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朱文鳳?陸陽
摘 要: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解決高校人才培養問題的根本舉措。伴隨著以大數據、深度學習和強算力為典型特征的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普及,課程思政的數智化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高校可借助新一代數智化技術的強力支持,推動課程思政從資源共享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和信息管理模式三個維度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并通過課前教育創新平臺打造、課中教學實踐模擬和課后教學評價反饋三個環節探索具體的改革路徑,為促進課程思政數智化升級、推動教學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 數智化 教學創新 改革路徑
自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提出,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到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1年12月發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深入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通知》,再到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1]”,同時也明確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因此,“課程思政”已經從地方實踐探索轉化為國家戰略部署,推動所有學校所有課程都擔負起育人責任,同時也是高校立德樹人、鑄就教育之魂的重要舉措和創新實踐。
在黨中央的大力推動下,課程思政日益成為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中的熱點。正確認識課程思政的作用,樹立“課程思政”理念,是推動高校育人工作,實現“立德樹人”的前提。[3]但在適應新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環境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要求方面,當前課程思政尚需在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形式以及教學效果評價等方面改革和創新,才能使課程思政建設順應時代發展趨勢,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數字化是指利用數字技術改變商業模式,提供新的收入和價值創造機會,這是一個向數字業務轉移的過程,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術成為數字化變革的關鍵部分。[4]所謂數智化是指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結合,2015年北京大學“知本財團”課題組提出的思索引擎課題報告中首次提到“數智化”一詞,將其定義為數字智慧化與智慧數字化的合成,并稱其將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及學習方式。[5]數智化教學的發展,對于推動教育形態、教育手段、教育目標轉型升級及提升教學效率都發揮了巨大作用。此外,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教育部發出“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使得線上授課成為高校開展教學工作的主要途徑。進入后疫情時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逐步常態化,由此催生出將先進互聯網技術手段融入教育教學的新模式,并快速發展普及。隨后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6]。為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其中明確提出推進“數字化賦能教學質量提升”行動。因此,推進互聯網及其衍生的相關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變革創新傳統課程思政教學模式,開展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成為當前教育發展的趨勢和必然要求。
依托云計算、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數智化技術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一方面為教育教學改革創造了機遇,使得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生動、手段更加便捷高效;另一方面也為學生認知拓展、教師隊伍轉型和教學平臺優化帶來全新的挑戰。因此,本文通過分析當前我國高校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發展現狀,提出創新傳統教學模式的方式方法,探索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改革路徑。這對于深入貫徹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校教學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面臨的機遇
隨著數智化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樣,教育教學模式也進入前所未有的新時代。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時期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7]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智能技術為推進和實施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提供了新機遇,使得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更加動態化、教學評價更加多元化、教學場景更加立體化。
(一)教學設計動態
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理念。[8]課程思政的實施則需要落實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因此,在新任務、新時期、新形勢下,高校需要用動態發展的理念來進行教學設計,確保教學具有動態性,能應對各種變化造成的影響,做到貼近學生、貼近社會、貼近生活。[9]而數字智能技術具有實時性和開放性的特點,使得教學設計動態化成為可能。
一方面,高校學生能夠更及時地獲取與不同學科相契合的時事熱點和國內外發展形勢,有助于其正確認識時代責任、了解時代變革,從而推動課程思政教學順應時代潮流,形成動態課程思政知識體系。[10]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借助數智化教學平臺,能夠與學生實時互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意見和觀點,動態調整教學設計目標、分類設計教學方法,從而實現高校學生認知層面的認同、感情層面的內化以及行為層面的轉變。
(二)教學評價多元化
很多專業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僅僅重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設計,而忽視了對評價方式的改革創新。傳統的教學評價單純關注受教育者的學習成績,在數智化時代,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數字智能技術有助于加強對學生思想、心理及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研究,注重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11],進而擺脫傳統教學評價方法的局限性,實現教學評價的多元化。比如,利用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能夠實現對課程思政教與學全過程的動態跟蹤和監測,并且能對學生的數據進行融合與可視化分析,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動態、主要品格和個人能力展開動態綜合評價[12],從而構建起持續追蹤、精準細致的多維度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此外,通過建立課程思政教學質量監測系統、開發智能化教學評價工具,能夠使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不同群體的多元化主體都參與教學評價過程,有利于進一步提升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1,3]
(三)教學場景立體化
高校可充分利用數字智能技術建設跨時空、跨區域、跨學校的虛擬教研室,這對于推動我國教育模式改革、創新傳統人才培養理念、構建立體化教學場景具有重要意義。教學場景立體化將使得受教育者不僅僅局限于從課堂中獲取課程思政理論知識,還能夠借助數字智能技術創建環境模擬式仿真教學場景,在模擬實踐中切身感受、自主探究課程知識,從而做到無處不在、隨時可學。[14]如借助 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人工智能技術,不但能將復雜抽象的理論立體化呈現,幫助學生加深對思政元素內涵的理解,而且可在課堂內構建與課程思政有關的課外虛擬實踐場景,模擬現實情景、活躍課堂氣氛,在高校教師的合理教學指導下,達到體驗式教學的效果。立體化的教學場景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讓學生身臨其境地主動學習探索,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塑造的雙重目標。以理工科專業物流工程技術課程為例,通過利用VR、AR等數智化教學手段,學生可體驗如京東、盒馬鮮生等品牌線下的全自動物流運作過程,在知識與趣味相融合的場景中體會我國最新的物流發展成就,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現實背景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高校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應對的挑戰
盡管高校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能夠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率,但互聯網中大量繁雜的信息和輿論仍然易使學生產生認知偏差,甚至扭曲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之存在部分高校教師素質有待提升、數智化教學平臺亟待優化等現實問題,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在當前面臨嚴峻的挑戰。
(一)受教育者的認知偏差
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使受教育者的自主學習機會增多,但是由于現階段的數智化技術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網絡上的文章質量參差不齊,并且有很多都是“斷章取義”,缺乏思政教育的連貫性和整體性[15],導致其常常會忽略對學生意識形態邏輯的影響,甚至會扭曲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當前互聯網信息是以算法為基礎,不具有立場分析和價值判斷能力, 僅是通過對受教育者的精準分類和“群體畫像”智能化推薦相關內容,在這種模式下很容易導致其利用學生的獵奇心理設置吸引目光的標題以達到增加瀏覽次數的目的,而忽視內容本身對學生的價值引導作用。[16]由于高校學生尚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型的關鍵時期,對信息的辨別力和抵制力均相對薄弱,網絡中充斥的海量繁雜信息容易對其產生有偏甚至錯誤的價值導向。
(二)教育者的素質瓶頸
教育數智化在對課程思政帶來從形式到技術的全新升級機遇的同時,也使廣大高校教師面臨信息技術與專業素養的雙重考驗。
一方面,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要求教師綜合提升教學技能,熟練運用數智化教學軟件和平臺。如“雨課堂”“MOOC(慕課)”等線上智慧教學軟件要求高校教師在課前線上發布與課程思政相關的課件和視頻,在課中借助教學平臺提供的彈幕、投稿、留言板等互動功能,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在課后根據學生的實時反饋和疑問,有針對性地推送復習內容。[17]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一些教學手段可以代替教育者的重復性勞動,如批閱與錄入成績等機械性工作可由數智化技術承擔,讓教育者有更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從事創造性工作[18],比如將備課重點轉向對學生的素質培養、心理疏導、價值塑造等方面,從而達到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
(三)教學平臺的優化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智能化的快速推廣和普及,數智化教學平臺將更多應用于課程思政的教學過程中。創新和優化傳統教學平臺,對提高課程思政教育質量將發揮重要作用。高校為深入貫徹課程思政教育理念,應構建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為核心、以綜合素養課程為支撐、以學科專業課程為輻射的教學創新平臺。[19]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不僅能夠利用此平臺中豐富的課程資源,加深對課程思政的認識,而且可以及時與教師在線上互動交流,從而有機會真正參與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全過程。這樣既有助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如高校教師可提前在網絡教學平臺中上傳課程的教學大綱、知識點和相關習題,學生則可據此進行自主學習,并對學習過程中發現的重點難點進行個性化標記,還可以借助于平臺中的互動功能,與教師實現實時交流,從而有效提升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和效率。
三、高校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模式創新
針對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高校應變革以教師為主體、以知識的宣講為理念、以灌輸式教學為方式的傳統教學模式[20],將數智化教學理念引入課堂,從資源共享、人才培養以及信息管理三個維度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
(一)推進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下的資源共享新模式
教學資源是課程建設的基礎,合理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是促進教學改革、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高校借助網絡設備和互聯網平臺,有助于解決與課程思政有關的資源共享問題,使得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和公開化,從而促進教育公平,實現優質資源的快速傳播和利用。[21]
一方面,高校可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育人目標和教學標準,借助數智化技術建設分層、分類的課程資源共享平臺,幫助使用者更有針對性地搜集課程思政優質資源,從而避免造成時間的浪費和資源的重復建設。如針對公共基礎類課程、專業教育類課程和實踐類課程進行類別劃分,分別開設相應的課程思政教學專欄,建立持續更新的優質數智化課程思政資源庫,并實時共享與各學科專業具有高契合度的社會熱點信息,便于平臺使用者及時獲取優質教學資源,更新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另一方面,高校課程思政資源的網絡傳播離不開社會各個領域和群體的參與。如高校教師在深入研究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和方法的基礎上,可借助計算機技術制作優質教學課件并上傳至課程資源網絡共享平臺,從而豐富課程思政資源庫;網絡運營者負責維護課程資源共享平臺,更新、歸類課程思政教學資源;教育部門通過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和經費保障,加大對高校課程資源共享平臺的支持力度。[22]因此,高校應深入貫徹課程思政“全員育人”的理念,通過聯合各界力量,使之統一于多維整體之中,實現各群體間的充分溝通與合作、協調與整合,確保彼此的目標能夠總體一致,從而搭建起系統性課程思政資源共享平臺,實現資源共享模式的創新發展。[23]
(二)構建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為最高標準,做好頂層設計。人工智能要遵循增強動態學習和適應的能力,強化設計思維的原則,即以人為中心。[24]
在數智化時代,高校首先應充分利用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數字智能技術優勢,并將其應用于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過程,將人的主觀能動性與機器的智能化相結合,將教育內容的選擇與學生的需求結合,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具有針對性、層次性的量身定制的發展方案,從而開啟新時代人才培養模式。[25]如依托于人工智能的大數據采集和分析能力,創建集備課、教學、評價和管理于一體的智能化課程思政教育平臺,及時追蹤、記錄學生的學習路徑和進度,能夠以師生的經驗和興趣為主導,提供個性化教學服務及差異性學習資源,使之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需求,從而實現課程思政教學策略的動態調整。[26]其次,在個性化人才培養新模式中,基于學生的差異化認知結構,高校應注重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逐漸引導學生主動獲取課程思政知識,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提升其課程思政教學的認同感和體驗感。如學生根據實際的需要使用智能化課程思政教育平臺中豐富的學習資源在課前或課后開展有目標、有步驟的自主性學習,并且針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疑點難點,通過自主研究尋找答案,從而在此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科研能力。[27]
(三)探索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下的信息管理新模式
數智化教學雖然便于學生及時獲取信息資源,但同時也意味著他們更易接觸到網絡中的不良信息,若不能妥善進行信息管理,將不利于學生培養和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所以,高校在推進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過程中,應著力構建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環境、建立健全信息監管機制、探索新型信息管理模式。
一方面,可利用數字智能技術,通過網絡信息檢測平臺,對其中的文本、輿論、視頻、圖片等進行攔截過濾,并且實時追蹤記錄發布不良信息的IP地址,密切關注相關人員的思想動態。[28]另一方面,面對突發輿情事件,網絡管理者應第一時間引導網絡輿論、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掌握輿論主動權。同時,培養包括黨政領導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等在內的網絡意見領袖[29],引導其科學、理性地發聲,盡快平息負面輿論,共同維護積極向上、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
四、高校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改革路徑
為深入貫徹落實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理念、實踐新型教學模式、提升數智化教學實效性,高校可通過課前教育創新平臺打造、課中教學實踐模擬和課后教學評價反饋三個環節,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改革路徑。
(一)課前:打造教育創新平臺,構建真實生動的教學情境
網絡教育平臺是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的必要條件,是教學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消除傳統教學過程中受到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首先,在課程思政準備過程中,高校可運用數智化技術,基于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學科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重點打造教、學、研、管高度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創新平臺[30];其次,不同學科的高校教師借助于教育創新平臺,通過視覺、聽覺多感官相結合的課程思政教學方式,構建立體化教學場景,從而提升教學的感染力和學生的求知動力。如教師可以大歷史觀為指引,利用視聽技術構建有吸引力、典型化的與不同學科背景高度契合的教學情境,在此過程中既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學科內容,又能夠全方位塑造受教育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把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實現育人和育才的有機統一[31],并為后續開展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實踐奠定基礎。
(二)課中:推動教學實踐模擬,探索知行合一的教學課堂
區別于傳統說教講義式教學,教學實踐模擬是在教學過程中將現實中的情景微縮到模擬課堂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教學內容的呈現更加形象化、生動化,從而增強學習的代入感和趣味性。高校可借助數字智能技術,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積極運用情景展示、課題研討、課堂辯論等方式組織課堂實踐。[32]
首先,在課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育創新平臺,并結合 VR、AR等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智能仿真交互式課程思政學習環境,為受教育者提供與不同專業高度契合的社會環境與歷史情景,從而令受教育者可以以“當事人”的身份在課程思政模擬課堂中體驗歷史、當前社會熱點或未來情境,能夠使課程產生較強的感染力、增強教學的互動感[33];其次,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全面發展,在教學實踐模擬過程中,教師可借鑒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和翻轉課堂的思想和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場景式教學環境中,學生自主選擇個性化學習方式,并且基于自身對思政元素的理解,與教師實時互動交流,這樣一方面能夠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探索,引導其開發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洞察力,令其擺脫固定答案的約束,從而全面提升課程思政人才培養質量。
(三)課后:完善教學評價機制,打造全面完整的教學閉環
完善的教學評價反饋機制是保證教學質量、推動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是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的主要依據,亦是建立良好學風、調動學習主動性的重要措施。因此,高校可將大數據應用程序與課程思政教育創新平臺相結合,對傳統的教學評價反饋方式進行拓展延伸,回歸教育的初心和推行課程思政的目標指向,建立健全多元、多維的教學評價體系和監督檢查機制[34],確保評價反饋結果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一方面,教師應利用智能平臺分析學生上課的學習數據,動態追蹤記錄受教育者的課程思政學習過程及其在虛擬教學場景中的活躍情況,這樣既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能力、掌握程度等理論學習情況來制定和實施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達到精準教育[35],又能打破傳統評價方式,實現包括素養與實踐在內的全方位評價。另一方面,教師應基于過程評價結果,追蹤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形成系統教學反思,并且根據不同學科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法,最終形成有反饋、有改善、有提升的完整課程思政教學閉環。
五、結語
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有效提升育人效果,高校應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一核心,靈活運用數智化技術進行教學模式創新,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開啟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新征程。具體可針對數智化教學中面臨的現實機遇與挑戰,來全面推行高校課程思政在資源共享、人才培養、信息管理三個維度上的教學模式創新,促使傳統教學設計、教學環境等產生顛覆性變化。高校可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全過程將數智化教學理念和技術手段融入高校課程思政之中,切實提升課程思政數智化教學的實效性,充分發揮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從而實現顯性與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全面
發展。
參考文獻:
[1] [2] [6]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34,34.
[3] 李潔.高校行業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路徑研究[J].西部學刊,2023(2):145-148.
[4] [24] 陳劍,劉運輝.數智化使能運營管理變革:從供應鏈到供應鏈生態系統[J].管理世界,2021(11):227-240,14.
[5] 劉國斌,祁伯洋.縣域城鎮數智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研究[J].情報科學,2022(3):21-26.
[7] 張大良.課程思政: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J].中國高教研究,2021(1):5-9.
[8]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9] 楊恒.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76-81.
[10] 魏強,周琳.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3):26-28.
[11] [32] 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號) [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2(10):8-14.
[12] 劉洋溪,錢夢婷,吳南中.智能時代學校教學形態的變革——基于生成性教學的實踐審思[J].當代教育論壇,2022(3):47-53.
[13] 雷朝滋:發展“互聯網+教育”,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J].中國教育網絡,2019(5):26-27.
[14] 李華君,王沛佳.人工智能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智慧化教學創新與建構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21(11):35-38.
[15] 丁潔,范麗娜,肖闖.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困境與實施路徑[J].當代教育論壇,2021(5):109-115.
[16] 劉佳星,王玥,祝大勇.人工智能技術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隱私風險與防范[J].西部學刊,2023(5):68-73.
[17] 常城,李慧.智慧教學軟件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2):51-53.
[18] 王嚴治.后現代課程觀視角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20-123.
[19] 李羽佳.“課程思政”網絡教育平臺建設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2):11.
[20] 王一博.移動互聯背景下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變革的思考[J].文教資料,2023(6):50-54.
[21] 平和光,杜亞麗.“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6(1):13-18.
[22] 臧艷美.數字化課程資源共享發展現狀及整合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0(11):78-81.
[23] 曹洪滔,張倩.高校青年教師理想信念教育協同機制創新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9-24.
[25] 王倉,喬樸,王健.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理念回歸[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71-76.
[26] 韋孟雪.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機關系”探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23-28.
[27] 曹蕾,王莉,何冰,等.課程思政融合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研究[J].高教學刊,2022(35):67-69,73.
[28] 雷國銓,陳菁.提高大學校園網信息管理科學化水平的途徑[J].高校理論戰線,2012(2):62-64.
[29] 周子明,高慎波.高校網絡輿情的生成邏輯、風險特點及應對策略研究[J].情報科學,2022(3):152-158.
[30] 宮長瑞,軒宣.數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圖景展現及其實踐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1(11):21-26.
[31] 石定芳,廖婧茜.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本真、阻礙與進路[J].現代教育管理,2021(4):38-44.
[33] 劉佳.人工智能技術條件下高校思政課情景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11):100-103.
[34] 劉喜要.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理念革新和實踐路徑[J].文教資料,2022(23):52-56.
[35] 王雪俏.大數據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高教學刊,2019(2):179-181.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971048),遼寧省“興遼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項目(XLYC190701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N20060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