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語音回路是工作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負責加工和存貯語音信息,對二語習得者非常重要。近年來,國內外眾多學者對英語詞匯記憶策略進行了研究,已有研究發現,語音回路的使用對英語詞匯記憶效果有顯著影響,但很少有學者關注視覺方法和聽覺方法的記憶效果比較。本文將運用定量研究方法,通過測試西安外國語大學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學習者在記憶英語詞匯時使用這兩種不同刺激方式的記憶效果,回答以下問題:1.使用哪種方式的記憶效果更好?2.英語專業學生和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詞匯記憶效果和記憶策略是否有差異?本研究將為二語詞匯教學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視覺記憶;聽覺記憶;詞匯記憶;詞匯語音學習
作者簡介:徐沛洋(2002.02-),女,江蘇鹽城人,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一、引言
(一)背景信息
目前國內外有關英語詞匯記憶的研究側重于對由語音貯存和發音控制過程(也稱為“默讀復述”)組成的語音環路的探究。語音回路的存在得到了實驗的驗證,這些實驗表明,人們在記憶廣度方面的表現通常取決于發音代碼的使用。通過使用一種被稱為“發音抑制”的技術,研究實驗參與者重復(大聲朗讀或默念)一個簡單的聲音或單詞,如“la la la”或“the the the”,可以暫時防止語音循環保留任何進一步的信息。因此,對比發音抑制和不發音抑制的表現,可以用來證明語音回路的作用。
語音回路被認為在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發展以及成人對復雜語言材料的理解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1964年,康拉德(Conrad)和赫爾(Hull)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中,他們向研究參與者展示了一系列字母,讓研究參與者立即回憶。結果表明,雖然研究參與者可以很容易地回憶起一個字母序列,如B、W、Y、K、R、X,但他們更有可能在記住具有相似名字的字母序列時遇到相當大的困難,如T、C、V、D、B、G。該項研究證明,盡管這些字母是視覺呈現,但研究參與者會默念它們。對它們進行記憶的關鍵在于它們的語音特征,這證明了語音回路在詞匯記憶中所起的作用。1974年,艾倫·巴德利(Alan Baddeley)和格雷厄姆·希什(Graham Hitch)提出了一個工作記憶模型,闡述了視空畫板、語音回路、中央執行和情景緩沖區的機制和功能。此后,語音回路的重要作用被國內外學者研究了多年。
除了關于語音回路功能的研究外,也有不少關于視覺記憶和聽覺記憶比較的研究。例如,Sperling等人認為聽覺記憶的效果略好于視覺記憶。這是因為視覺記憶比聽覺記憶輸入了更大的信息,包括物體的形狀、顏色、動作等。實驗結束時,眼睛還在工作,不斷地輸入大量冗余信息,而耳朵已經停止工作。由于實驗是在相對封閉安靜的環境中進行的,相對于視覺記憶,聽覺記憶的冗余信息較少,因此相對準確。
盡管語音回路和詞匯記憶的功能被認定為以英語為第二語言(ESL)的學習者詞匯記憶效應的先導,但很少有學者關注通過使用不同的記憶刺激來研究語音回路在英語詞匯記憶中的功能。因此,本研究旨在填補這一研究空白。本研究選取了21名來自西安外國語大學的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包括14名英語專業學生和7名非英語專業學生。本研究采用定量(測試)和定性(訪談)相結合的方法來考查英語詞匯記憶效應和被試者使用的記憶策略,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進行數據分析。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較學習者采用視覺記憶和聽覺記憶來記憶英語單詞的效果,并找出原因。此外,本研究還將比較英語專業學生和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詞匯的記憶效果和策略。
本研究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從理論角度來講,本研究的研究成果將豐富詞匯記憶和工作記憶領域的支持性數據。從實踐角度來看,本研究不僅有利于中國英語學習者記憶英語詞匯,而且探索了反撥教學的可能性,使教師充分認識到自然拼讀的重要性,從而采取切實措施,在課堂上更加注重英語詞匯的自然拼讀。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材料
本研究選擇三個比較難的四音節英語單詞(daphnip-hyllum、mesonoxian、tyrotoxism)讓被試者記憶。在復雜性方面,它們基本處于同一水平。第一個單詞“daphniphyllum”是用來測試視覺記憶的,而后兩個單詞“mesonoxian”和“tyrotoxism”則用于測試聽覺記憶。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在西安外國語大學就讀的14名英語專業本科學生和7名非英語專業本科學生。14名英語專業學生中,7名是大一學生,7名是大二學生,年齡范圍為18-21歲,平均年齡為19.1歲。7名非英語專業學生中,3名是大一學生,4名是大二學生,他們來自法語、俄語、泰國語、韓語、外交、醫學、護理等不同專業。與英語專業學生相似,他們的年齡范圍是18-20歲,平均年齡為18.7歲。
(三)數據收集
數據是在學年春季學期收集的,花費時間兩周。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數據是通過騰訊會議和在線訪談收集的。考慮到被試者的英語水平,測試和面試完全用他們的母語中文進行。
在研究正式開展之前,研究者先對10名學生(5名英語專業學生和5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了試調查,以測試研究方法的適用性。根據測試結果和參與試調查的學生的建議,研究者對原有的測試方法進行了改進。
試調查表明,無論是英語專業學生還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如果不在20秒內給出單詞的發音,僅通過聽覺記憶單詞是很困難的。因此測試時間增加到30秒會更加合理。
被試者要記憶三個比較難的四音節單詞。第一個單詞是“daphniphyllum”,用于測試視覺記憶;第二、三個單詞“mesonoxian”和“tyrotoxism”,則用于測試聽覺記憶。視覺記憶測試中,被試者要盯著單詞看30秒,但不能把單詞讀出來。5分鐘后,他們需通過微信向研究者發送有關單詞拼寫內容的語音信息。使用語音信息而不是文字信息是為了防止視覺刺激。30分鐘后,他們需要再發送一次。聽覺記憶測試中,研究者在30秒內重復拼讀第二個單詞5次,并要求被試者在5分鐘和30分鐘后拼寫這個單詞。針對第三個單詞,研究者會在30秒內重復拼讀5次。測試結束后,研究者對被試者進行了跟蹤,通過在線采訪記錄他們記憶這些單詞采用的策略。所有測試和訪談都在教學樓里進行,環境安靜,適合交談。訪談內容是在受訪者同意的情況下進行記錄的。
(四)數據分析
首先,采用序列編碼的方式對測試結果進行賦分:“3”表示被試者能完全正確復述;“2”表示有一個錯誤的字母,“1”表示有兩個錯誤的字母。如果被試者拼寫時錯誤字母數量超過2個,或者他們根本記不住這個單詞,則記為“0”。由于數據量較小且數據比較簡單,可以使用Microsoft Excel進行數據分析。
三、結果與討論
下面根據數據分析結果來解決提出的兩個研究問題。
首先,對比5分鐘和30分鐘后應用三種不同方式后的記憶效果,第三種方式的效果無疑是最好的(見圖一和圖二),因為它提供了單詞的發音。對比有關前兩種方法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視覺方法的記憶效果比聽覺方法要好(如表一所示)。
其次,通過訪談收集的語料顯示,受訪者在記憶單詞時提到他們使用了語音方法,包括自然拼讀、聯想漢語或自己的方言、聯想第二外語(如西班牙語)和添加想象意義。相關數據顯示,相較于只使用視覺方法,使用了語音方法來記憶單詞的效果要好得多。此外,數據顯示,視覺刺激比聽覺刺激更容易讓他們形成虛構的發音,也就意味著使用語音方法。想象發音對記憶單詞有很大幫助,這也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么視覺組的得分更高。
對比英語專業學生和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單詞記憶效果(見圖三和圖四),可發現英語專業學生更傾向于使用語音方法,而非英語專業學生則傾向于逐字母記憶單詞。一些英語專業學生提到,他們在記憶單詞時習慣使用語音方法。與非英語專業學生相比,他們接受過更多的專業培訓,更多地接觸英語環境,因此他們更擅長使用自然拼讀法等語音記憶法。
四、結論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較中國ESL學習者使用視覺方法和聽覺方法記憶英語單詞的記憶效果,并找出其背后的原因,次要目的是比較英語專業學生和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記憶效果和記憶策略。
本研究初步發現,視覺記憶效果優于聽覺記憶效果,這可以用語音記憶法的使用來解釋。本研究還發現,英語專業學生比非英語專業學生更傾向于使用語音方法,這就解釋了為什么英語專業學生總是獲得更高的分數。本研究凸顯了記憶英語詞匯時發音和自然拼讀的重要性,提供了重要的經驗證據。
但本研究仍存在許多局限性。第一,最明顯的局限性是樣本量小。由于只有21名被試者,數量太少,無法充分解決研究問題。如果有了更多的樣本,最好能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試者,就能得出更加精確的結論。但是,樣本數量少并不能否定本研究的關鍵發現。第二,記憶效果包括兩個方面:記憶的速度和維持的時間,但本研究只關注了后者。第三,在研究材料方面,雖然研究者選擇了四音節的單詞,但也很難保證它們的記憶難度相同。第四,研究者只在5分鐘和30分鐘后測試了被試者的記憶效果,而沒有進行更長時間的隨訪。第五,在測試聽覺記憶時,研究者為被試者讀了單詞的各個字母,由于每次的語速和語調略有不同,所以測試結果會有一定誤差。最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研究者只能組織線上測試與訪談,這也可能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考慮到上述所有的局限性,建議能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但總的來說,本研究有一些有意義的發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中國ESL學習者更好地進行英語詞匯學習與記憶。本研究對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學(TESL)也有反撥作用。研究結果揭示了自然拼讀和發音在記憶英語詞匯時的重要性,這對TESL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根據研究結果,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自然拼讀的重要性,并采取實際措施,在課堂教學中更多關注英語詞匯的自然拼讀和發音。
參考文獻:
[1]Baddeley A D. Working Memory and Language: an overview[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2003(3):189-208.
[2]Baddeley A D, Thomson N, Buchanan M. Word length and the structure of short-term memory[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75(14):575-589.
[3]Conrad R, Hull A J. Information, acoustic confusion, and memory span[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64(4):429-432.
[4]馬騰飛,汪竹,陳寶國.語音短時記憶與詞匯知識對第二語言詞匯學習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4(1):124-131.
[5]宋美盈,田建國.語音回路對中英詞匯學習者不同作用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2012(2):57-61.
[6]張司邈.視覺記憶與聽覺記憶的比較探究[J].考試周刊,2015(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