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全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對于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小學中高階段的數學教學工作直接關系到學生以后數學知識學習與應用能力提升,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重視小學中高段教學工作。目前我國小學數學中高段教學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效率與質量。因此,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與相關文獻資料對小學中高段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希望能給相關工作者一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 中高段?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12-0082-03
一、小學中高段教學中教師忽略了對學生思維的啟發性培養
在小學中高段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重視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對學生思維方面的培養。雖然我國相關教育部門對于小學數學教育提出了“五育并舉”[1]的教學要求,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小學數學教師仍然以“應試教育”為導向,忽視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例如,在教學“乘法與加減法結合”這一課時中,教師往往會出大量的計算題,并且要求學生能夠快速準確地算出答案。雖然這是一種有效的提分方式,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往往會讓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產生一定的畏難心理,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與數學素養的提升。另外,在教學“平面幾何”時,教師往往會讓學生進行大量的幾何圖形練習和計算。雖然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平面幾何知識并對平面幾何知識產生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的啟發性思維訓練一點好處都沒有。因此筆者認為,首先,老師們要搞清楚課本上的要點,不能一味地只是讓學生做練習。其次,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時要講究“啟發性”。所謂“打蛇打七寸”,教師所提的啟發性問題應當是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思考問題并發展他們的智力,從而讓他們受益。另外,教師在教學之余應該多走近學生進行教學效果調查,在調查時,應當對學生的思維方式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而且,調查是一種可以激發學生進行主動思考的方式。一般情況下,學生的思維方式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所以,在提出問題的時候,老師要注重問題的方式與技巧,并且要用形象的、具有啟發性的言語。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的基本知識的掌握,既不能過于艱深,也不能過于簡單,不然會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二、小學中高段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
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各種習慣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的教材知識講授,同時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然而目前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小學教學工作時,往往忽視了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傳統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認為學生只有通過課堂學習才能提高自身的數學知識水平和應用能力。但是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很多小學生在課堂上并沒有對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上課思想開小差、說小話等現象依然層出不窮,甚至有些小學生對數學產生了厭學情緒。然而,依然有些數學教師只顧講授教材上的數學知識,全然不顧學生的反應。因此,在筆者看來,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思維。例如,在小學中高段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游戲來吸引學生進入課堂。比如,在教授“圖形與幾何”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先從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中搜集一些具有幾何特點的物品,然后將自己收集到的各種物品上的圖形進行分類、整理,接著讓他們模仿著畫出相應的幾何圖形。通過這樣的游戲活動不僅可以讓小學生認識到圖形與幾何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同時還可以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也讓他們認識到,學習數學應該先觀察,再進行實踐,此外,小學高段數學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自主發現數學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還能夠有效提高小學高段教學質量。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因此,在開展小學中高段教學工作時,小學教師不僅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應當積極開展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活動,進而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教授“分數加減法”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讓每個小組的學生將分到的20個蘋果平均分成4份,然后讓學生通過觀察這4份蘋果在所有蘋果中所占的比例進行計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輔助工具,指導每個小組的學生重新將蘋果分成幾份,從而對分數的加減法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解,然后再根據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對其他小組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
三、小學中高段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
在小學中高段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但是目前我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師過于重視對于學生進行知識講解,而忽略了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2]。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阻礙了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與發展,同時也不利于提高小學中高段教學質量。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重視培養小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能力,在小學中高段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進行課堂筆記、課堂問題搶答、課后作業互相批改等活動,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另外,在進行小學中高段數學知識講解時,教師也要注意教學方式方法的轉變。
1.要重視對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
在小學高年級的學習過程中,自學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過不斷地去思考,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數學的一些基本原理,從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數學水平。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要以目前的小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基礎,積極地對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進行培養,不能只注重題目的訓練,要提高學生對數學的主觀認識。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在上小學數學課的過程中,就會變得更加容易,他們對自己數學課的自信也會得到提高。比如,在教學“圓”這一課時,老師可以給孩子們一些指導。怎么算一個輪子的周長?學生們就會聯想到車輪的轉動。如果是靜止不動的圓,怎么計算呢?于是,學生們就想出了用皮尺做圓周運動的辦法。若是一個巨大的圓柱又該如何計算呢?然后,將直徑與半徑的概念引入到學生的腦海中,讓他們主動地去找到直徑與半徑和周長之間的關系,從而逐步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
2.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引
在小學高段教學中,要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全過程,不要一味地追求成績,要重視對學生的學習引導,使他們在小學與初中之間更好地銜接。比如,在“公因數”這一課上,許多學生都沒有對它的概念有一個透徹的了解,在死記硬背的過程中也經常會出錯,搞不明白。所以,老師可以聯系古代影視劇里的官員來向學生講解,比如皇帝、太尉、尚書三位大官[3],下面還有巡撫、知府、縣令三位小官,這三位小官受三位大官的管轄,所以這三位小官就可以看成三位大官的“公因數”,其中,巡撫的權力最大,叫作“最大公因數”,為方便起見,還可以把這些官員的職務用一個數字來替代,比如,三位大官分別是100,80,60,下面三位小官分別是20,10,5,這里的“管制”就是倍數整除,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使學生日后再碰到有關公因數的知識點時,能想到老師對其的解釋進而加深記憶。
3.小學數學教師應當要重視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學高段是一個人思維發展的重要時期,而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進行培養,可以有效地促進他們的思想發展,從而使他們完成一個階段性的轉變。然而學生的發展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他們必須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走下去,教師不可能要求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地完成思維蛻變與發展轉型。并且,在進行創新思維的時候,還需要一些具象的物體來作為參照,這樣,才能明確和清楚創新的意義與創新價值。在創新思維培養策略中,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對具象的物體展開示范和展示,這一點是必不可少的。除了這些,老師們還應該讓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理論相結合,讓孩子們真正地投入到這個過程當中,鼓勵孩子們自己去創作,從而更深層次地去感受和體驗到創新的含義和效果,以此來幫助孩子們更好地了解數學學科的知識。
比如,在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一節時,小學生并不是沒有見過與長方體和正方體有關的物體,但在課堂上學習時學生面前沒有可以參照的具象物體,學生的思維就會產生混亂,說不上來這種物體究竟是什么樣子,如,不知道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究竟有多少個面,如果將它們拆開會得到怎樣的結果。針對這樣的現狀,老師應該對學生的抽象思維進行主動的培育,鼓勵他們利用創新的思考方式,在自己的大腦中想象出正方體與長方體,結合平時生活中看到的物體,以此來讓學生對正方體與長方體的形狀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并且還能對其進行相應的計算。然而,在進行這一環節前,老師應該指導學生自己去觀察與分析這兩種形狀,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想法與思維去進行實驗,去確定這兩個形狀展開圖的一切可能。這樣可以讓學生快速地找到一個可以讓他們自由發揮自己想象力的地方,當他們發現了其中的規律,就會很自然地進行自己的創新活動。
四、小學中高段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學生情感方面的發展
由于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對于學生小升初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非常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這種現象如果長期發展下去,會導致學生學習過程中失去自信心,從而影響學生情感方面的發展。例如,在小學數學中高段教學中,教師為了保證學生的成績水平能夠提升,通常會采用大量的試題訓練來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這樣就導致很多學生在完成訓練題目之后,無法形成自己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長期下去,雖然短暫地提升了學習成績,但是會嚴重影響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在客觀意義上,數學本身蘊含了許多審美要素[4],如:數量之美,形式之美、平衡美、對稱美、轉動美、移動美、折線統計圖的起伏美,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平面圖案的美,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等立體圖案的美,這些數學之美需要從小學階段就給學生傳輸,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進行學習成績的提升,忽略了學生對于數學方面的情感教育,就顯得有些得不償失了。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情感教育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情感教學在教學中最基本的內涵是對認識要素進行全面考量,并發揮出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從而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情緒調控,并將其調整到一個良好的水平。正面的情緒和態度對指導學生探索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數學思考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贊可夫曾經說過[5]:“積極的情感和愉快的心情,可以激發他們的靈感,激發他們的思考,并易于建立起新的關系。負面的情感,反而會影響到他們的思維。”所以,在進行小學中高段數學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將情緒因素的正面影響充分地利用起來,讓他們的認識和情緒相互推動,相互協調地發展,最終建立起一個充滿生機的、高效的數學課堂,讓學生獲得了知識技能與良好情感的雙重收獲。不僅如此,教師應該積極關注小學生心理方面的健康發展,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使小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社會和認識世界。
綜上所述,在當前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重視小學數學中高段教學工作,不但要重視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與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索能力與實踐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從而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教師還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與信息技術來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彭泉梅.淺析小學中高段數學教學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A]廊坊市應用經濟學會.對接京津——協調推進 基礎教育論文集[C].2022:705-708.
[2]張敏.小學中高段數學教學現狀及優化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82):91-92.
[3]吳曉華.小學數學中高段教學的有效策略[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高峰論壇論文集[C].2021:1052-1053.
[4]鄭興耀.使教師教得輕松 讓學生學得精彩——小學中高段數學教學設計與教學方式變革探究[A]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教育理論研究(第三輯)[C],2018:198+203.
[5]黃惠玲.創新教育在小學數學中高段教學中的運用淺析[J].讀寫算,2021(5):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