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維品質是英語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之一,對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和個人發展作用深遠。本文從思維品質的內涵入手,明確了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必要性,并以長期以來的教學經驗為依據,總結了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實施路徑,認為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思維導圖、問題探究、實踐活動以及辯論比賽五個方面,有側重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思維品質;路徑探究
作者簡介:李淑文(1978.01-),天津薊州人,福建省寧德第一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英語。
核心素養視域下,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關鍵品格和能力是高中英語教學的主要著力點,而思維品質是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關鍵能力。倘若學生具備卓越的思維品質,不僅可以全面、深刻地學習英語知識,還能增進對現實問題和客觀事物的認識。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需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啟迪學生的思維潛能,發揮學生的思維作用,不斷強化其思維品質。
一、思維品質內涵分析
思維品質屬于高中英語核心素養的一個維度,指向學生的高階認知水平,具體體現為邏輯思維、批判思維、創新思維、問題解決思維等。從英語課程視角理解思維品質,即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外化體現出來的語言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創新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等關鍵能力。英語課程以語言學習和運用為主,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呈正相關的關系,只有具備良好的思維品質,才能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更好地完成理解、分析、判斷、批判、創新等學習要求,對學習內容做出準確判斷,并基于特定語言情境或問題情境,遷移應用英語知識,從而豐富語言經驗,促進知識建構,提升學習能力。由此可見,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是落實核心素養目標的一大要點,同時也是提高英語教學成效的關鍵所在。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路徑
(一)巧設教學情境,延展思維深度
思維品質反映了學生的思維特征,指向的是有深度、有廣度、有活力的高階思維能力。要想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需要體現其思維深刻性,通過深度思考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教學情境是英語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通過聯結英語課程內容,為學生創設思考、體驗、討論的情境,引領學生透過情境表象理解英語知識,直觀體會知識的含義和價值,在英語知識建構的同時,延展思維深度。因此,在高中英語課堂上,教師可發揮教學情境的作用,借助文本研讀、角色表演、視頻圖像等方式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沉浸式體驗和思考,圍繞某個學習要點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結合個人經驗理性分析和表達,以此來增進對所學英語知識的理解程度,促使個人思維縱深延展。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一冊Unit2“Travelling around”的教學為例,本單元話題為“旅行”,基于核心教學主題和教材內容,教師可在導入環節利用視頻創設旅行情境,在課堂上呈現一個虛擬的環球旅行場景,讓學生扮演“旅行者”角色,以第一視角了解世界各地的旅游景點、旅行計劃、出行安排、旅游資源現狀等信息,身臨其境般感受旅行,并生成新的認知和思考。之后,再利用小組對話的方式延伸討論,讓學生對旅行產生深層次的思考。教師可提前預設一組問題,指導學生先從簡單問題入手,如“Do you like to travel? Where do you want to go?”“What do you know about tourism resources?”“What will you do to prepare for your trip?”,以此來調動學生的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提高學生對話題的談論興趣,使其結合學習主題初步思考。然后再利用有深度的問題延伸討論層次,如“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ravel?”“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what problems has it brought?”。以此來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使其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來分別考慮,表達自己對旅行的認識,分析旅游業發展的利弊,進而認識到保護旅游資源的重要性,理解單元主題意義,延展個人思維深度,為后續學習活動奠定基礎。
(二)引入思維導圖,鍛煉邏輯思維
思維導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這是廣大教師共同認可的一點。而邏輯思維是學生思維品質的表現之一,運用思維導圖可將碎片化的學習內容聯結起來,促使學生抓住串聯學習內容的核心線索,有邏輯地思考問題,有理有據地解答問題,以此充分鍛煉邏輯思維。因此,教師需要重視思維導圖的合理運用,把口頭講授和思維導圖結合起來,利用形象的圖文素材直觀呈現分散、復雜的英語知識,引導學生順著思維導圖理清知識脈絡,明確所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并從整體視角學習和內化,從中形成系統而深刻的理解,以提高英語學習效率,提升邏輯思維能力。高中生或多或少都有繪制思維導圖的經驗,教師應鼓勵他們在學習時自主運用思維導圖,梳理詞匯知識、文本內容和寫作思路,學會有條理地分析,充分鍛煉邏輯思維。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一冊Unit5“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的教學為例,本單元閱讀語篇是一篇介紹漢字發展史的說明文,語篇主題為“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內容相對難理解,且涉及較多歷史知識。因此,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通過略讀和細讀掃清詞匯障礙,理解語篇大意,并根據關鍵詞概括段落大意。然后再以語篇中出現的不同時間為線索,用時間軸的方式繪制漢字發展史的思維導圖,直觀呈現不同時間發生的具體事件,如此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漢字發展史,進一步掌握語篇內容。在此期間,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參與度,師生可共同完成線索梳理和思維導圖繪制,并指導學生根據思維導圖分析漢字發展和國家統一的關系以及漢字連接現在和過去的原因,深刻理解語篇主題。顯然,通過引入思維導圖,對復雜的語篇信息邏輯化梳理,學生對語篇內容能夠得到進一步理解、深入探析語篇主題意義,這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還鍛煉了邏輯思維。
(三)實施問題探究,指導獨立分析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反映出來的思維特征各有特色。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并非讓所有學生按照固定模式發展,應基于個體特性發展其個性思維,促使學生得到正向發展。因此,教師應指引學生獨立思考,使其運用個人思維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在彰顯個性特征的同時,提升其思維水平。具體來講,教師可在英語課堂上組織問題探究,利用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使其圍繞所學內容獨立思考、理性分析、大膽質疑,最終得出客觀結論,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為了保障問題探究的有效性,教師需要解讀、重構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鏈,指引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獨立思考,進而理解語篇主題意義,掌握核心學習內容。對于學生存在疑惑的地方,教師應鼓勵他們提出質疑,并通過獨立辨析、合作研討的方式答疑解惑,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二冊Unit1“Cultural heritage”為例,在教學“From problems to solutions”這一語篇時,教師可設計一組問題指導學生獨立探究,使學生在理解語篇內容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閱讀之前,教師根據語篇標題提問:“What do you think the text is about? ”,引導學生圍繞標題預測語篇內容,思考題目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案指向什么,自覺產生閱讀期待。閱讀時,可圍繞語篇主干內容提出兩個問題“What were the problems in building the Aswan Dam? What's the solution?”“Why do you think so many countries contributed funds and offered help to the Egyptian project?”,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語篇,定位關鍵信息,梳理故事脈絡,抓住語篇主體部分明確修建阿斯旺大壩遇到問題及其解決措施,結合語篇內容回答問題。如此一來,學生從讀前預測到讀中探究,經歷思考、猜想、分析、推理等思維過程,能夠在逐步理解語篇主體內容的同時,充分鍛煉思維能力。
(四)豐富實踐活動,促進自主創新
語言學習和運用不能脫離實踐活動,只有通過有意義的實踐活動,才能幫助學生在聽、說、寫的基礎上鞏固所學知識,實現自主創新,同時還可檢驗語言學習成果,促進改進提升。因此,面向高中生培養其思維品質,教師可以利用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實現此目的。在英語教學時,以教學內容為依據,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特征設計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并能跨角度、跨文化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一方面遷移運用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嘗試突破創新,使實踐活動呈現新穎化、趣味化,充分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以促進英語知識的融會貫通。實踐活動應該開放設計,而教師要關注實踐過程的生成資源,以此為契機啟發學生深度探索,為實踐活動增添更多創新的可能,進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二冊Unit4“History and traditions”的教學為例,針對單元主題,教師可設計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創意實踐的機會,使其主動展示自己的興趣和優勢,在實踐中內化學習內容,鍛煉創新思維。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參與,以“History and traditions”為主題,教師可提供三個選擇,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實踐方向。活動一:詩歌朗誦。要求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詩歌作品,在課堂上繪聲繪色的朗讀,還可融入音樂、舞蹈等元素。活動二:講述歷史故事。要求學生通過不同渠道搜集自己感興趣的人文歷史知識,融入自己的個性理解,并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活動三:課外閱讀。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閱讀主題作品,并寫出讀后感,之后在課堂上分享交流。學生經歷信息獲取和整理、自主創新和表現,讓自己的實踐成果以新穎的形態呈現出來。每個學生都可獲得別具一格的體驗,這不僅鍛煉了語言能力,還發展了創新能力。
(五)組織辯論比賽,培養批判思維
批判思維是一種高階思維能力,也是體現學生思維品質的關鍵能力。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教師應從培養其思考的習慣入手,指引學生對客觀事物主動質疑和反思,經過嚴謹的推理之后闡述自己的觀點,進而對事物形成新的認知。顯然,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需要教師有意識的指導,同時也需要學生主動配合。為了讓學生的批判思維得到持續發展,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啟發學生主動質疑之外,還應利用辯論、研討等方式鍛煉學生的批判思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表現,提煉出有爭議或有思辨價值的議題,組織學生以辯論的方式自由討論,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批判他人的觀點,通過思維碰撞突破固定的思維模式,使學生的批判思維和邏輯思維得到很好的鍛煉,同步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三冊Unit2“Morals and virtues”的教學為例,本單元話題為“道德和美德”,單元內容有著較高的德育價值。為了深化單元主題意義,教師可對教學活動延伸設計,以“Whether money and moral pursuit can be reconciled”為主題組織一場班級辯論賽,先引導學生分析議題,讓學生表明自己的觀點,進而把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分成正反兩方,正方觀點為“Money and moral pursuits can be unified”,反方觀點為“Money and moral pursuits cannot be reconciled”。正反雙方圍繞各自支持的觀點進行自由辯論。在此期間,教師需明確強調辯論規則,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支持的觀點,尋找相應論據并進行有條理地表達。雙方在堅定己方觀點的同時,尋找切入點反駁對方的觀點。經過你來我往的語言交鋒,學生的思維潛能得到充分激發,可以從批判的角度看待問題,并讓自己的觀點有立足點。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還能促進其對議題的深刻認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是教師必須重視的一項教學目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征設計英語教學活動,探索有助于學生思維品質發展的教學策略,并在教學實踐中持續總結和完善,讓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有效提升,進一步落實核心素養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妍.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探索[J].高考,2022(26):82-85.
[2]楊小杰.怎樣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上旬),2022(8):58.
[3]曹少博.高中英語教學中思維品質培養路徑[J].英語畫刊(高中版),2021(12):67-68.
[4]游麗平.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必要性及策略[J].知識窗(教師版),2020(9):24.
[5]馬成龍.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J].讀寫算,2021(4):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