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設計個性化作業成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文章簡要分析了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指出小學語文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個性、需求、愛好以及語文基礎水平,設計具有多樣化、針對性、個性化且探索性的語文作業,提高作業的吸引力。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吳春梅(1983—),女,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靈城鎮梓崇小學。
作業是教師結合具體的教育內容和學生的基礎水平,布置給學生的學習任務。作業具有多種功能,既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補充和拓展,也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載體,更是學生鞏固學科知識的媒介,還是家校溝通的橋梁。“雙減”政策強調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將學校教育質量與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同時也對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機械、呆板、僵化、形式和內容單一的傳統作業不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和學生的發展需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基于“雙減”政策的理念,設計個性化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切實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自主性。
一、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語文作業質量不高,學生學習效果不佳
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是作業質量不高,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達不到預期。小學階段,學生大腦發育迅速,處于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充足的學習動力對其發展十分重要。但是,部分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過于重視對知識的機械灌輸,作業形式和內容相對單一,作業質量不高,導致學生雖然花費了時間做作業但難以從中獲得明顯的能力提升,甚至對做作業產生消極的情緒,影響了后續的語文學習。
(二)語文作業內容不夠豐富,學生思維發展有限
小學語文作業內容存在重復性,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是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的另一個重要問題。部分語文教師教學方法和理念相對保守,未能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為學生設計內容豐富的作業,導致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限制。
(三)語文作業缺乏針對性,學生個性化發展受限
小學生之間因成長背景和家庭教育程度不同等方面的原因,存在能力差異,因此,教師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必須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設計適合不同學生的語文作業。然而,在當前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部分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只設計統一的語文作業。這樣的作業只能滿足一部分學生的需求,而對于其他學生來說,這種語文作業要么太簡單,要么太復雜,他們很難通過做作業的方式鞏固知識,提高自身的水平。
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應用原則
小學語文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遵循應用原則,利用作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通過做作業進一步提高綜合能力。教師要在作業內容上體現知識的實用性,以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設計實踐作業時,教師可以科學融入生活元素,讓學生運用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分層原則
“雙減”政策要求教師設計更有針對性的作業,并認識到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因此,教師必須分析學生之間的差異,通過多方面的評價,對學生進行分層,而后設計分層作業,使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
(三)多元化原則
現實生活中處處都有語文知識,語文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因此,教師要注重構建開放的教學模式,不局限于教材設計作業內容,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的實踐作用,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掌握和運用語文知識。對此,教師不僅要設計內容多樣的作業,還要設計答案相對開放的語文作業,給學生更多發散思維的空間。語文教師還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利用現代技術設計有創意、有趣的作業。這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讓他們掌握更多的語文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化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認識,了解語文的多樣性。
(四)系統性原則
語文教育要兼顧學生聽、說、讀、寫、口語交際和綜合實踐能力的發展,因此,語文作業的設計要體現語文教育的系統性。對此,語文教師可以基于讀寫結合的設計思路,在學生閱讀完文章后,讓學生欣賞重點段落,揣摩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而后進行模仿寫作,從而鍛煉學生的讀寫能力。此外,教師還要注重新舊知識的結合、銜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和總結,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策略
(一)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及時反饋
教學目標實際上是對教學效果的預測,而教學效果可以通過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來驗證。在教學了基礎知識后,教師可通過設計需要學生運用觀察、類比等比較靈活的方法來完成的作業,以激發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此外,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復習舊知識,或讓學生之間互相檢驗彼此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這種具有互動性特點的作業比較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要及時批改學生的作業,及時進行反饋,讓學生及時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從而做改變,獲得自我提升。
(二)更新設計方法,突破傳統設計模式
教師要注重更新作業的設計形式,突破傳統的單一的書面作業形式,以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比如:為學生設計難度逐漸上升的作業,以逐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設計生活實踐類作業,使學生通過做作業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就感;設計綜合性作業,加強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訓練,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設計多樣化作業,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語文素養是知識、情感、思維、道德、審美的綜合體現。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聽、讀、寫、表達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布置課前作業,給學生提供自學的機會,鼓勵學生提前熟悉詞語和句子,對不認識的詞語和內容做好標記。這樣,學生就可以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了解課程內容。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圍繞主題布置作業,如采用分組教學的方法,為每個小組布置相應的作業,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不斷加深思考和理解。在課后,教師可以設計家庭作業,使其與家長配合完成,如此不但能增進親子關系,還能提升學生的專注性和作業效果。比如,教師可以為家長推薦一些讀本,讓家長和學生一起閱讀,以拉近學生和家長的距離;也可以要求學生把當日學到的內容復述給家長聽,使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從而更好地督促孩子學習。
(四)尊重學生間的差異,分層設計作業
尊重學生間的差異,即尊重學生在智力、學習興趣等方面的差異性,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因此,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要體現層次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發展水平設計不同的作業。比如,教師可以將作業分為基本任務和拓展任務。將基本任務布置給學習水平較低、能力發展緩慢的學生,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基礎知識;將拓展任務布置給學習水平較高,能力發展相對迅速的學生,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潛力。此外,對于缺乏耐心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增加記憶力考驗類作業;對于存在背誦困難的學生,教師需要采用更加靈活的方法,如游戲法等幫助學生記憶。總之,分層作業的原則是讓學生在各自的能力范圍內進行有效的學習,幫助學生有效鞏固知識,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相應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享受成功的喜悅。
(五)基于教學目標,發揮作業的功能
教育的目標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第二是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第三是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此,教師要向學生傳授經驗,增強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的掌握,強化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語文作業的設計,也要體現這些方面的內容,發揮育人作用。
例如,在教學了《鹿角和鹿腿》這一則意蘊豐富的寓言后,教師可以按如下方式為學生設計作業。第一,教師可以針對掌握生詞等語文基礎知識學習目標,設計多種形式的作業,如讓學生根據拼音填詞語,或組詞造句,以深化學生對生詞的理解。第二,設計讓學生進行模仿創作的作業。對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文章中運用的描寫方法來描述自己喜歡的動物,寫出它們的優缺點,這可以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第三,針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設計作業,比如讓學生根據寓言內容,發揮想象力撰寫劇本,進行情境表演,在表演中展示相應角色的情感,體現文章的中心思想。
(六)設計合作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是小學階段重要的教學目標,良好的合作能力對學生的發展非常重要。對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合作類作業,培養學生協作互助的能力。比如,教師可以設計合作實踐類作業,要求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開展實踐探索來強化對知識的記憶和運用。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養小動物、種植物、做玩具,讓他們在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掌握合作開展實踐的方法;也可以鼓勵學生一起參加比賽等,讓學生感受到合作對于個人發展的作用,從而增強合作意識。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寫日記、繪畫、唱歌等方式記錄團隊合作經歷和感受,深化學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具有較強的合作能力,學生就能在學習中充分發揮主動性以及創造性,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趙州橋》后,教師可以以“橋梁”為主題,向學生拓展相關知識,告訴學生世界上的著名橋梁工程,解說其設計理念和功能,而后為學生布置合作性作業,要求學生分小組合作,通過查閱資料、觀察思考、提煉觀點、組織文本等方式,整合有關橋的知識。這不但能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還能使學生在查閱資料、進行調查的過程中發展協作交流的能力,獲得更好的成長。
(七)設計實踐性作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語文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是語文教學的目標,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就是讓學生參與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例如,在講述關于秋天的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有關秋天的物品,如一片落葉、一根枯草等,并鼓勵學生將收集到的物品帶到課堂,組織學生展開交流和探討,談談對秋天的理解和體會,以加深學生對秋天的理解。此外,教師要嚴格遵循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結合課本內容,采用新穎有趣的方法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長見識,增強綜合能力。
結語
總之,“雙減”政策對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充分研讀政策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精心設計和布置語文作業,讓學生在優質、完善的作業體系中強化自身的學習能力。同時,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設計科學的語文作業,幫助學生鞏固語文知識,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更多語文知識的興趣。
[參考文獻]
宗若燦.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8(3):47-49.
何捷.“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整體框架構想[J].江西教育,2021(35):10-11.
朱衛東.基于“雙減”背景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探究[J].求知導刊,2021(47):10-12.
林峰,林鷺菁.“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路徑探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22,23(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