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櫞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實施操作性學習已成為潮流,主動學習成為基本的教育理念,操作性學習,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學習數學時,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索”,鼓勵學生動手動腦、自主探究、積極思考與解決問題。本文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中“平移和旋轉”一課的教學為例,闡述操作性學習的優勢。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操作能力;平移和旋轉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痹谛W數學課堂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強弱,會影響他們對知識發生過程的認知,進而影響到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數學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概念,發展數學能力,使有效學習自然發生。
一、動手操作,激發探究興趣
在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用示范講解的方式進行概念教學,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在當下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動手操作的探究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實踐,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
例如在“平移和旋轉”教學中的導入環節,教師播放運動的物體畫面,并讓學生用手跟著做出相同的動作。
師:老師今天帶來了一些運動的物體。觀察這些物體的運動,伸出小手,一起跟著做運動。
播放幻燈片:國旗在上升,電梯在升降,風車在旋轉,鐘面指針在轉動。
師:仔細想一想,你們看到了哪些運動現象?
學生在跟著運動之后,對運動方式有了直觀的認識,并對兩種運動方式產生好奇。
在教學平移和旋轉的概念時,大多數教師會直接告訴學生相關概念。其實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探索平移和旋轉的運動方式。
師:他們的運動方式都相同嗎?你能根據它們的運動方式進行分類嗎?
活動要求:
1.模仿:在小組內再次模擬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
提示:可以用手勢模仿;
借助工具擺一擺;
在紙上畫一畫。
2.分一分:根據物體運動的不同方式分類。
3.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分類?
通過“模仿”“分一分”“說一說”等活動,學生對平移和旋轉兩種運動方式的認識經歷“外在、內化、外顯”的思維過程,從實際背景中初步感知相關概念,激發探索知識的欲望。
二、動手操作,內化知識概念
小學三年級學生具有自身的認知特點,學習抽象性和概括性的數學概念存在一定難度,教師可以借助動手操作的環節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讓學生在操作學習中探究數學概念。
在得知平移的概念后,可以進行以下操作活動來鞏固和提升學生對平移概念的認識。
學生可以用手中的數學書在課桌面上進行平移:
1.把數學書放在桌面的左上角,從左上角平移到右上角;
2.把數學書從右上角平移到右下角;
3.把數學書從右下角平移到左上角。
本環節設置了三次動手操作,學生通過動手平移,感受到平移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平移的前后,你的數學書發生了變化嗎?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體會到物體大小和形狀沒有發生變化,變化的是物體的位置,腦海中對平移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最后學生將數學書從右下角平移到左上角,學生在交流討論之后明白:只要物體沿著直線在運動,都叫做平移。
學生在認識了旋轉是圍繞一個中心點旋轉之后,開始對旋轉方向進行操作探究。
師:瞧,我今天帶來了一個轉盤。在轉盤上有指針,如果這里有一個A點,你能讓指針轉一圈嗎?誰想來試一試?
生:我找到了兩種不同旋轉的方法。(邊說邊演示)
師:想一想這兩種旋轉有什么不同?
生:旋轉的方向不一樣。
師:像這樣,跟鐘面指針旋轉的方向相同,我們把它叫做順時針旋轉,如果跟鐘面指針旋轉的方向相反,我們就把這種旋轉方式叫做逆時針旋轉。
師:老師在這里加一個C點,你會旋轉嗎?自己拿出轉盤動手轉一轉吧!
學生動手操作感知兩種旋轉方式。
師:如果在這里還有一個B點,想一想,怎么旋轉最方便!
生:從C點直接逆時針旋轉到B點。(邊說邊演示)
師:剛剛老師和同學們一起進行了三次旋轉。我們一起再來回顧一下,第一次繞了一圈,第二次繞了半圈,第三次只繞了一點,這三次旋轉有什么共同點呢?
生:都是繞著固定的中心點在旋轉。
本環節的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感知旋轉有兩種不同的方式并且旋轉的路徑有長有短,從而對旋轉的概念有進一步的認識。
在教學中設計必要的動手操作活動,能夠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同時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思考交流,增強思維能力,學習效果便會事半功倍。
三、動手操作,提升數學思維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步過渡的階段,還不能主動地進行思維探究,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動手操作拓展思維,進行知識的分析和比較。
為了鞏固平移和旋轉的知識,教師在練習中設計了這樣的一道題目:
師:哪些樹葉通過平移可以和綠色的樹葉重合?請你拿出準備好的教學樹葉動手移一移。
生:左邊第三片和第五片,它們平移之后正好重合。
師:其他的樹葉為什么不可以呢?
生:左邊第一片樹葉太大,其他的樹葉方向不一樣。(邊說邊演示)
師:除了左邊的第一片樹葉,對于其他的樹葉我們可以通過什么方式使它們重合呢?
生:旋轉。(邊說邊演示)
師:想一想,平移改變了物體的什么?不改變的是什么?旋轉改變了物體的什么?
生:平移改變了物體的位置,但不改變物體的大小和形狀;旋轉改變了物體的方向。
陶行知先生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能思考會創造的人”,在這道題目里,不僅有對平移和旋轉知識的應用,更多的是拓展平移和旋轉的“變與不變”,為四年級的數學學習作鋪墊。
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數學中動手操作的活動豐富了學習內容,使數學知識的呈現方式變得更加形象和具體。學生通過活動的方式主動去探索、發現,在動手操作之后有思考和理解,學生的潛力不斷被挖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想法也給課堂帶來了無限的精彩和活力。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意識,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動中辨,讓思維在指尖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