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璽
【摘要】2022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推進綜合學習,積極開展主體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知識結構化。”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讓學生更加熱愛科學,教師需要加強對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教學模式,它能夠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項目式學習模式,需要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將項目式學習貫穿到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式、協作式學習。文章以“我是小小氣象員”為例,對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項目式學習模式進行了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科學教學;項目式學習;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4—0070—04
小學階段是學生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小學教育階段是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培養科學素養的關鍵時期。新課改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成了素質教育的重點[1]。目前,素質教育在我國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很多教師也逐漸意識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項目式學習模式來開展小學科學教學。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項目為主線進行學習的教學模式。它是一種讓學生通過做項目、完成項目來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教學方式。它將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課堂內外的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和探究能力。
一、科學選擇教學項目,明確教學目標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它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項目式學習模式,首先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實際需求來選擇合適的教學項目,要選擇一個學生感興趣、有意義、有價值的項目主題。其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來選擇合適的教學項目,當然還需要教師依據教材,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知識信息[2],為學生選擇具體的項目式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學習科學知識,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下面以“我是小小氣象員”為項目任務,探索項目式學習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學習內容分析
“我是小小氣象員”項目式教學源自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包括測量天氣、認識氣溫計、測量氣溫和降水量等,本單元的內容需要學生不斷學習,按照原來的教材實施教學,學生在觀測天氣的時間和空間都會受到一些影響,因此,可以選擇這一部分的內容,讓學生根據當地的天氣狀況,將本單元的八節內容進行整合,一方面讓學生觀察和檢測天氣,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在完成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理解有關的科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
本項目教學設計以“天氣”為項目主題,幫助學生解決“本地區的天氣變化有何規律”為任務主題,讓小學生都變成本地區的“氣象員”,讓學生通過扮演氣象員這一角色來觀測天氣特征,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也能關注天氣變化,并對本地區一段時間內的天氣進行觀察、測量和記錄,通過與其他成員的合作,一起分析、討論和總結相關的天氣數據,能夠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天氣日歷的制作,總結出本地區天氣變化是否存在一定的規律,并將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是教師開展教學的起點,是評價本節課教學效率的主要依據,也是教師設計教學的關鍵環節。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教師首先要認真鉆研新課標,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設計出科學合理、符合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目標,在設計時,既要注意科學全面,又要注意因材施教,確保目標的針對性,服務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讓學生能夠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都能有所學,有所獲。
在分析“天氣”這一單元在新課標中的內容領域和培養要求的前提下,對項目式學習的核心素養教學目標擬定如下:
【科學觀念】
1.初步了解天氣的概念,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知道天氣現象都是大氣圈中的自然現象,每天都可能會隨著一定的規律發生變化。
2.能夠說出天氣的具體分類,并根據這些分類說明一些天氣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特別是一些極端天氣對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災害。
3.知道氣溫計可以用來測量氣溫,降水量可以用雨量器來測量,風可以用風向標來測量。
4.知道生活中的天氣預報是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后才發布的。
【科學思維】
1.在分析天氣信息數據時,學會運用統計圖來整理,并對天氣數據進行科學整理和分析。
2.知道一些專業的工具能夠讓天氣的觀測更加便利和精確。
3.知道天氣變化會影響我們的社會生活,能夠根據天氣變化的規律應對天氣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4.意識到現今的天氣預報成果都是科技發展的力量,天氣預報的全面性、準確性進一步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探究實踐】
1.學會收集天氣信息,在收集的過程中學會選擇恰當的工具觀察并描述天氣變化,并能夠運用科學的方法記錄具體的天氣。
2.學會制作天氣日歷,并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可以是語文、數學知識等。
3.在展示作品的過程中,能夠將自己在完成項目式任務過程中的所見所聞、自己的學習成果、得出的結論等與他人分享,并積極聽取他人的意見來改進和完善作品。
【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
1.能夠滿懷熱情地投入到天氣現象的觀測過程中,并樂于嘗試運用多種工具完成天氣特征的觀測。
2.能夠感受長期監測天氣和記錄天氣現象的重要意義。
3.能夠在完成項目式任務的過程中,樂于傾聽他人意見,善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夠與同伴積極溝通,友好合作。
4.能夠用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次天氣的觀測、記錄和分析,并能夠解釋相關的數據。
二、以學生為主體,明確項目任務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項目式學習,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項目任務。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意見和想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這樣可以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在項目確定后,教師要帶領學生明確各階段的項目任務,讓學生明白每一階段的項目中都做哪些任務,并幫助學生明確項目中的關鍵任務,帶領學生對項目任務有大體了解,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項目任務中。緊接著,教師可以為學生分組,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應該對全班學生進行分組,并明確每個成員的任務,促進項目的順利完成。比如,教師可以以4人為一組,每個人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承擔重要任務。組長負責整個項目的推進情況,協調組員分工;記錄員負責記錄觀測的數據、天氣的現象以及問題,并匯總整理階段性觀測成果;材料管理員負責管理本組的天氣測量工具等;匯報員負責匯報本組的學習成果,并積極與其他組成員交流。
通過項目探究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通過交流、探討、合作等方式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引導學生從“學中做”,并對科學知識進行不斷反思,從而構建起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引入“我是小小氣象員”這一項目,引導學生利用一定的工具觀測天氣,并記錄、統計和分析,從而總結出天氣變化的規律,并能根據具體的數據總結出本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天氣變化,從而能夠制作出天氣日歷,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能夠根據具體的天氣變化適時地添減衣物。
在設計子任務時,重視子任務之間的聯系,堅持承上啟下的原則,在任務中既有對原來知識的鞏固,又能讓學生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進行拓展。比如,在第一個子任務中,主要是讓學生在認識項目式學習的基礎上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第二個子任務是銜接第一個任務和項目式學習的重要任務,學生對項目式學習熟悉了之后,可以將溫度計的讀數遷移到降水量的讀數上,從而在與他人合作的基礎上總結出“讀數”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三、通過引導式提問,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
教師通過引導式的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學習等方式開展項目式學習活動,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交流討論、探究、動手實踐等活動,讓他們在合作探究中感受到成功和快樂。因此,教師應該了解小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經驗,用小學生所熟悉的現象引入問題,從而刺激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進行“我是小小氣象員”的任務一“氣溫的測量”時,在為學生播放一段視頻后,提出問題:氣溫是如何得來的?讓學生帶著好奇進入到新課的學習中,讓學生懂得氣溫是通過一定的儀器設備測量出來的,最終讓學生思考:如何用氣溫計來測量氣溫?教師可以提出引導式的問題,比如,通過觀看這一段視頻,同學們能不能猜一猜,氣溫是如何測出來的?有的學生回答是通過測量而來,有的同學說是通過儀器測量來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再提出新的問題。
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作品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設計和制作。在制作完成后,學生需要將項目實施的整個過程記錄下來,例如,在制作風旗和風向標的過程中,學生要將整個過程記錄下來,在做完之后,還可以在班級中分享自己的作品。這樣既能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到項目式學習中來,還能夠促進他們科學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氣象知識競賽,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氣象變化情況,教師可以先讓小組成員自主查找關于天氣變化情況和未來可能發生的天氣變化情況。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各種不同類型的天氣圖和各種不同類型的天氣變化情況。
四、利用科學評價,提升學習效果
項目式學習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加熱愛科學[3]。因此,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評價,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整個項目中來,實現自我價值。
評價中要采用多樣化的方式,還需要教師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讓評價的過程能夠貫穿在學生表現的始終。例如,在“我是小小氣象員”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小組合作情況進行科學評價,通過這個項目的開展,小組在實驗操作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小組分工上也更加明確了。在項目式學習中應用多樣化方式可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和素養,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精神。在“我是小小氣象員”的項目式學習評價中,教師主要通過以小組為單位的展示活動,讓學生進行互評,其他小組的學生可以對展示的學生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讓學生學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并能夠耐心傾聽他人的觀點,讓學生能夠在評價中不斷取得進步。
小學科學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活動,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科技素養的提高,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項目式學習模式,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在進行科學教學時可以應用項目式學習模式,使教學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技知識的興趣。同時,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項目式學習模式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教師應該將項目式學習融入小學科學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自主探索與協作學習相結合。此外,還要注重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動手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科學知識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葉曉林.基于小學科學學科的項目式學習[J].小學科學,2023(09):01.
[2]孫浩鋼.項目式學習方式促小學科學課堂的高效深入實施[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23(04):136-139.
[3]張榮利.項目式學習,讓小學信息技術課堂自主高效[J].教育家,2023(04):42-43.
(本文系2023年度甘肅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項目式學習開展小學科技教育活動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3]GHB0975)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