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寬 王靖岳 張亮
摘? ?要:產教融合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要求,結合汽車類專業教育的特點,以沈陽理工大學為例,分析應用型本科院校校內外就業實習基地的建設現狀,研究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建立大學生校內外實習實訓就業基地的新模式,即校企雙方融合智力資源,共同制定實習實訓培養方案,互通人力資源,以項目為主導開展產學研創合作,注重學生專業能力和就業能力培養,打通人才培養和人才輸出的綠色通道。
關鍵詞:產教融合;汽車類專業;實習實訓;就業基地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23-0119-03
為積極應對新的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教育部對我國工科教育人才培養和工科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對高校人才培養促進行業與產業的轉型升級作用給予了更高的希望。2017年2月以來,國家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北京指南”,致力探索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匯聚校園內外資源創造育人條件,打造工程教育開放融合發展的新態勢,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產學融合、校企合作,積極推廣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模式是新工科建設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工程教育改革發展的題中之義。
實習實訓就業基地作為新工科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在夯實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提升學生學科交叉與創新能力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如何著眼于行業與產業發展,著重建立完備的大學生實習實訓就業一體化基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沈陽理工大學汽車類專業為例,探討產教融合背景下實習就業基地建設的有益經驗,為汽車類專業的工程教育認證打好基礎。
一、新工科下汽車類專業教育的特點
隨著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已經成為現代汽車技術的發展趨勢,產業的更新迭代需要專業教學教育的改革創新。汽車類專業理論教學需要時刻關注汽車行業和汽車產業的發展情況,適時調整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不斷完善課程體系,豐富教學資源,體現職業性,注重知識的前沿性和創新性。汽車類專業實踐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實踐興趣,要以產出為導向設計實踐內容并建立及時反饋和持續改進以確保教育質量[1]。
新工科下汽車類專業教育更加強調工程實踐性,更加注重與其他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性,更加重視培養具有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具備工程素質和職業道德,能夠實際勝任汽車產品結構設計、制造、測試評價、工程應用及運行管理,具有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技能的畢業生。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沈陽理工大學汽車類專業實習基地建設現狀
沈陽理工大學汽車類專業辦學歷史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沈陽理工大學與沈陽金杯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培訓中心聯合辦學,借助其汽車實踐基地,成立了“汽車分院”,同年向教育部申報“汽車與拖拉機”本科專業并獲批準;2001年向教育部申報“汽車類”專業并于2003年獲得批準;2020年向教育部申報智能汽車類專業并于2022年獲批,成為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6所智能汽車類專業布點院校之一。
2014年,汽車生產及服務跨專業綜合實驗實訓平臺被批準為遼寧省跨專業綜合實驗實訓平臺;2016年,車輛、機械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被批準為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2017年,獲批遼寧省汽車技術實訓培訓基地。沈陽理工大學注重實踐平臺建設,汽車實驗中心占地面積4 000余平方米,下設四個實驗室,擁有先進完善的科研教學實驗設備,以及多套自行研制的教學實訓實驗設備,實踐平臺設施完備,具備開展實踐教學的能力。
三、基于產教融合視角的校內外實習就業基地建設創新探索
搭建校內模擬企業真實場景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實訓就業基地雙平臺,校內設立汽車生產及運營服務綜合實驗實訓平臺,校外與吉利動力制造公司、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奇瑞、信風海運等多家企業簽訂實習實訓就業基地。
(一)融合智力資源,校企共同制定培養方案
建立以在校應屆畢業生為實習實訓主體、以優勢學科為技術依托,構建“實踐導向型”教學體系,結合現代汽車類企業需求,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和校內實訓內容。課程體系設置上既保留原有的汽車設計制造課程,突出車輛的結構設計、性能仿真與控制和試驗檢測的原專業特色,讓學生擁有車輛底盤控制系統及零部件分析和設計能力,又增設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兩個微專業,讓學生掌握自動駕駛車輛軟件編程和運營維護,動力電氣化,智能網聯汽車裝調等知識和技能[2]。在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盡量滿足企業對畢業生的崗位技能需求,實習實訓基地在課程設置上更加注重學科之間、校企之間的融合和交叉,除了原有的核心課程,設立機械原理、電工技術、Python語言程序設計、通信原理等課程,和職業標準深度對接,培養兼具汽車、機械、電器、自動化、信息等多學科知識的復合型人才[3-4]。
利用學院現有的特色汽車實驗室,并對現有的教學實驗實訓設備進行升級、改造,盡可能地模擬企業研發、生產和營銷的真實場景,進行整車工藝和裝備、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調整模擬訓練,縮短學生向企業人轉化的路程,最大化地提升校內實習實踐平臺的育人效果。
(二)互通人力資源,實施校企雙導師制
提升專業師資隊伍水平,培養一批擁有專業學科背景、具備工程實踐經驗、教育教學水平高且能滿足汽車類專業教育的骨干教師。校內的實訓帶隊教師大多博士畢業后就在校任教,理論知識和科研能力較強,但是缺乏工廠的實踐經驗,對車企的生產工藝和流程并不完全熟悉,無法詳細解答學生在實訓中遇到的實際工程問題。鑒于此情況,學校和企業實行人力資源互通,學校安排新入職教師到合作企業掛職鍛煉一年,并保證在此期間教師的薪資待遇和職稱評審不受影響,提升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提高校內實踐教學隊伍的整體水平。學生到企業后安排企業副總工程師級別的一線技術人員或車間生產管理者擔任其校外實踐指導教師,負責學生的生產實習并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設計,對學生進行崗位技能評估和定崗考核,開展就業生涯指導。校內指導教師在線上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傳授和日常考勤及實習實訓成績匯總等。校企雙方共同協商制訂學生實習實訓教學計劃,校內外指導教師共同負責學生實習的過程性評價,使得學生在實習中得到工程能力的訓練,在工程實踐教學中做到“真題真做”,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產教融合背景下,企業不再是單純的用人單位,而是作為人才培養者參與到實踐教育環節中來,校企雙方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責任共同體系[5]。
(三)注重專業能力培育,提升就業效率
探索實習實訓+畢業設計+就業一體化的“訂單班”培養模式,學生在學校3年側重理論知識學習,在企業1年側重實習實踐。第一至第六學期學生在校完成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學習,第七至第八學期課程則由企業提供相關課程,包括崗位知識學習、崗位實操技能培訓、畢業設計課題改善、企業文化傳承等內容。學生在企業實習完成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在頂崗實踐中體驗和感悟企業文化,提升專業能力和動手能力[6]。
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應以就業育人為主線,注重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進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就業能力;校企以互惠互利、雙方受益為合作原則,建立實習和就業緊密結合的校外教學基地,實現教育教學與產業的緊密對接,進而提高對口專業的就業效率。校方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通過職業生涯教育、專業導航引導、就業實訓、就業見習、頂崗實習,使畢業生能夠盡早接受企業理念、融入企業團隊,理論聯系實際,積累工作經驗,適應實際工作。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也能夠明確崗位需求和企業實際生產經營情況,深化對企業的認識。企業在實習實訓期間采用過程性評價完成對學生的初步考察,也能確定崗位的適合人選,與學生簽訂就業意向性協議。實習實訓+畢業設計+就業三位一體的工程實踐模式能夠最大化地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讓企業以更低廉的招聘成本完成更優質的人力資源儲備,也能最大化地豐富學生的工程實踐經驗,縮短適應期,幫助學生在企業完成就業[7]。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更能夠推進學校就業工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就業育人的宗旨,形成一套適合汽車類專業學生就業發展的工作機制。校企雙方建立較為穩定的人才輸送渠道,為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和人才資源優化配置創造條件,深化產教共同體的融合度,最終實現學校、企業和畢業生三方共贏[8]。
(四)思政元素融入實踐教學
在實習實訓過程中,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情景教學中。比如在實習過程中融入汽車工業改革發展史、能源安全與國土資源、科學技術進步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了解企業的發展史和真實案例,講好民族汽車品牌故事,了解國人在汽車車身制造、汽車電控技術、電動汽車技術攻堅克難上的艱辛歷程,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9]。在實訓環節注重企業規范化訓練,樹立學生的安全意識、規范意識和保密意識,鍛煉學生分析性思維能力和整體性思維能力,在“產中做,做中學,學中悟”,培育學生的大國工匠精神和時代勞模精神,激發學生的專業學習熱情,培育學生職業道德感和職業認同感。
(五)以項目為主導,開展產學研創合作
充分發揮實習就業基地對校企共建、科研攻關的平臺支撐作用,開展以科研課題為依托的項目式生產實習:一是學校和企業雙方根據崗位需求和專業發展共同商議設定畢業設計課題;二是學校和企業雙方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共同制定畢業設計評價標準,內容包括學術研究價值和崗位問題實操解決方案等;三是學生以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為導向,根據自身研究興趣和自身特長及未來擬就業的方向提出課題申請;四是企業導師全程參與,輔導學生的畢業設計開題,畢設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指導,促成畢設結果解決實際工程問題;五是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畢業答辯,對擬結題項目進行評審,并全程監督科研經費使用。事實證明,以科研項目為主導的學生生產實習,極大增強了學生的工程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工程素養,也能為學生進入實地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
校企開展產學研創合作,利用企業提供的實習場地和設備優勢,聯合舉辦汽車結構能力大賽,新概念車輛創新設計大賽等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積極轉換競賽成果,指導生產實踐;學校搭建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將競賽評價納入校內實訓考評體系,實現賽訓結合,競賽引領,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四、結束語
深化校企合作、產學研融合,利用學校、企業雙方的資源建設實習實訓基地有助于學校實現高質量就業目標,有助于企業的戰略發展。事實證明,只有不斷提高學校專業人才培養和企業用人的契合度,完善實踐教學育人體系,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建立起人才互通、雙方互信、過程共管、成果共享的校企深度融合模式,才能培養出工程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適應行業發展需要的高級應用型汽車類工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何宇漾.高職汽車專業校企協同育人長效機制研究[J].時代汽車,2022(24):43-45.
[2]? ?劉志剛,田楓,王梅,等.工程認證與產教融合雙驅動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2,41(10):167-172.
[3]? ?胡斌梁,蔣宏宇.創新型人才培養視角下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10):61-64.
[4]? ?周珂,趙志毅,李虹.“學科交叉、產教融合”工程能力培養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76(3):33-39.
[5]? ?王赟,劉偉.產教融合視角下校企雙元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1(17):165-167.
[6]? ?巫昊峰,程兆君.面向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模式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0(10):62-63.
[7]? ?王超,李冰冰,晉媛媛.卓越工程師培養機制中“實踐不實”現象的誘發因素研究:基于參與者視角的扎根理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2(9):46-52.
[8]? ?嚴龍茂.政校企協同共建校外實習基地的研究與實踐:以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為例[J].科技創業月刊,2016,29(11):63-64,66.
[9]? ?田豐福.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群校企協同育人體系構建與實踐[J].汽車維修,2022(4):2-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ship and Employment Bases for Automobile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Zou Kuan, Wang Jingyue, Zhang Liang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59,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is the connotation requir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courses.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utomobil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e paper takes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on campus and off campus employment practice base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studies the new model of establishing on campus and off campus practice training and employment ba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Both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tegrate intellectual resources, jointly develop internship and training training programs, exchange huma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ooperation led by projects. Emphasis is placed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and employment abilities, and a green channel for talent cultivation and output is opened up.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utomotive major; internship and practical training; employment base
[責任編輯? ?文?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