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夫云
【摘要】“雙減”政策的推行,讓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成了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小學語文作為非常重要的一門基礎學科,對于豐富學生文化底蘊、鍛煉學生語言能力、培養學生思維意識起著關鍵作用。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努力探究全新的課堂教學方法,以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文章首先分析了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然后結合實際提出了一系列對策,力求全方位實現課堂教學“減負提質、賦能增效”。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意義;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4—0089—03
近年來,國家出臺的“雙減”政策為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和理論指導,但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效取決于每個地區、每個學校乃至每個教師的落實情況。教師要在“雙減”背景下構建高效課堂,就需要更新教學觀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設計合理、科學的課后作業,進而為后續的教育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語文教學落實“雙減”政策的意義
(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首先,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雙減”政策提倡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能夠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閱讀、思考和欣賞文學作品,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增加文化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造力。其次,“雙減”政策強調教育要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和探究,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鼓勵學生參與課外閱讀、寫作比賽、文學社團等活動,發展和展示他們在語文學科以外的特長和潛能。
(二)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首先,“雙減”政策減輕了學生的學業負擔,使學生有更多時間用于課外自主學習和閱讀,這為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去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展更多的探究式、實踐性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其次,“雙減”政策強調減少應試教育的壓力,教師可以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和評價方式,更全面地了解和評價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發展[1]。這對于教師而言,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學生,因此,教師會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點和發展需求,在教學中更加注重個性化指導和差異化教學。最后,“雙減”政策倡導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更多的教育經驗和教學方法。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特長發展的要求。因此,教師需要積極參加教育培訓和研修活動,以此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素養。
二、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備課的重要性
備課是上課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發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據調查顯示,很多教師不考慮學生實際,不靈活調整教學,只是盲目地按照教案來執行預設,整個課堂死板,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發揮。再加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一些教師過于依賴網絡資源,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去細心研讀教材,深刻了解學生,而是依賴在網絡里東拼西湊“抄”來的東西,長此下去,不僅會削弱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深入思考,還會削弱教師對學情的把控,這對于教學和師生發展而言都是極為不利的。
(二)忽視學習的“探究性”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生學習的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圍繞學習目的、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和研究方法,自主地開展研究的一種學習活動。探究性學習符合學生發展的特點,滿足了其心理對事物的獵奇心理,通過自主學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語文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它不僅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影響,對教師開展教學工作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教師過于注重知識記憶的掌握,而忽視了對于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及綜合語文素養的培養[2]。如,有的教師倡導死記硬背、大量刷題等,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思維被限制在了一個狹小的范圍內,教師講得多,學生想得少,動手操作少,教學停留在表層知識的教授上,學生知識遷移應用能力不足,不善于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長此下去,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和意義,讓他們在未來的發展中失去很多機會和潛力。
(三)忽視學生的“差異性”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單獨的個體,學習狀況和認知能力都不相同,素質教育要求教師要正視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用同一標準去衡量所有學生,不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培養學生,而是要根據學生各個方面的情況進行因材施教。但據調查我們發現,一些教師在課堂上仍一味地求同,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這樣不僅會導致學生兩極分化現象的出現,還會壓抑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提升,甚至使學生喪失了學習語文的信心,造成厭學情緒,形成個體學習心理障礙。
三、“雙減”背景下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策略
(一)精心備課,拓展閱讀
1.依據語文要素,精心備課。備課是教學的起點,是教育教學的首要環節,更是“雙減”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教師在備課前,對整本書的編排思路要有宏觀的認識,具體到每一個單元都要有所了解。在具體備某一課內容時,要下意識地思考這篇課文的“教材定位”,將其單元位置搞清楚,人文主題搞清楚,語文要素搞清楚,課時任務搞清楚,只有這樣,才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2.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在現實中,不少學生的課外閱讀效果不佳,深究其源,主要是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對此,作為教師,不僅要關心學生對課外讀物的選擇,更要指導、幫助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首先,要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應通過演講、分享經驗等方式,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同時,針對學生的年級和能力水平,設計不同難度和類型的閱讀任務,如閱讀理解、推理閱讀、主題閱讀等,以此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其次,培養學生恰當的閱讀方法。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提問、預測、總結內容等深入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讀后感、書評等形式的寫作,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和消化。
(二)以學為中心,巧用細節
語文是一門具有綜合性和開放性的課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需要運用靈活的學習方法,還要根據學習內容適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綜合性學習的優勢,不斷提升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比如,從小學中高年級起就開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這一點特別關鍵,對此,教師就要依據課標要求和單元目標指導學生自己閱讀、圈畫、思考、發現、生成、交流、分享,萬不能簡單地照搬現成的答案。而且每單元要指導學生精讀一篇學習方法,然后運用所學方法自讀學習其余課文,以便鞏固和提高。
(三)創新作業,有效延伸
1.創新作業形式,減少機械、無效的作業。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一個必要補充,其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此,作為教師,就要在作業內容上多花心思。首先,要精簡作業量。合理控制作業量,避免因過多機械抄寫作業而浪費學生的寶貴時間和精力。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設置合理而具有挑戰性的作業。其次,提供有意義的寫作任務。針對不同年級和能力水平的學生,設計有意義和有挑戰性的寫作任務,如寫一篇日記、寫一篇小作文等。這樣的任務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最后,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和摘抄。鼓勵學生進行閱讀,并引導他們摘錄感興趣的句子或段落。學生可以將摘錄的內容進行整理和解讀,培養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2.增加自主設計作業。自主設計作業是指讓學生自行選擇、設計和完成作業內容,通過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指導學生自主設計作業的關鍵是提供一個啟發性的框架和支持,同時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空間來發揮創造力。首先,要明確任務與目標。明確告訴學生作業的任務和目標,讓他們清楚自己需要完成什么樣的內容和達到什么樣的學習目標。其次,要設計一些啟發性問題。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索。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思考主題,并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最后,給予學生個性化選擇。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完成作業;給予他們足夠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能夠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自主探索。
總之,“雙減”政策的出臺,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作為教師,就必須多學習,勤思考,練好基本功,不僅要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還要鉆研教材和教法,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實現課堂教學活動效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黃輝.“雙減”背景下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嘗試[J].廣西教育,2023(06):05.
[2]馬小榮.“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天津教育,2023(03):01.
編輯:郭裕嘉