇宙在連接、轉化、生成、通達不同世界的意義與價值,探討人與人、人與媒介、媒介與社會的關系性存在。而在文化傳播領域,則著重元宇宙文化內容的制作、元宇宙在文化旅游領域的實踐等。而在淮河文化傳播的相關研究中,一是縱深挖掘淮河文化資源和精神內涵,建構淮河文化的知識體系;二是重點耙梳淮河文化在不同類型媒體中的傳播策略與困境,探索新的傳播渠道。本文以元宇宙這一下一代情景式場域為前瞻,從文化游戲、文創產業、文化傳播等視角探索如何在元宇宙中升級已有的淮河文化傳播范式,在全新的元宇宙維度中開拓淮河文化傳播新的可能性。
一、元宇宙+游戲:
場景搭建與游戲化文化體驗
《2022年中國游戲產業報告》[3]顯示,2021年中國游戲用戶規模達6.64億人。移動游戲收入排名前100的產品中,“角色扮演+自創”IP類占比最多,玄幻/魔幻類、文化融合類和現代題材是最受歡迎的題材類型。游戲不僅可以用于娛樂和休閑,更可被應用于社會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功能性游戲的設置和“游戲化”實踐[4],通過提取游戲中的特征與機制、設置特殊游戲場景或在非游戲情境中使用游戲元素,以游戲的娛樂性、沉浸性激發用戶參與的積極性。
以古風模擬經營類手游《江南百景圖》為例,該游戲將明朝江南地區的城市應天府(今南京)、蘇州府、杭州府、松江府(今上海)等為背景,玩家化身不同等次、不同身份的居民興造建筑、規劃布局、經營賺錢、安排起居。游戲中的歷史人物、場景布設都以歷史為依據,深度融入書畫、樂器、園林、非遺等文化元素,并通過傳統節日、生活習俗的巧妙延展,文化旅游景觀的線上線下聯動宣傳推廣,打造了兼具虛擬沉浸感和現實文化影響力的“江南百景世界”。
游戲作為最接近元宇宙的一種形態,可延伸出經濟、文化和歷史的多重場景,玩家可隨時隨地以虛擬身份接入虛擬世界,在兼具沉浸感和多樣性的空間內完成自我身份和社交關系的確立。以此為參照,在淮河文化的創新傳播領域,一方面可以設計策劃多時空模擬體驗類手機游戲,以古代、近代、現代、未來的安徽各地區場景為時空劃分,玩家可根據興趣偏好和身份選擇接入任一虛擬場景。如在古徽州場景布設上,以“徽墨山水+歷史盛景+現實遺存”的方式完成搭建(如巢湖的水下古城與水上世界,阜陽文峰塔的古與今),在建筑格局、自然生態上與現實充分對應。歷史人物與相應歷史分期對應設立,巧妙融入詩詞歌賦、民間技藝、地方戲曲、生活習俗、美食特產等要素,使玩家能夠實現“人物入境”和“實時跟隨”,獲得第一視角的沉浸式文化體驗。現代場景則著重場景還原與記憶喚起,如農村虛擬集市、農業生產活動體驗等,通過游戲式的活動參與、規劃布局和仿真社交,打通玩家在場與非在場的互動體驗。另一方面,可以以微信小程序、手機端交互產品、嵌入式游戲、VR/AR/MR實景體驗等趣味性設計為接入口,拓展用戶的多元游戲化體驗。同時,“將用戶的游戲行為轉化為用戶的游戲社交資本以及具有價值的內容訊息”[5],探討游戲場景中社交傳播特征和推廣策略,以此連接更廣闊的元宇宙生態。
二、元宇宙+經濟:
虛擬數字文化藏品的藍海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表示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元宇宙作為虛擬世界與現實社會共融共生的重要平臺,正成為驅動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數字技術產業創新的重要賽道,為新經濟領域、新的基礎設施建設、新職業新崗位等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基于NFT(Non-Fungible Token)概念的虛擬數字文化藏品也受到關注。NFT這一概念由全球首款區塊鏈游戲Crypto Kitties(加密貓)的創始人Dieter Shirley在2017年提出,NFT為區塊鏈數位賬本上的基礎數據單位,每個NFT都標識著獨一無二的數字資產,如畫作、聲音、影片、游戲中的項目或其他形式的創意作品,在消費者的手中則表現為一個數字模型、一張圖片和一串代碼,具有可驗證、唯一、不可分割和可追溯等特性。2022年初,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古韻新春》節目組聯合湖北省博物館、騰訊集團共同推出的限量版編鐘數字藏品獲得擁躉無數。安徽博物院通過對館藏文物的3D建模、匹配數字技術,發行龍虎紋鼓座、張成造云紋漆盒和鄂君啟金節等三款數字藏品,一上線就被“秒搶”,在彌補線下銷售短板、刺激文旅消費,提升文創產品線上傳播推廣能力上取得實效。
元宇宙視域下的虛擬數字文化藏品打造,將文創作品的權屬存儲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絡上,讓普通公眾更便捷地實現作品確權,對進一步激發數字文創市場活力、規范數字文創版權保護具有重要意義。淮河流域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在地域價值彰顯和傳統文化傳承上具有重要意義。在地方文化創意經濟領域,一方面要革新觀念,形成元宇宙以虛強實的發展導向;另一方面,應在虛擬數字文化產品的打造、傳統文化類IP價值衍生變現、數字藏品交易平臺推廣、元視覺場景共享、數字藏品交易規范等方面積極施策,實現“線下-線上”“現實-虛擬”文化創意產業的共融共生。此外,地方企業可依托關鍵技術研發,建設豐富高質的內容體系和完善的創作者生態,通過數字藏品產業、項目和發行平臺的規范化運營,實現原有文旅、文博、非遺類產業的有效延伸。
三、元宇宙+傳播:
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多種可能性
《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提出,5G、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帶來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如何積極推動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VR/AR等技術,發掘創意空間、深耕內容制作是新時期工作的重點。2021年,河南衛視憑借《唐宮夜宴》成功出圈,隨后創作了一系列以中國傳統節日為傳播節點、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充分融合的專題短片。借助XR、全息攝影和數字圖像等合成技術等將傳統文化升級成為跨代際、跨時空、跨話語體系的視覺化呈現,獲得了極佳的傳播效果。
“元宇宙的一切技術價值、社會價值、市場價值的基礎都來源于其核心的媒介屬性”[6],元宇宙時代將使人類從數字傳播時代跨越至多維跨維傳播時代,形成“由現實世界、人類交互、媒體生產以及智能算法共同建構的新型多維跨維信息傳播格局”[7],其虛擬臨場感、數字交互性和多態性將集中展現文化成果的創意水平、藝術水準、歷史積淀、思維閃光等,塑造更加立體、真實、全面的文化景觀[8]。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微信、微博、短視頻為代表的新媒介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信息聯動,使得文化共振在虛擬場景中成為可能,而元宇宙的體驗傳播形態無疑會加速這一進程。元宇宙帶來的媒介技術迭代和傳播形態革新,也讓主流媒體、商業媒體、自媒體等重回同一起跑線,在能力挖掘和優勢互補上存在更多空間。
在淮河文化傳播領域,電視臺等傳統主流媒體可憑借其在資源、政策上的優勢,借助虛擬人物、虛擬直播間、虛擬IP運營的優先布局,深耕元宇宙在文化類綜藝節目、IP影視劇等更廣泛場景的應用,優化內容供給和價值引領。新興媒體則可以在思維模式、運營策略、技術革新、平臺發展作為“先驗者”和“引領者”,激活和整合各類文化要素,拓展文化傳播空間,鼓勵更多普通個體參與到文化傳播實踐中,與其他媒體共同構成有機互補的元傳播格局。
四、元宇宙+知識:
虛擬文化資源的共創、共享、共治
元宇宙視域下,線上虛擬學術交流等新興手段為文化傳播領域帶來重大觀念和實踐變革。XR、人工智能等技術重組知識的存在形式,重構學習場景和空間,“知識的傳播、吸收和共享方式也實現了革新”[9]。在文博展覽和知識科普領域,通過巨幅投影、全景漫游、體感互動等數字展示與系統集成技術,以可觸、可感、可視的方式還原場景、優化敘事,幫助觀者理解復雜的概念和操作。
為實現元宇宙在文化資源共享領域的諸多可能性,還需要從平臺搭建、知識傳授、知識共享與存儲、知識創新等領域綜合施力。在平臺搭建上,需要在5G網絡、算法、虛擬現實沉浸式設備、相關軟件及應用的基礎上,在虛擬世界中開拓正式與非正式的沉浸式教學互動場域[10]。在文化傳播中,應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將文字、音視頻資料、文獻書籍等顯性知識映射到虛擬空間,利用虛擬仿真系統場景化難以用書面表達的抽象隱性知識,增加學習者的體驗感和積極性。例如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禽戲”的文化傳播活動中,可以將知識資源構建者全息投影到虛擬空間,通過仿真模擬技術展現五禽戲練習過程中身心機能的實際改善,幫助學習者深入理解五禽戲的內涵和價值所在。在知識共享和存儲領域,可以在同一虛擬空間里,組織一定數量的受眾進行群體性學習,并對這些特定虛擬場景的過程進行全記錄,同時分享和存儲到不同的私人元宇宙中,疏通即時性、圈層化、裂變式、跨時空的知識傳播路徑,構建知識分享型的元宇宙。最后,在文化知識創新領域,需要協調多元虛擬知識資源建設人員進行元宇宙知識資源重建,鼓勵知識創造群體共創、共享、共治,使文化共享資源能夠在虛擬社群中高效流轉。例如,面對各地區文化共享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地方特色文化可在元宇宙中整合跨區域的文化資源,鼓勵不同的知識群體為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獻計獻策,實時完成信息的流通、共享和愿景搭建。
五、結語
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在基礎設施搭建、虛擬經濟、游戲范式、社交場景、文化傳播和人的傳播主體性回歸等層面激發了無限遐想。雖然探索階段仍存在數據信息安全、適用度和文化幻象等問題,但將元宇宙作為一種視角探索有影響力的淮河文化傳播新路徑,在虛實融合、以虛強實之間“培能”與“賦能”,實現淮河文化經典從二維平面到多維空間的“復活”與“再現”,在不同藝術和技術形式、不同平臺之間的“破壁”與“跨界”,對全面提升淮河文化的影響力和集聚能力大有助益。
參考文獻:
[1]張洪忠,斗維紅,任吳炯.元宇宙:具身傳播的場景想象[J].新聞界,2022(01):76-84.
[2]喻國明,耿曉夢.何以“元宇宙”:媒介化社會的未來生態圖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5):37-45.
[3]中國音數協游戲工委、中國游戲產業研究院.2022年中國游戲產業報告[EB/OL].(2023-02-16)[2023-7-23].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ODQ1NTMyNw==&mid=2247691734&idx=2&sn=2061a8f048460ce73a3f5141d3f2fe84&chksm=ec338226db440b30d5dcc5c87e98ee3457f5deb54be57937961e12d9781ed5c4032acc2e1a11&scene=27.
[4]何威,李玥.2020年中國數字游戲研究述評[J].文藝理論與批評,2021(03):135-145.
[5]喻國明.傳播的游戲化機理:操作邏輯、尺度與方向——對于未來傳播范式的一種全新探討[J].媒介綜合觀察,2021(05):12-17.
[6]戴元初.元宇宙:媒介屬性、進化路徑與治理邏輯[J].國家治理,2022(01):21-26.
[7]匡野.主流媒體視域下元宇宙多維跨維信息傳播格局建構[J].中國編輯,2022(02):17-22.
[8]范紅,何佳雨.元宇宙在國家形象傳播領域的應用前瞻——“元宇宙與國家形象塑造和傳播”研討會綜述[J].對外傳播,2021(12):60-63.
[9]郭亞軍,袁一鳴,郭一若,等.元宇宙視域下的虛擬教育知識流轉機制研究[J].情報科學,2022(01):3-9.
[10]華子荀,黃慕雄.教育元宇宙的教學場域架構、關鍵技術與實驗研究[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3(06):23-31.
作者簡介:
吳丹(1991-),女,漢族,安徽阜陽人,阜陽師范大學講師,韓國又松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文化、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