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摘? 要:初中生物的教學應該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意味著學生要根據生物知識的規律,在解決問題的技巧和理解困難問題方面找到突破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教學實踐中,初中生物教師要優化教學思路,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開發多樣化的實驗活動,鍛煉初中生的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從而構建高效的生物課堂。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生物教學的實用性和獨立性,抓住生物教學的重難點,提高初中生的整體學習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生物;教學策略
核心素養是近年來引入的一種教育概念,并且逐漸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核心素養是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見識、涵養的統一體。課堂教學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初中生物教師應該合理安排教學活動,不僅要教授教材中的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和實踐能力,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習感受,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生物課堂的效率。初中是學生接觸生物學科的開端,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生物教學應該從初中生的實際水平出發,關注綜合能力的發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提升初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性。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只重視理論教學。在當前的生物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依然存在,有些初中生物教師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生物實踐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眼高手低的現象,不利于其長遠發展。由于生物教學時長有限,有些生物教師為了將教材內容講解完,會大幅度減少生物實驗的時間,讓學生對生物感到陌生和厭煩,提不起學習興趣。生物是一門包含了大量實踐內容的自然學科,但初中生物教學以理論知識為主,單純以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學生缺少探究的機會,因而缺乏對各種生命現象的認識,不利于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對一些需要熟練掌握的生物實驗,教師只進行了課堂演示,學生缺少親身實驗的機會,進而打擊了初中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其全面掌握生物知識,影響整體教學效果。
第二,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生物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會強調學生的生物成績和課堂表現,并且把學生按照成績進行劃分,導致課堂教學兩極分化,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有的初中生物教師在期末考試前會給學生劃出考試范圍或者需要重點記憶的知識,這樣學生考出來的成績就會很高,但這偏離了教學大綱的要求,失去了學習和教學的目的性,導致一些初中生存在僥幸心理,認為平時不用好好學,只要在期末時進行突擊就可以。
第三,只重視實驗的結果。生物教學以實驗為主。但是在日常教學中,生物教師只將關注重點放在實驗結果上,要求學生按照規定的實驗步驟進行操作,不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即使學生有新的實驗想法也會受到限制。而且生物教師很少指導初中生的實驗過程,在將學生分成小組,給小組布置實驗任務后就處于旁觀的地位,導致有的學生在小組中不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不參與實驗,整個小組的學習氛圍淡薄,總是活躍的學生在操作實驗。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學策略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初中生物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邏輯性和思維發散性,對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和探索生物實踐的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在培養學生基本生物基礎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生物教材內容的特點,幫助學生找到個人學習的集中點。這樣做,學生不僅可以在生物學習過程中解釋自己的學習目標,還可以學習分析生物教學的案例,并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于規則的實際搜索和驗證。因此,教師在設計生物教學的過程中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的有機結合。
例如,在教授“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特點,并幫助學生還原牛頓定律驗證的案例。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利用生活常識、生物知識和規則體系深入了解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同時,在課堂設計練習時,教師應注意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特點,然后根據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幫助學生靈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二)借助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是指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對國家、社會或他人所應承擔的責任和使命。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構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課堂氛圍,對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正確的情感態度及自覺性等均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初中生,他們對社會的認知還遠遠不夠,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科學的發展觀,在面對社會問題時能夠根據生物學原理做出合理的推理、解釋,促進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
例如,學習“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的內容時,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向學生提問:“請大家思考一下,自然界有哪些生物?”引出問題,引發學生探討。教師也可以把相關動物和植物標本帶到教室,或向學生展示動植物的圖片,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待學生認識到生物的多樣性后,教師可以講述我國森林植被破壞的案例,讓學生了解到植被破壞對人類生活的環境會有什么危害,引導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認識破壞生物環境的危害,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和社會責任感,樹立保護動植物的社會意識。
(三)開展合作探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生物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缺乏深刻的認知,在小組構建上存在不科學性,使小組合作學習效率降低。為此,初中生物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組織能力,以“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分配原則科學地劃分小組,讓小組內部成員可以優勢互補,相互配合,在合作交流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小組間形成激烈的競爭關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初中生物教師要結合生物課程主題選擇適當的合作學習內容,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生物現象進行小組討論,也可以從教學實際出發,讓學生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具有爭議、有討論價值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初中生物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指導和引領的作用,對各小組進行有效的監督,必要時可以加入小組討論中,適當地啟發和糾正學生,提高小組合作探究的效果,使學生收獲到滿滿的知識和成就感。
(四)充分發掘教材,培養學生理性思維
教師要善于發掘教材內容,以生物概念、理論為基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素養。理性思維的形成需要足夠的基礎理論知識,在判斷問題時能以生物學事實和有效證據來進行觀察和比較,并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總結歸納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審視論證能力等。
中學階段學生的感性思維能力普遍高于理性思維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由感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問答式教學環節,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前指導其做好充分的理論準備,逐步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素養。
以“細胞”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針對“自然界的動植物、人類都會死亡”的現象,引導學生深入探討死亡的意義,同時讓學生清楚大多數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人也是如此。生物細胞是獨立的個體,細胞本身要歷經分裂、分化、衰老、死亡這幾個階段,并具有周期性和循環性,所以生老病死是常態?;谶@一認識,教師可以更細致地講解新生和死亡現象,從而幫助學生理性地看待新生、死亡,對生命心存敬畏,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素養。
(五)完善實驗教學,強化師生互動
初中生物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自然學科,實驗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驗現象,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生物課堂的凝聚力,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初中生物教師可以用趣味性的演示實驗進行課堂導入,用出人意料的實驗現象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以良好的情緒狀態融入學習中。部分生物知識過于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為此生物教師就可以引入演示實驗,通過實驗操作,將抽象的生物知識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積極思考,開展小組討論活動,理解和掌握了生物知識,既強化了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氛圍,又發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學習“植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細胞的內容,可以帶領學生到實驗室進行細胞實驗。教師先指導學生在載玻片上放置一小片洋蔥表皮,再滴入清水,并蓋上蓋玻片;完成標本觀察后,對觀察工具——顯微鏡的目鏡、物鏡進行調整,待精度調整無誤后,再將載玻片置于觀察臺,依據情況對顯微鏡進行調節,仔細觀察細胞。在此基礎上,可以組織學生自主實驗,深化其學習體驗,使其形成了科學探究意識。
(六)運用多樣化的教學原則設計課程
初中生物知識的講解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如案例制作、創設情境和融入生活導向教學元素。設計生物課程的關鍵是根據初中生的不同學習特點設計適當的課程。教師應結合生物知識的特點,幫助學生真正找到生物學習的突破口,并從適當的學習角度引導學生大膽思考和深入探索,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方法消化和吸收生物知識,讓學生對生物有更多的興趣,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
例如,在講授“人體的呼吸”一章時,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使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以促使他們掌握“人的呼吸道如何處理空氣處理”及“人體如何實現氧氣與二氧化碳的轉化”等基本內容,并允許學生通過結合討論人體相關知識和細胞的內容,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分享自己的看法,建立生物知識體系。
(七)利用信息技術,突破傳統課堂限制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可以讓生物課堂變得更有趣味、更有活力,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初中生物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音頻、視頻等媒體,將抽象的生物知識直觀、形象地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可以更加清楚地觀察到生物現象和生物理論知識的形成過程。對一些抽象的理論知識,初中生物教師可以運用多維圖像處理技術或3D模擬動畫進行演示,降低生物知識的學習難度,增強學習效果。生物教師還可以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從互聯網上搜集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形式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和延伸,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
例如,微課內容短小精悍、針對性強,實現了對傳統課堂的精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微課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將二者的教學價值發揮到極致,同時這也是教學方法的一種創新。在課前預習階段,初中生物教師可以將知識架構和相關的教學資源等制作成微課,并上傳到共享平臺中,讓學生自主下載觀看和學習,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鋪墊。在教學過程中,生物教師可以運用錄屏的功能,將重難點知識的講解過程記錄下來,并將其制作成微課件,方便學生在課后反復觀看。在復習階段,生物教師可以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和整理,構建系統的知識網,讓學生對照微課內容進行自主復習。
(八)改革評價模式,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教師應拋開傳統思維方式,在評價學生生物知識、技能的同時,也要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多樣化的評價形式,鼓勵學生發展與學科相關的興趣,幫助他們分析進步幅度,增強學習信心。與此同時,要避免考核的隨意性和偶然性,明確考核原則和目標,設計合理的考核內容,保證評價的公正性,發揮評價體系的激勵功能。
三、結語
總之,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學在教學目的、內容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教師不僅要圍繞新課標明確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確定操作內容,而且要采取相應的解決策略,優化課程教學,完善生物教學評價體系,針對學生的特點和生物教學面臨的困難,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在教學目的、內容等方面要有針對性。
參考文獻:
[1]李世飛. 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導向下的初中生物教學策略研究[J]. 學周刊,2022(33):42-44.
[2]束長凱. 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學策略[J]. 安徽教育科研,2022(29):55-56.
[3]任海芬. 新課程實施背景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學的策略與實踐研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23(02):149-152.
(責任編輯:鄭?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