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人文關懷聯合舒適護理對提升手術室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豐城市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擲硬幣法隨機分為2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人文關懷聯合舒適護理,比較2組患者護理前后舒適度、手術前后心理應激狀態、護理質量和護理服務滿意度。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舒適狀況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各項維度評分及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手術后觀察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護理后,觀察組護理質量優良率90.00%明顯高于對照組66.67%(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較對照組更高(P<0.05)。結論 將人文關懷與舒適護理模式聯合運用于手術室護理中,能夠較大限度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及相應的護理質量,減少患者心理應激反應,獲得令人滿意的護理服務。
【關鍵詞】 手術室;人文關懷;舒適護理;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36-0100-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36.034
手術室是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患者提供手術與搶救的場所。手術室醫護人員與患者接觸的時間較短,手術室對患者而言是一個陌生的環境,容易使患者產生強烈的生理與心理反應。手術患者多數病情嚴重而復雜,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有效干預措施,可能會影響最終療效,因此輔以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尤為重要[1]。舒適護理是在整體護理的基礎上將舒適領域加以強調的一種干預模式,旨在使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有學者提出該干預模式在手術患者中可滿足患者多個層面的需要,使患者處于輕松、自在的狀態[2]。隨著人文關懷理念在手術中的普及,對患者的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更加被重視。有研究指出[3],將人文關懷與舒適護理模式融入手術室護理工作中,不僅在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能滿足患者的需求,還可以改善護患關系,減少護患糾紛,維持較高水平的護理質量。鑒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人文關懷聯合舒適護理對提升手術室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豐城市人民醫院2019年
1月—2021年12月接收的60例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擲硬幣法隨機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9~74歲,平均(46.59±4.67)歲;手術類型,骨科10例,泌尿外科8例,婦產科7例,其他5例。觀察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19~76歲,平均(46.74±4.62)歲;手術類型,骨科9例,泌尿外科6例,婦產科6例,其他9例。2組患者各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豐城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年齡在18歲及以上;具備相關手術指征;無認知障礙,可正常溝通交流;個人臨床資料完整;知曉同意研究。
排除標準:有精神疾病史或者認知缺陷;存在凝血功能障礙;伴有全身性感染;合并重要器官功能不全。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術前禁飲、禁食、備皮、導尿,評估術前各項檢查結果,核對患者姓名、手術部位、術式等。術中評估患者的血壓、呼吸、脈搏等,評估患者輸血、輸液情況,觀察患者的神志、表情、面色。術后檢查引流管是否通暢,交待清術中情況,評估患者意識狀態,做好交接工作。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人文關懷聯合舒適護理。(1)術前階段。組建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人文關懷、舒適護理知識及技巧培訓,調查影響患者護理滿意度及護理質量的因素,為患者制定護理方案。增加對患者的探訪次數,引導患者參觀手術室環境,了解參與手術的醫護人員情況,及時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向患者介紹手術成功案例,從患者的角度出發解答疑惑,以患者的理解能力為基礎向患者解釋即將進行的手術流程、麻醉方式、體位擺放及配合要點等。術前讓患者與家屬、朋友等多交流,以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或者通過看電視的方式進行自我放松,建議患者術前2 h遵循醫生指示飲用少量高滲性電解質溶液。將了解到的信息及時匯報給手術醫師,充分做好手術前相關準備,比如準備所需器械、藥品、保溫毯等。(2)術中階段。在手術室外為患者家屬設置專用休息區,并且讓患者得知家屬在手術室外等候,適當與患者進行肢體接觸,比如撫摸患者頭部、緊握患者雙手等。指導患者取舒適體位,保護患者的個人隱私,在不影響手術整體效果的情況下為患者遮蓋隱私部位,一旦發現患者出現異常癥狀立即做好應對準備。對術中所需的滴注藥物及手術臺進行預熱處理,使患者的體溫保持在36 ℃以上,如果手術時間過長可適當為患者按摩受壓肢體,以幫助患者促進血液循環。對于局部麻醉患者,可告知患者手術進度,并向患者強調手術的安全性,消除患者恐懼感。術中保持充足的光線,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個人需求調節手術室內溫度(22~26 ℃)、濕度(50%左右),提供保溫毯防寒。(3)術后階段。及時清理患者身上殘留的血跡、消毒劑等,仔細清點手術器械,為患者蓋好被褥,若患者處于麻醉恢復期則為患者設立防護欄。護送回病房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與病房護士交接。定期巡視病房,患者清醒后告知患者手術已成功,叮囑術后注意事項,同時注意保護好引流管及手術切口,密切觀察患者手術切口情況與患者四肢活動情況,叮囑患者盡量避免長時間暴露手術切口,以免發生切口感染。術后評估患者疼痛程度,轉變傳統疼痛處理方法,鼓勵患者疼痛難忍時要及時表達。如果患者的疼痛癥狀較明顯可遵醫囑予以非甾體類止痛藥物,同時向患者及其家屬普及止痛藥物的止痛原理及不良反應。
1.3 觀察指標 (1)采用Kolcaba的GCQ評估患者護理前后舒適度,主要包括4個維度,共28個條目,即生理5個條目、心理10個條目、社會文化8個條目、環境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分Likert 4級評分法,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2分表示不同意,3分表示同意,4分表示非常同意,計算每個維度評分及總分,得分越高代表舒適度越高[4]。(2)心理狀態評價。于手術前(手術前1 h)與手術后(手術清醒后)應用SAS及SDS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價,其中SAS評分臨界值50分,SDS評分臨界值53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心理狀態越差。(3)手術室護理質量評價。患者手術順利進行并完成,手術時間縮短且術中未發生差錯及術后未發生感染為優;患者手術順利進行并完成,手術時間略微延長,但未發生手術差錯及術后感染情況為良;患者手術中發生差錯,手術時間明顯延長及術后發生感染情況為差。(4)應用自擬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價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主要從護理水平、服務態度、護患溝通及問題解決效率方面進行評價,采用百分制,根據得分情況分為十分滿意(得分>85分)、滿意(得分60~85分)及不滿意(得分<60分)??倽M意率=十分滿意率+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數據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數據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舒適度比較 護理前,2組患者GCQ各項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P>0.05);護理后,2組各項評分均有提升,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手術前后心理應激反應比較 手術后2組SAS及SDS評分均較手術前降低,且手術后觀察組SAS及SDS評分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護理質量比較 觀察組護理質量優良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2組患者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服務滿意度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不斷更新和醫生操作水平的不斷提升,手術已經成為骨科、泌尿外科等科室常用治療手段。手術能夠解決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所不能處理的問題,較大程度上清除病灶,幫助患者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手術對患者所造成的創傷較保守治療大,加之手術治療受到的干擾因素較多,在手術前、手術中、手術后3個階段均需患者及醫護人員密切配合[5]。臨床對于手術室患者主要進行常規護理輔以治療。有學者提出,常規護理通常缺乏人文關懷,護患之間的溝通較少,患者未能真正得到關心與照顧,總體護理舒適度不高[6]。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重視患者的身心狀態,加強護患溝通,及時提供科學合理的護理服務對提高患者舒適度和改善預后尤為重要。
人文關懷的目的在于營造充滿關愛的整體,寬容耐心地關懷患者,促使護患之間和諧相處。有資料顯示[7],將人文關懷與舒適護理模式相結合,能彌補常規護理的不足,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率為93.3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0%,與顧春梅[7]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分析其原因,人文關懷與舒適護理的內容較為豐富,術前階段成立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為患者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能夠增強護理人員的角色意識,使其具備較高水平的業務能力,盡量在護理工作中使患者感到寬慰與滿足,提高護理滿意度[8]。本研究發現,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護理質量優良率明顯更高,說明人文關懷與舒適護理可提升手術室護理質量。從術前至手術階段,護理人員設法了解患者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需要,并且以盡量滿足患者需要為前提,尊重患者的人格,維護患者權益,除進行知識科普外,還主動教患者如何去做,護患之間能齊心協力完成各項護理工作,使護理質量得到提升[9]。本研究還涉及患者的舒適度與術后恢復情況,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GCQ各項評分及總分均較對照組高,且SAS及SDS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由此可見,以人文關懷聯合舒適護理的方式對手術室患者進行干預,能夠提高患者舒適度,減輕患者心理應激反應。分析其原因,術前階段建議患者遵循醫生指示術前2 h飲用少量高滲性電解質溶液,以促使腸道快速清潔,有助于患者腸道內的內容物順利排出,并且確保維持患者體內電解質平衡,為手術順利進行提供保障,減少不必要的麻煩[10]。手術過程中除予以患者心理支持外,還對手術滴注藥物及手術臺進行預熱處理,做好保暖工作,預防低體溫,使患者在術中保持正常的心率、呼吸頻率等,提高患者的術中配合度,改善手術的整體預后。在手術室護理過程中,融合了人文關懷,能夠讓患者感到被尊重、被重視,對患者身心狀態的放松較為有利,減輕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結合舒適護理,滿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能夠減輕患者的負擔,使患者順利度過圍術期,處于良好的身心狀態。
綜上所述,在手術室護理工作中,人文關懷與舒適護理聯合使用有助于患者護理舒適度及滿意度的提升,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總體護理質量較高。
參考文獻
[1] 江敏瓊,江進華.人文關懷模式在手術室中的護理效果及對護理質量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22,29(4):190-192, 197.
[2] 楊紅.探討舒適護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24):119-120.
[3] 沈蓓麗.特色人文關懷護理模式應用于手術室專科護理中的效果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18):159-160.
[4] 董玉紅.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的臨床效果研究[J].黑龍江中醫藥,2020,49(5):152.
[5] 王琴鳳.手術室護理中應用人文關懷對提升護理質量以及患者滿意度的效果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21,50(11):1892-1895.
[6] 宋麗.舒適護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5):882-884.
[7] 顧春梅.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對患者心理、生命體征、滿意度的影響[J].心理月刊,2020,15(24):116-117.
[8] 王紅麗.手術室護理應用人文關懷結合舒適護理的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12(8):186-188.
[9] 劉立芹.人文關懷結合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A5):320,322.
[10] 竇俠,趙磊.手術室保溫聯合舒適護理對乳腺癌患者核心體溫及不良情緒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0,27(10):1268-1270.
(收稿日期:2023-11-02)
作者簡介:饒麗鳳,女,本科,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