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課程思政逐步成為高等職業院校育人過程中的主要方式,課程思政也是對現代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理念的創新和發展,可以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價值觀的引導,從根本上解決了如何培養人才、培養怎樣的人才、為誰培養人才等一系列教育問題,更是立德樹人背景下人才培養的重要方法。本文從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三重邏輯出發,重點分析其內在邏輯、理論邏輯以及實踐邏輯,希望可以切實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步伐,為早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做出努力與貢獻。
關鍵詞:新時代;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35-0104-04
近年來,如何在課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成為未來高職院校實現全方位育人目標的關鍵。后期,課程思政建設也在不斷推進,切實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成為高校教育教學的宗旨。在未來要重點注重對大學生的知識傳授,積極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結合時局發展的趨勢、學校教學的現狀、學生學習的成果等,構建更為完善的課程思政機制與體系。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的發展將是思政課與其他學科實現協同育人目標的重要表現,更是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全面開展的必然渠道。
一、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內在邏輯
(一)應然方面
高職教育屬于高等教育體系中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并且高職教育也承擔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高素質專業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責任。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相比,更加強調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因此學生的職業能力素養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許多高職院校過分注重知識應用卻忽視了道德教育的意義,認為人才培養的主要任務就是傳授學生專業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政老師的職責。教書和育人的割裂非常不利于學生實現全面發展。長期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人才,從學生的個人發展來看,不僅需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也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的推進,將敬業意識、工匠精神等引入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對立德樹人的根本理念有所感悟[1]。
(二)使然方面
新時期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這也是高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生命和靈魂,更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因此,要將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高等院校一切工作的重要考核標準,從真正意義上做到利用文化教育人,利用品德培養人的目的。后期,在我國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更是需要不斷建立和健全立德樹人的相關機制。我國所有的高等院校以及高職院校、所有的學科、專業都需要全面推進思政教育,這樣才能使全社會就課程思政的意識和理念形成最大限度地認可與共識。作為高校教師,更是應該積極形成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堅持協同推進目標,建立健全思政體制建設,為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推進奠定基礎。由此可見,課程思政強調的是育人以及育才的相互結合,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不僅需要滿足求知的要求,還需要將立德作為根本。真正意義上實現個人價值、社會價值、個人品德與社會品德的相互統一,這才是新時代課程思政的目標。課程思政需要將國家的主流價值觀作為核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總體發展脈絡,真正為當代高校解決培養怎樣的人才、怎樣培養人才、為誰培養人才的相關問題。
(三)必然方面
當今是網絡化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逐步開放的網絡發展環境也正在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了可能。多元化的價值引導會產生變動的社會思潮,因此要想在多樣化的思想當中謀求統一的發展,在多元化的價值觀當中尋求主導,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主導地位毫不動搖,這樣才能夠更好解決掉我國在現實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因為大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量不足,缺乏相應的經驗和判斷力,對于網絡中充斥的多元化價值觀念往往無法做出準確判斷,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從而對自身的價值觀念形成和引導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為此,在如此復雜的外部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必須做到客觀分析整體局勢,不斷創新,摒棄從前孤島發展模式的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真正將思想政治元素和學科內容相結合,這也是課程思政的重要體現[2]。
二、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理論邏輯
(一)認識論角度
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人的全面發展方面提出的論斷。促進和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未來高等教育以及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目標,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現實層面的實現。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與恩格斯將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這一著作的重要結論,這也說明自由發展才是一個人得以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向。為此通過其理論可以看出,人的全面發展需要敢于突破外界的束縛和影響,并且要在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素質、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做出努力。人的發展,并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只有形成完備的社會關系,才能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社會關系中,避免了在后期的畸形發展。馬克思非常注重教育工作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發揮出的作用,就如課程思政是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其不是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學習,理論的灌輸起不到應有的效果。但是知識的傳授、價值的引導則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性,促進學生形成自我反思的能力。并且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以及工作中都可以實現自我的調節,注重自我評價,積極進行自我改造,在實踐的過程中敢于追求真善美,也敢于將自己內心進行釋放,這才是全面發展的體現。因此從這一點來看,課程思政和馬克思主義關于全面發展的理論確實具有一定的契合度,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實踐與體現。
(二)課程論角度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作為高職院校不僅需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對學生的價值引領與道德培養。這一目標僅依靠單純的某一學科都是無法實現的,只有課程思政可以協同各學科共同發力,從而起到應有的育人效果。現階段我國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過程中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一方面,受到實用主義的長期影響,更加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實踐價值。普遍的高職院校都存在著重視智育、輕視德育的情況,許多專業課教師都將教學重點放在專業課程知識講解方面,并沒有意識到育人的重要任務,這也就導致了主流價值觀培養在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另一方面,思政課程和專業課程之間存在相互割裂的情況,二者之間的協同作用未能發揮出來。簡言之,課程思政的推進將有效改變現階段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開展過程中重視教書、輕視育人的局面,未來真正做到讓學生的成長與國家的進步相結合,真正將學校育人的核心作用體現出來,這才是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目標,體現教書育人使命的關鍵。
(三)方法論角度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體現,在多元化文化沖擊的影響下,大多數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其不僅追求知識方面的獲取,更希望在快樂的體驗感中學習和獲取知識。傳統的理論灌輸模式很顯然無法滿足現階段高職院校人才教育的根本要求,只有選擇更加柔性化的教學方式才能夠滿足學生多元化的文化選擇,為其思想、價值觀的形成奠定基礎。課程思政的出現改變了這一情況,課程體系中思政元素的充分挖掘,可以增強專業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度,也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時候更加具有親切感,使原本冷冰冰的技術專業課程變得有溫度,還解決了傳統思想政治課程空洞、無趣的弊端,為其提供了更為真實的載體。
現階段,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理論與現實相脫節是比較常見的一個問題,這主要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傳統方式有著一定的關系,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為此需要有計劃和目的地對學生進行引導,而不是單純地刻板說教,脫離實際。課程思政的出現需要依托于具體的課程載體,通過隱晦的方式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將其與專業知識相結合,屬于典型將大道理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的重要體現,更加有利于學生接受,消除了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逆反以及抵觸情緒,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3]。
三、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實踐邏輯
(一)加強課程思政機制建設
第一,要不斷完善高職院校組織領導機制,課程思政要想真正落實下去且實現長久的發展,必須有完善的組織領導機制作為保障,這就要求從宏觀層面形成教育部—各地區教育部門—高職院校三位一體的領導管理模式,為高職院校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政策保障。微觀層面則需要高職院校的各院系積極響應國家在相關方面的政策,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思政建設中,將教研室作為最小的單位,形成思政資源共享的發展模式。
第二,要建立健全相關的保障制度,從課程保障方面,需要結合專業課知識的特點,依據立德樹人要求進行相關的人才培養方案規劃,重點提高專業課的育人功能和效果,引導教師科學合理地進行教學大綱的制定。與此同時,要注重體現教師的監督作用,一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不當言行,必須及時糾正,這是確保政治立場不變的重要前提。
第三,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考評體系,面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分析,盡快解決。充分調動起教師及學生參與課程思政的積極性。在考核方面要注重多元化評價體系以及綜合評價體系的形成,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等多種模式相結合,才能夠更好地凸顯出課程思政的教育目的。將從前單一的知識測試轉變為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使教學評價與教學過程之間形成密切的結合,重點在于考查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價值觀念,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4]。
(二)增強教師思政意識和能力
在課程思政推進的過程中,教師是主要的設計者,也是實施者,課程思政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個人的育人能力和理念。對于一切行動而言理念是先導,教師必須充分意識到課程思政的育人價值,這樣才能夠了解課程思政的核心要求。教師需要樹立起專業知識傳授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同等重要的意識,將專業課程的開展和思政課程的內容相結合,這樣才能夠使立德樹人的意識深深貫穿在高職院校職業教育過程中,切實增強教師的責任意識與使命感。
課程思政的推進效果還需要結合專業課教師的自身能力,對于專業課教師來說,他們并不是專業的思政教師,為此首先必須充分了解和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相關理論成果,積極了解黨的思想路線,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規律、教學特點等,有效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水平以及對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切實加強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的結合。未來必須構建起高職院校和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之間的溝通平臺,可以采用一起備課的方式,將二者之間進行資源共享以及優勢互補,這將是課程思政順利開展的必要前提[5]。
(三)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過程
首先,思政元素的融入必須符合高職院校自身的辦學特點。比如少數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在課程思政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要注意多民族精神、民族認同、愛國主義情懷的融入,積極培育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學生形成對祖國的認可以及強烈的歸屬感。在教育過程中可以加強對歷史事件的強調,培養學生形成深刻的文化認同。
其次,在融入思政元素的時候還需要結合課程特點。不同的專業課性質有所差別,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的方法和內容也會有一定的差距。比如經濟學、管理學相關專業的課程可以將“德法兼修”“誠信服務”相關內容引入其中,注重對學生這方面的職業素養培養;比如理工類專業課程要重點培養學生具有工匠精神,多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未來體現出科技報國的目標;再如醫學類專業課程的開展過程中需要格外注重對學生的醫德醫風教育,培養學生形成醫者仁心等。不同的專業課程在思政元素的融入方面必然會有所差別。
最后,思政元素的融入需要結合教師的自身特點。作為專業課教師應該結合自身的教學風格和特點,嘗試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比如有一些教師比較擅長講述理論知識,就可以將思政理論融入課程教學中。比如有一些教師比較擅長講故事,就可以通過結合專業課的相關知識,將一些有關聯的有教育意義的故事進行講解。簡言之,只有結合教師的個人風格才能夠提高課程思政的效果,形成更為完善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6]。
四、結語
課程思政的出現,有效解決了專業課程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脫離的問題,并且思政元素的引入確實可以深挖專業知識背后的價值與意義,使專業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更加具有親和力。在未來,真正實現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目標,仍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這是因為其需要教師具有更強的課程思政理念和意識。課程思政的出現有利于幫助教師改變從前傳統的觀念,能促使教師積極主動地調整自身的思維意識和行動模式,意識到教師的職責并不是單純進行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應該成為注重學生品格養成、品行塑造的引導者。
高職院校重點在于專業型人才的培養這本沒錯,但是單一的智育很顯然已經不符合當前我國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要求。因此,在未來必須注重思想政治元素和專業課程的融合,才能為社會以及企業提供更多高素質的專業人才,為促進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胡甜予,殷西祥. 高職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納稅實務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 現代商貿工業,2023,44(08):148-150.
[2] 黃再霖,陸德光. 高職院?!肮钆浜吓c技術測量”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J]. 時代汽車,2023(05):73-75.
[3] 郁志純,信軻. 高職院校汽車機械基礎課程在汽車專業思政融合的探索[J]. 時代汽車,2023(05):46-48.
[4] 陳強,于志委,歐思婷.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改革背景下工匠精神培育探索:以《汽車美容與裝飾》課程為例[J]. 時代汽車,2023(06):57-59.
[5] 劉強,劉勇. 高職院校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問題與路徑優化[J]. 四川建筑,2023,43(01):223-225.
[6] 薛薌,徐月明,金晶,等. 高職院校農業類專業教師課程思政實施情況調查研究[J]. 智慧農業導刊,2023,3(04):17-20.
(責任編輯:淳潔)
基金項目:浙江省2022年省級課程思政教學研究項目“以學生為中心的嵌入式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
作者簡介:夏鳳(1981—),女,碩士,麗水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